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臨公子
01
最近我朋友很不開心:減肥大半個月,突然失控暴食。
她說自己屬于易胖體質,偏偏這陣子經常加班,好不容易抗住了宵夜的誘惑,堅持了幾天,大學同學出差到她所在城市,幾個人相聚甚歡吃了3個多小時的火鍋,接着又去了燒烤攤。
第二天朋友懊惱不已。
“怎麼辦?我是不是太不自律了?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啊?”她一臉沮喪地說。
我:後面兩頓少吃就是了。
她:……
不是我事不關己隔岸觀火啊,朋友減肥的狀态,其實和我碼字狀态挺像的。
這幾年兼職碼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對自己是有量化要求的,比如每晚要寫多少字、完成哪些任務、每周要寫完幾篇、要累積多少字的素材、每月要做哪些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方法好處在于,對成果控制得比較穩,但壞處是:
一旦沒實作,我會陷入焦慮沮喪的境況中。
我原先以為,要把一件事堅持下去,就是要對自己狠一些,逼迫自己定時定量地将計劃打鈎。但實際上,這種看似完美的執行方式,極可能讓你頹态漸顯,多緊繃幾次你都提不起幹勁。
長期做一件事,重要的不是如機器般地運轉,而是想辦法降低這件事的難度,以及不時制作愉悅。
定了目标也不是一成不變,它隻是個參考值,要根據真實情況做出調整。
比如你按照計劃減肥,與朋友聚餐美美地吃一頓又何妨?總不能朋友吃火鍋你在旁邊吃生菜沙拉吧?你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日常飲食,下頓飯少吃或不吃,将熱量消耗掉,身體和心理都不再有負擔。
比如計程車司機,天氣好時多跑幾單,天氣差時就少跑幾單,沒必要下暴雨還非得要跑到預想的單數吧?
好狀态or壞狀态,都是常态。
過分完美主義地糾結某一次不如預期,被負面情緒帶入惡性循環,容易讓人苦不堪言最終躺平放棄。
02
我一個前同僚在華為做解決方案工程師,入司初期經常在群裡唉聲歎氣,說壓力比想象中大,以前他每周都有打籃球的習慣,如今别說打球了,在家也經常都是工作。
原本戒煙了又重新吸煙,發際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節節敗退。
後來越來越少聽他抱怨了。
我們原以為他太忙,沒空在群裡唠嗑。他後來說的話很實在:
“公司收入不錯,福利不錯,同僚們都很厲害,我成長速度也很快,總體來看蠻好的。辛苦點好像也沒什麼,總不能什麼好處都想要吧?”
這幾年關于華為的負面消息幾乎從未間斷。
裁員、狼性、内部淘汰、對員工苛刻、對35歲以上的員工更苛刻……然而面對種種不利因素,華為逆流而上,發展勢頭始終穩中有進。
任何一家企業若想取得一定成績,前進過程中必然伴随着缺陷和不合理之處,但首先要正視它們,才能緊緊抓住更關鍵的那幾件事。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說,每個系統都不完美,都會有缺陷。
“與其批評所有這些缺陷,倒不如努力打造一個架構(解決問題)來的更加實際。
指出缺陷并沒有錯,但不能是以否定系統,不僅僅是Facebook,對任何其他公司和系統都如此。你的特定行為和選擇讓你走到今天,但周遭世界不斷發展變化,你需要去适應。“
沒有完美的企業,也沒有完美的工作。
退一步說,抱怨公司這裡不好那裡不行,有用嗎?
要麼接受,要麼離開,一邊不願意離開一邊又使勁兒吐槽,就屬于和自己較勁了嘛。
03
企業如此,個人同樣如此。
處處追求完美的人,反而可能啥事都做不好。
任正非曾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我在家經常被太太女兒罵,這個笨得要死那個笨得要死。我這一生就是短的,我隻做長我這塊闆,我再拼别人一塊長闆,拼起來就是一個高桶了。
緊接着他又說:完美的人就是沒用的人。一看這個人總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沒有希望。
這話颠覆了許多人的三觀。
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變得優秀,有錯就改,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時間花在哪裡,就會在哪裡生根發芽。抱着完美主義去做每件事,最後隻會有一個結果——
沒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東西。
我關注一位紙媒出身的專欄作家多年,他多年來隻寫公衆号和微網誌。有人曾勸他,你看現在自媒體都在玩社群,都在做社交電商,都開始拍視訊,你怎麼還隻懂得寫文章啊?
他說,我實在不擅長做那些,就是文字還算有人看,就好好磨到這門是手藝吧。
這段對話發生在大概3年前,如今他依然是國内首屈一指的生活領域作者。
這恐怕才是真相:追求面面俱到,不如專心打磨好最引以為傲的那塊長闆。
技術做得出色,不見得銷售也做得風生水起;
經營網店很厲害,不見得能做好整條供應鍊;
内容做得好,不見得能經營好一家傳媒公司。
何況沒必要過度放大風口的功效,你壓根不知道它是陷阱還是餡餅。最大限度地立足自己的長處,才是正經事。
04
事實上,你對自己要求過于完美,潛意識裡,也會用同樣完美的标準去衡量他人。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女方有時會埋怨老公幾年了還沒加工資,同部門的誰誰入司比老公晚都已經晉升兩次了。
男方也覺得老婆不像戀愛時那麼善解人意,不修邊幅看起來有些邋遢,工資一般花錢又多。
兩人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數落對方的缺點。
其實并不是說彼此變了,而是相處時間久了,自然展示出最真實的樣貌。既然是真實的,必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奇葩說》辯手傅首爾在情感和婚姻中的态度,我一直很欣賞。
有兩次辯論我印象深刻。
第1次,是讨論“伴侶一心當鹹魚,我該接受TA,還是鞭策TA。”
傅首爾表示能接受伴侶就是“鹹魚”,因為自己的老公老劉就是資深“鹹魚”,沒啥奮鬥目标。老劉是普通工作者,随着夫妻物質條件變好,傅首爾曾努力鞭策過老劉,但收效甚微。
她後來意識到,這段“女強男弱”的婚姻之是以這麼幸福,是老劉默默包容她過激的人生态度,也沒有任何怨言。
第2次,是關于“伴侶在婚姻中開小差,要不要容忍”的辯題。
傅首爾的觀點是,婚姻是一種選擇,最可貴的不是我們曾經在衆多選擇中選擇了彼此 ,而是無論過多久,我們在衆多選擇中仍然會選擇彼此。
“結婚是因為互相需要,沒離是因為不停的互相需要,他有多需要你就會有多自律,是以不要管,要容。
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一直被需要的人,提高背叛的門檻,抓大放小,才能幸福到老。”
坦白講,這話與許多人傳統理念不太符合。可無數人紛紛表示,聽完後放下了曾經的執念。
沒有一段關系是毫無瑕疵的,或多或少都有摩擦,隻是彼此在碰撞和交流中知道了對方的底線和想法,開始嘗試退讓和了解,接納不完美。
沒有完美的伴侶,隻有合拍的伴侶。
也隻有這樣的關系,方能長久。
05
必須承認,适當的完美主義是值得贊許的,對自己高要求,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可。
但别把領口系得太緊。
過于追求完美,即便拿到一枝玫瑰,你也隻會覺得刺太紮手,而不會滿心歡喜地感受到花香四溢。
聰明的人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美的工作、沒有完美的伴侶。我們穿梭于形形色色的缺點與限制中,笑着與它們和解。
不跟自己較勁,在不完美中前行,這大概就是另外一種務實的“完美主義”吧。
—END—
作者: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進階産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台簽約作者、是傳媒公司合夥人、是海内外房産投資者。歡迎關注頭條号@臨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