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會在現實社會中假定一部分人是不對的,然後努力地凸顯另一部分人的“對”。這就如同天平的兩端,一端是好的話,另一端一定是壞,因為相輔相成嗎。
我們總是認為“好”是一種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壞”的話,卻會給予無盡的猜忌,為什麼壞,怎麼能壞,有多壞等等。殊不知這種壞也是存在的必要,因為沒有了這種壞,好的存在也會失去意義。時間久了的話,這種壞,或許會被别的詞所替代,比如說“怪”。

一旦被賦予了某一種詞彙,此後就必然會被歸為一類,這類人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态沒有人關心,他們隻會對于這樣的人的所有行為都做出肆意的解讀,當然,解讀的最終結果是印證事先給出的“壞”的這種判斷。長此以往,就再沒有人關心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說的就是這樣兩個“怪”人的故事,本片名叫《道熙呀》。片名說出了其中一個怪人的名字,而這種名字正是另一個怪人呼出的。
《道熙呀》說的是一個因為“某種問題”被下放到地方派出所擔任所長的女警官,她偶然邂逅了一個名叫道熙的小女孩,女孩的母親逃走了之後,家裡就隻剩下奶奶和繼父。當然,這兩個人因為女孩母親的緣故對女孩非常差。女孩因為性格孤僻且傷痕累累。在遇到女警官之後,就如同生命中遇見了一束光。
後來因為繼父的一次暴打,女孩逃到了女警官家裡,在整個假期中,女孩和女警官兩個人建立了某種微妙的友誼。然而好景并不長,女警官的女友找到了這裡,而她和女警官的暧昧舉動被女孩的父親照見。
于是,這個男人因為違法被追責後,開始了報複。女警官的隐私再一次地被暴露在烈日之下,而女孩此時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女警官的前途命運。
南韓有着很成熟的商業電影制造模式,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抽離出來一種情感然後加以擴充,而本片的特殊之處就是抽離出來了不止一種情感加以擴充。
我們可以在片中看到一些很熟稔的情感線,而這些情感線基本上都可以單獨地拎出來變成一個故事。然而本片的核心并不是這些情感線中的某一個,而是聚焦了我們上文提到的“怪人”。
如果說道熙的“怪”是因為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之後,演變出來的沉默寡言以及少有的成熟的話,那麼女警官的怪則是我們看上去的一般的怪了。
這種怪就是同志。對于性别認知上的約定俗成,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種存在的性别認知能被視為正常現象。是以,對于同志者,鄙夷的目光一定大過包容。這是整個社會對于他們的不接納。
這種不接納的最終結果就是造成了很多像女警官這樣的人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不得不偷偷摸摸進行自己的正常的情感宣洩。而被發現後,身邊的人自然會議論紛紛。輿論的壓力本身就讓具有這種情感認知的人處于劣勢地位,然而本片展現給我們的痛苦中,這隻是基礎。
因為對道熙的同情,女警官将自己置于了兩難的境地,收留道熙接受身邊的流言蜚語,事實上,女警官的承受能力并沒有顯示出來的那麼強。
否則也不會是以而流落到這個偏遠地區的小鎮上。如果她選擇了無視道熙的痛苦而離開,那麼最終的結果則是與自己的良心去做對。在這樣糾結的選擇中,本片的主旨核心便誕生了。
如何選擇成為了本片的核心部分。最終的結局我們可以看成是皆大歡喜的,女警官收留了道熙,就如同女警官收留了自己的過去,收留了所有人看待自己異樣的目光以及收留了一個“罪惡”。道熙是一個怪人,女警官何嘗不是呢。
正因為兩個人都是現實意義中的怪人,是以,當他們兩個聚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從彼此得心中找到一絲絲對方得身影,寒冷的夜裡在小屋中才會彼此都很開心。然而離開了小屋子之後,現實世界中的人們是不願意看到這樣兩個怪人在一起的,是以,他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候,因為彼此可以取暖。
這種超越了現實的微妙的情感,讓這兩個不被人待見的人最終走在了一起,這種錯愕帶來的沖擊或許能給予現實世界的我們一種啟示。
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接納和包容是一個永不變的主題,我們可以不了解,但是請讓這些人存在吧。他們隻是想要一個被包容了解的環境,即使沒有了解,也請接納,接納意味着拯救,意味着這世界上會少一個孤獨的人,而多一個溫暖的靈魂。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