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經典,弘揚文化!大家好,我是家金。
上次我們講了奇門遁甲的曆史淵源——在隋唐之前,奇門遁甲叫做“陰符”,從隋唐開始才叫“奇門”。同時也正是從隋唐時期,“奇門”開始演化出兩大分支,一是數理奇門,如傳統奇門的時家奇門;另一個是法術奇門,比如今天要講的古法奇門天罡遁法。

說到天罡奇門遁,就不能不提到袁天罡了,袁天罡在曆史上确有其人是毋庸置疑的,正史新舊唐書都有記載,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證。
天罡奇門遁就是袁天罡站在道、觀的高度,以天罡四正為體,以易學術數為用,結合天文、地理、人文及先古智慧創立的奇門盤栻。天罡奇門分為天遁、地遁、人遁,其中地遁又包括命盤、運盤、人盤。命盤中又包含天盤、地壇。
從上圖命盤盤栻的部分展示可以發現,天罡奇門的應用體系非常豐富,盤面的天盤由天罡度盤、星分度盤、天罡應盤、大易卦盤、六十甲子盤、三奇六儀盤、天罡八門盤、天罡八神盤、天罡四正盤等組成。而地壇部分由地壇四正位、地壇三元表、超神接氣正授節氣表、五行經天旺衰表、陰陽九遁局經天表、地壇360甲子表等組成。全盤1080個棋子,相當于1080個參數。每個參數都有它的五行屬性,當它們運作到不同時位時,又互相影響産生不同感應、不同格局。在陽遁中可能産生15482880000種格局,在陰遁中則可能産生18579456000種組合格局。如此百億量級的組合格局,還不包括各種變局,算上變局則數字更大到難以估量!
是以在研習天罡奇門遁的時候,想要靠記憶力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咱們經典中華文化傳承中也從來不提倡死記硬背,而是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方法而一通百通。同時,這也注定了天罡奇門遁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的。
今天要講的就是在研習天罡奇門遁之前,必須要了解的天罡四正理念!
什麼是四正呢?簡單來說就是:正言、正身、正心、正人!
易經中“元、亨、利、貞”四個字可謂貫穿全篇,天罡遁的四正也是元亨利貞的一種表達形式。“元”對應的一正寫着“金木水火土”,“格物以正言”。什麼意思呢?格物就是知道事物内在的根本,因為隻有了解了事物的内在根本,才可以說出正确的話。古人就是通過陰陽五行來探究事物内在本源的,比如中醫對于病症的根本判斷就是陽症、陰症、實症、虛症等等。是以懂了格物以正言,就獲得了天地萬物的元!如果學習天罡遁不知道正言,必然容易陷入瞎說、忽悠的神棍怪圈,甚至落入迷信的深淵!
《禮記·大學》中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可見,“格物緻知”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再看“亨”字,這第二個正上寫着“宮商角徵羽”,“悉變以身随”。宮商角徵羽是什麼?是律。律在天罡奇門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罡遁的天盤上就布列着六十個音律,音律是什麼?音律就是震動産生的頻率。我們的華夏先祖非常了不起,以音律來表達變化!
例如描述時間變化的曆法叫律曆,為什麼古代叫律曆呢?因為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将不同長度的竹管裡放入葭莩的灰,每到相應的節氣時,對應長度的律管就會自動飛出灰來,這就是“律管飛灰”,也是古人用以判斷二十四節氣的方法之一。《莊子》中曰:“黃鐘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氣至則黃鐘律應。”說的就是冬至時節,九寸的律管飛灰,是以冬至對應黃鐘律。
是以在天罡遁看來,音律的起伏會形成牽制,大律一起,萬事萬物都會受到影響。亨就是亨通,知道律的變化,才能知曉事物如何變化,才能知道人下一步該怎麼走。是以悉變以身随!
“利”就是利己,有利于内心世界的構築。“至理以正心”,如何至理?就是要做到第三個正上寫的“仁、義、禮、智、信”。隻有做到仁義禮智信,才能懂得道理,才能心不生邪念。是以,至理以正心!
最後說下“貞”,貞是什麼?貞就是不變。易經中有變易,有不易。貞就是不易,就是古人對不變的一種表達。好比真理,是不受環境、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知神以正人”,這裡的“神”可不是迷信中牛鬼蛇神的神。“知神以正人”的神是指不能被觀察且暫時不能被了解,而又确實存在的規律和影響。比如地球的磁場,在古代人們是觀察不到,且當時不能了解而又真實存在影響的。“知神以正人”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天罡遁在面對暫時不能了解的未知存在時,不盲從、不迷信的态度!
是以天罡奇門遁甲一定不是追求算命那麼簡單的,做到以上四正,必然成為正人君子。了解了四正理念,即使不去深入研究天罡奇門遁,隻要真正踐行四正理念,也一定會對個人的生活、工作帶來好的改變!給未來的人生帶來巨大幫助!
歡迎關注、評論加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