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Y日本創始人兼首席創意官Naoki Ito
Q.在拉斯維加斯評LIA(倫敦廣告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A.我來拉斯維加斯參賽的是設計競賽單元的評審,很多其他評審來自諸如零售品牌公司、企業形象品牌公司之類的設計公司,或出自諸如平面設計公司之類的設計和文案設計公司,它們并非出自代理商,是以對我而言,跟他們讨論是一種比較新鮮的體驗,但是讨論部分要明天才開始,我非常期待。
Q.你在評審時,什麼樣的作品會給出高分?
A.我個人便愛設計與執行的品質,但是設計的定義現在已經非常廣泛,在這個行業設計更像是工藝,需要繪畫和同步的技能,要使用大腦——在大腦中“看”事物,這有點像視覺同步,是以我評審時會看細節、顔色、感受和氛圍,利用兩三秒時間,而不是很長時間,因為消費者不會花很長時間去看。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也是:在兩三秒内看設計,然後做出決定。這跟評審其實是一回事。
Q.什麼樣的作品又會在第一時間被你否定?
A.比如我看到一個細節,如果海報上用了非常好的字型,但是這些字型卻沒有布局好,那我就馬上不作考慮。
Q.在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賽作品時,你會依據什麼标準來做出評判?
A.首先,讓我解釋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工作的,從客戶那裡了解到簡報内容之後,我總是會考慮目标人群,但同時,如果我提出了一個想法或設計方案,我總是會考慮到全世界的人群,而非專注在傳統目标上。比如如果我們為經營洗髮乳或美容産品的客戶做設計,我們不會考慮具體的目标:比如洗髮乳的目标人群,是擁有長發之類的女士。但我們不會考慮那些,我們總是會考慮全世界的人群,即使這款洗髮乳是為日本市場設計,我們會想到穿過河流,比如恒河的印度女士,想到每個人。如果是設計單元,很多評委傾向于看實物,他們想要與之相聯系,他們想通過眼睛看到其中的機會,那是很好的評判點,當然視訊解釋本身也非常重要。評委們想了解背景,每種文化的深層背景:印度文化、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以及美國文化等,他們想知道這些。然而有影響力的作品,你知道的,能得獎的作品都有很大的理念,這就是為什麼發展一個大理念如此重要。
Q.在中國有幾百所大學開設了廣告專業,對未來的中國年輕廣告人在專業學習上你有何建議?
A.我總是在想,在工業社會中,我們在經濟上是如何需要廣告的?最近廣告的影響力無疑在下降,但同時我依然相信廣告的影響力。在這個行業的人們一直在想,消費者和經濟社會是如何需要廣告的?如果你考慮到這些,廣告可能會改變其形态,在不同媒體,比如電視廣播、電台會出現一些很創新的作品,我們會享受每種媒體。但是可能在這十年内,媒體的形态會完全改變,是以我們要預測媒體的形态以及消費者的情況。
問道創意q&a
首席顧問:蘇秋萍
總編輯:吳金君
編 輯:徐潔|吳星瑾|朱惠|華卓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