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何讓自己變得開心起來?”。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狀态不太好的時候,出門前在手上畫個笑臉,看到笑臉就得到安慰,“嗯,不要怕,你很棒的。你不是一個人。”我覺得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自己過得幸福。

隻有始終忠于自己,與自己和解,才能活出快樂的自我。
在《美食,祈禱,戀愛》一書中,作者伊麗莎白經曆了自我迷失、抑郁痛苦、情感創傷、落魄難堪之後,離開舊地開始了旅行,通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愈,臣服于當下,最終她找到了自我,活出快樂人生。
如果你正對現實生活感到困惑,或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所迷茫,不妨讀讀這本書,它能夠治愈你的心靈、幫你找回自我、找回快樂。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暢銷書作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她是《時代雜志》“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美食,祈禱,戀愛》作為她的回憶錄,一經出版就高踞暢銷榜200餘周,受到衆多名人及主流媒體力薦,在全世界廣受歡迎,被譽為“女性閱讀聖經”。
2010年,這本書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著名女星朱莉亞·羅伯茨擔任女主角,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擔任制片人,作為奧斯卡獻禮片引發世界觀影熱潮。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開啟這趟自我療愈、尋找快樂的旅程。
<h1 class="pgc-h-arrow-right">1.傾聽内心,才能擁抱世間快樂</h1>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到為自己而活?”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我們每個人當下所做的決定,都是内心最為迫切真實的想法。而你的每一刻,都在為自己而活。”要活出快樂的自我,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
“永遠别忘記很久以前,在一個沒有防備的時刻,你曾把自己看成朋友。”這是書中最讓人深受感觸的一句話。
奧普拉·溫弗莉
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莉曾經在自己的脫口秀中建議人們:“每天早上花5分鐘傾聽你内心的聲音,以及它對你生活的引導……如果你連這樣的5分鐘都沒有,你不配擁有你夢想中的生活。”
奧普拉出身貧苦家庭,童年生活不幸,但是長大後的她堅持傾聽内心、追尋心靈引導,這讓她能夠始終堅持個人志向,幾十年如一日地為“給女性賦能”這一目标奮鬥,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隻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疏導自己,隻有自己才能賦予自己别人無法抵擋的力量。
雖然我們沒有機會像作者一樣,在一段長期的異國旅居中收獲到至高無上卻又簡單樸素的快樂,但是我們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最想做的事情,覺察點滴小确幸,找到自己的快樂生活方式。
而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首先就是要常常傾聽内心的聲音。隻有這樣才能擁有真正快樂的人生。
你若不主動追随自己的内心,又怎能有足夠的勇氣擁抱世界,又怎能期盼與世間的美好環環相扣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2.放下不悅的過往,才能快樂前行</h1>
在作者的經曆中,多年累積下來的對自身社會角色的抗拒,導緻她在31歲時毅然決然地從旁人認為幸福美滿的婚姻中逃離出來,放棄了一切财産,然而丈夫對和解的無情拒絕,讓她痛苦不堪,陷入十分落魄難堪的境地。
為了逃離婚姻的創傷,她“絕望”地愛上了大衛,企圖通過一段熱戀讓自己從深層的恐懼與焦慮中解放出來。可是她的哀傷與悲恸未曾消停,愈演愈烈,最終導緻自己陷入抑郁輕生,而大衛則選擇了退縮,放棄這段感情。
是以當離開意大利,前往印度參加禅修的時候,她始終無法擺脫過往痛苦的糾纏。
直到有一天,她在水管工詩人的引導下,帶着他給她的“追求自由指南”紙條,爬到一個塔頂,微風和煦,景緻優美,她閉上了眼睛,陷入一段前所未有的冥想。
朱莉亞·羅伯茨(劇照)
在冥想中前夫一起來到塔頂,他們就像兩個不受任何關系束縛的靈魂,而伊麗莎白隻是作為旁觀者在觀察着他們。
他們用優美的翻轉告訴她:“小莉,置身事外吧。你在這個關系中的角色已經結束。從現在起,由“我們”來克服困難。你繼續過你的生活吧。”
她忽然覺得自己自由了,不是忘記往事,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當下,放在自己身上,她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平衡,内心對世間萬物的的察覺令她十分愉悅。
掙脫内心充滿荊棘的藩籬後,刹那間一切豁然開朗,長期困擾她的焦慮、痛苦、迷茫慢慢消散。
她漸漸明白了,自己一輩子追求快樂,其實快樂就在心中。她隻是小莉,隻是她自己。
她終于從煎熬的關系中跳脫出來,放下過往,與自己和解,重新堅定自己的信仰和渴望,找回了丢失已久的自由和快樂。
林清玄先生說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這句話不知被多少人珍藏在内心,奉為經典。
不管是誰,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總會遇到挫折或者遺憾,如果我們一直糾纏于其中無法解脫,那我們的人生豈不是黯淡無光、永遠失去希望?
如果你正受困于不愉快的過往,不妨試着放下,由内而外與自己和解,隻有這樣才能找回自我,重新快樂出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3.臣服當下,迎接平衡的快樂</h1>
《臣服實驗》的作者麥克·辛格用了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親身試驗,放下痛苦和糾結,選擇“放手”,以平和的心态接納一切,坦然面對,淡然處之。最終一次次戰勝事業與生活危機,收獲了豐盛富足的人生。
他說:“生命自行開展,我隻是順勢而為。”可見,接納與臣服能讓我們收獲更多平和與快樂。
本書作者在意大利擁抱了世間美好,在印度與自己和解,随後帶着一顆快樂虔誠的心來到了巴厘島。
她每天早晨在治療師大姐的店裡談笑、吃飯,下午去德高望重的藥師賴爺家,聊天,喝咖啡,晚上在自家的美麗庭園消磨時間和閱讀,或跟路過的朋友聊聊天……她臣服于當下的每一刻,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對自我越來越清晰。
後來在一次派對上,她邂逅了巴西美男子、老男孩費佩利,兩人有過相似的心碎婚姻,互相表示同情。後來在費佩利的開導下,她終于确定了自己的愛,終于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去接受眼前惺惺相惜的他。
這一次,小莉終于不再為别人而活,終于真正活出了自我。臣服當下,接納一切,她如願實作了同頻愛情與甯靜生活之間的完美平衡。
作者突然意識到,或許現在這個快樂、健康、平衡的自己,從四年前就開始拖着在婚姻中迷失自我、與社會關系格格不入、深夜蹲在浴室地闆上啜泣的那個自己一步步向現在的方向走來。
“我始終平靜滿足地在此等候,始終等她前來加入我的陣容。”
現在的她就是真實的自我。臣服于當下,不為過去糾結,不為未來焦慮,接納眼前的一切,做出積極的行動選擇,才讓她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内心的平衡狀态。
要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對一切變化,将自己奉獻給當下的每一刻,相信每一次遇見都是生命給予自己的禮物。臣服于當下,迎接内心平衡,快樂将源源不斷地由内而外自然流露。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竭盡全力向世界證明自己,非常努力地扮演着生活給予我們的各種角色,特别在意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評價……最後才驚異地發現,我們為了迎合這個世界,早已錯過了自己。
後來,我們總算才明白,不是我們要向世界解釋自己、證明自己,是世界接受我們對自己的定義。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這麼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别人,隻有自己。”即使世界變化無常,所有的情緒感覺始終來源于你的内心。
靜下心來聽聽内心的聲音吧,放下過往所有的不悅,輕松向前吧,以最由衷的笑顔、最自如的姿态臣服當下、擁抱所有遇見吧……
願你我一生從容,做最真實的自己,活出快樂自我。
(圖 | 部分來自PEXELS;部分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