天天看點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作者:刀白眉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沒有一輩子的敵人,也沒有一輩子的朋友,大家隻有利益罷了”,這首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說的一句話,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1960年代後期,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在與蘇聯的霸權鬥争中處于被動地位。

2月21日上午,一架豪華的美軍飛機在北京的機場上降落,尼克松一下飛機就看見周總理面帶微笑地望着他。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見此狀,他便三步并兩步的下飛機,總理立刻來迎接他 ,見此,他趕忙上前與周恩來總理握手,後來說這是“跨太平洋之握”。

在尼克松的回憶錄中,他以“一個時代的結束代表着另一個新時代開始”來描述此次會面。這是一次值得世界紀錄的日子,也是一次盛大的“破冰之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破冰初始——“乒乓外交”</h1>

1971年,在那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标賽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而一位美國運動員不小心“搭錯了車”,開啟了中美兩國之“乒乓外交”的故事。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說起‘乒乓外交’,有一個人對于這個事件有着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副團長的哈裡森,他主動對雙方的上層都提出訪華。

但是,當他提出訪華提議時,其實自己的内心也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的。而在得知中國官方邀請訪華後,激動的哈裡森将手裡的咖啡,一飲而盡還抛向了天空。

1971年4月13日,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行了歡迎儀式,中方的球員和教練們都熱烈歡迎此次來華通路的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們。之後,雙方的乒乓球運動員在體育館展開了一次友誼賽。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盡管雙方運動員天各一方,但是“乒乓外交”的經曆卻成為這些他們之間特殊的情感紐帶,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削弱過。

“乒乓外交”的這個事迹表明,文化交流是一場特殊的“外交方式”,這對推動兩國關系程序有着十分顯著的意義,這代表了中國和美國的關系又更進了一步,也為增進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誼做了鋪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h1>

1960年代後期,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主白宮後,欲改善中美關系,他想加強美國對外的實力和勢力, 并積極建立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與中國進行口頭資訊交流的管道。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三角關系外交戰略的需要出發。他們通過邀請美國作家斯諾發文、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表達了與美國接觸的意願,努力打破中美關系的僵局。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尼克松踏上中國大陸,踏上了他所謂的“和平之旅”。

當尼克松看見總理時,非常興奮地說:“總理先生,這是我的榮幸,很高興能夠來到中國。”而周恩來也回複到:“總統先生,非常歡迎您的到來。”

電視畫面一直對着這一曆史場景,并通過衛星将這一事實傳播到全世界。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一直以來,美國人民對中國土地一直有着非常明顯的陌生感,總統尼克松也是如此。

尼克斯後來在回憶錄中坦言說,從下飛機的那一個瞬間開始,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鮮和奇特,這是在其他土地上無法感受到的美妙。

在老美看來,中國解放軍的儀仗隊十分壯觀,整齊的步伐,一緻的動作,隊列鮮明,非常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符号。雖然驚喜,但是當時尼克松還是覺得我們的迎接隊伍略顯“寒酸”。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儀仗隊已經是超标準待遇了,總共有360、370人,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對尼克松到來的重要性。因為按照之前接待的慣例,我國隻能安排最多155人的儀仗方隊。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這個時候,尼克松都還以為這是中國偷偷為他準備的“驚喜”。當尼克松一行坐上了中方準備好的汽車,當開過長安街時,他之前的期待又落空了。

路上冷冷清清,空無一人,絲毫看不出精心準備的樣子。

其實,這正是周總理在外交工作中所倡導的不謙虛、不謙虛、不禮讓的原則。畢竟,當時中國和美國還沒有正式的建立友好外交關系。

如果說我們準備得太過熱情,那或許會給對方以及對方媒體一種讨好的感覺,是以除了尼克松在機場會見周總理等上司人外,長安街一路冷清。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基辛格在随後的回憶錄中還表示,他并不知道自己抵達中國後不會以任何形式受到群衆的歡迎。當車隊駛入市中心時,他也覺得真正的歡迎儀式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然而卻什麼也沒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h1>

當天,這場重要的曆史性會議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毛澤東聰明睿智,幽默風趣,善于駕馭局勢,一些非常嚴肅和原則性的問題,如台灣問題、日本問題、印度支那問題、反對“霸權”等,都在毛澤東機智随意的談話中被提及。

幾周後,基辛格在白宮辦公室仔細研究毛澤東和尼克松的談話記錄時,發現毛澤東在談話中實際上已經勾勒出上海公報的内容。他後來将這段對話比作“瓦格納歌劇的前奏”。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其中一個小插曲就是,尼克松不經意間地提到了他沿路上看到的刺眼的智語“打倒美帝”,毛主席便笑着說:“那是‘空炮’的笑話,您别當真。”

聽了這句話,聰明的尼克松也明白了,他笑着說:“哈哈,就像我這樣的人。”

毛主席也笑着回複道,“如果都打倒了,我們沒朋友了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結語</h1>

至此,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便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随着中美關系的改善,美中蘇三角外交初具規模,長期以來成為決定國際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尼克松訪華,見“打倒美帝”的智語,主席精妙回應,讓他哈哈大笑破冰初始——“乒乓外交”一場跨越大洋的握手一次改變世界的會晤結語

美中和解迫使蘇聯加緊對美國和西歐的緩和,迫使日本迫切要求與中國建交,最終推動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正如尼克松在離開中國前夕在宴會上舉杯時所說的那樣,他對中國的7天通路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