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一書中詳盡描述了1971年他所做的一項模拟心理實驗
該實驗由24名身心健康、情緒穩定、遵紀守法的年輕人參加,大凡參加該實驗者可以擷取豐厚的獎金和報酬

為了讓情境更加逼真
斯坦福大學一棟教學樓的地下室被改造成了真正的監獄,看守開始行使自己的管理職責,他們折磨、羞辱敢于挑戰自己權威的犯人
犯人們則逐漸出現了和真正監獄中首次入獄的犯人非常相似的反應,他們逐漸變得服從,逐漸認同了自己的犯人身份;
犯人的父母在接見時間到來時,會怯生生地問看守“可以開始了麼?”在得到肯定的答複後才會開始交談;就連津巴多教授本人也陷入到了自己“監獄長”用自己的職權作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好人在特定環境中也會變成壞人惡人,而惡人即使沒有那個作惡環境,他們也不會變成好人。他們即使是因為自己惡的行為道歉也是逼不得已
好人與壞人原本就沒有邊界線,生而為人你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做不到獨立思考,你很容易被身邊人俘獲或者利用,畢竟你周圍的人是最熟悉了解你的人,他們太懂得怎麼從你身上作惡,或者懂得從你身上擷取一些什麼
2001年,德國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以斯坦福監獄實驗為題材拍攝了電影《死亡實驗》在這場實驗裡每個參加者身份不同但地位平等。
一開始時大家能和平相處,随着身份的轉變、角色的深入以及等級的沖突,大家開始産生沖突。一旦發現有人侵犯自己利益的時候,大家就展開了厮殺和搏鬥。
人性原本就是善變的,心理學能夠給你展示還原的是人性琢磨不透的心理沖突,但他沒法掌控人性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以及做出的出格舉動。沒人可以控制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
2010年,美國導演保羅·舒爾靈從獄卒和囚犯的視角拍攝了電影《叛獄風雲》裡面詳細講述了獄警與罪犯之間,大家在為了尋求自己利益和尊嚴中所做出的的沖突、讓步、以及對他人的剝削和打壓。
影片再次告訴我們:不要企圖試探人性,試探的結果搞不好一屍兩命。也不要用所謂道德去綁架人性,要用法律、法規、政策去規避人性的惡。
人在不同場景中所展示的善與惡是不一樣的
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階層他所表現出來的态度是不一樣的
路西法效應再次告訴我們:那些曾經與我們關系很好的人,一旦我們與他們的身份地位變了,或者經濟差距,以及階層差異變了
我們雙方交談的語氣、姿态、以及對方對你的态度也會變。即使對方表現的很謙遜,你還是會感受到對方的那種優越性。
為什麼說不适合你的圈子不要強融?
因為那些圈子裡的人跟你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你強行去加入,得到的隻是對方對你的利用、打壓、和羞辱。
你永遠不要去企圖做一個受歡迎的人,衆人對你受歡迎和尊重程度都源于你對他們有價值和有用。一旦他們發現你的價值不夠高的時候,他們就會慢慢疏遠你。
無論男女你必須精通人性才能過好一生
人性的本質是惡,這種惡隻是在人這個所謂的身份地位包裹上,沒有充分發現他們惡的本性。
人性的惡一旦蔓延開來,你都不知道對方會把你搞成什麼樣。
我們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企圖做一個好人緣的好人,總是拼盡全力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歡、尊敬、和愛。
後來你發現,那些被人真正去喜歡、尊重、愛的人,其實都是對他人有價值的。
我小時候,也曾經企圖融入一個所謂的大圈子,因為那個圈子裡的小夥伴已經把我們整個公司的小朋友全部納入進去了
如果我不進入那個圈子跟他們交好,我會成為孤立無援的小朋友,小朋友的世界也是排外的。
你不僅要足夠優秀,還要足夠讨人喜歡,不然冷不丁就有人對你使壞。同時你也不清楚,為何你被人莫名其妙讨厭,那些所謂讨厭你的人是真讨厭你嗎?
其實不是,他們更懼怕權威,圈子,他們之是以不跟你玩,是很多人都不跟你玩,他們跟你玩就是背棄大多數人的意願,他們怕惹禍上身,是以他們也把你屏蔽掉了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中說道的:“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抛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有時候,我們抱持着某種看法或者觀念,并不是觀念本身很正确,而是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數很多。因為我們怕得罪更有權威的人,是以就人雲亦雲的從衆!
當我明白那些所謂讨厭你的人,或者那些不跟你玩的小朋友是群體抱團在排擠你,或者就是因為他們所謂“老大”看不慣你時,就會欺壓你。
最終我學會了自己跟自己玩,做一個獨行俠獨來獨往。因為你交的朋友越多,其實你是越危險的。
那種捆綁的所謂幫派也好,所謂朋友圈也罷,搞不好就有一群不軌的人對你下套,最後你都不知道怎麼得罪他們,或者被他們騙錢的。
要知道群體效應最終結果不是群體做案,就是找一個背鍋人頂包。你能夠保證你的同伴不背叛你,或者你可以保證你最熟悉的人不禍害你
與人保持距離,才是人生最大的安全感
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
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拆屋效應就得名于此。這一效應隐含着雙方的心理動态博弈。當你提出一個不合理的高要求時,對方會權衡得失,針對你的要求調整自己的方案,同時做出最壞的打算。
然後你再提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要求,對方就可能會因為拒絕了你的第一個要求而有所愧疚,進而讓步,盡量滿足你的要求。
遇見事情不要怕和不要慌張,要相信自己有談判的底氣和籌碼,最核心要找準那個幫你的人,要善于去解決問題,當然你也不要輕信他人就是會幫你,搞不好哪些幫你的人在對方利益誘惑下會變成搞你的人。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處了解決。哪些就算想幫你的人也在看你到底值不值得幫,你到底有多大底氣和能力讓他們幫你。
人性是很複雜的,不要輕易去相信任何人,那怕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也在互相試探,互相交換彼此的秘密,互相看對方有多少價值,然後再選擇要不要繼續做朋友
人生在世,你隻有無條件相信你自己,相信靠你自己的能力可以過一生,你才能解決和處理好你的人際關系,婚姻難題,以及你跟子女的關系。
永遠不要企圖控制和對他人洗腦,要知道人性你真的很難厘清楚是非對錯,隻要是人都會為自己利益考慮,那是人本性也是愛自己的方式。
永遠不要企圖一個人犧牲自己利益去成全他人,那種犧牲也是經過了各種思想博弈,并且在犧牲中得到了更多的美譽
永遠不要企圖去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因為每個人出生、見識、經曆不一樣,他們在處理事務的時候,展露的張力和态度不一樣
永遠不要企圖用說教或者道德綁架的方式去批判他人,一看就是弱者蒼白無力的表達,真正的強者是解決問題讓對方清楚你不好欺負
你隻有比對方更強大,讓對方懼怕,對方才不會明目張膽的搞你
某些人之是以不懼怕你,或者之是以覺得你好對付,因為你的一言一行告訴他,你就是好欺負
不要輕信任何人,你唯一能夠相信的人隻有你自己。
他人給你的意見建議你可以接受或者吸收,請走你獨立自主的路線,一路雖然走來不易,但你不走出你獨立自主,自我承擔之路,你的人生會更難。畢竟人與人最終關系就是等價交換
喜歡我文章請加我公号:海菱和她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