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漂泊的童年
嚴格算來,韋伯與莫紮特還是遠房親威呢!原來韋伯的堂姐康絲丹彩(Constanze Weber)即是莫紮特的妻子。韋伯的父親佛朗茨·安東(Franz Anton von Weber)是一家歌劇院的音樂監督,也曾擔在教堂唱詩班的指揮。佛朗茨是個熱愛音樂的中提琴手,浪漫不鞨的個性促使他四處流浪,即使婚後,他還是不改這種飄蕩的性情,甚至将家庭成員組成了一個旅行劇團,到處演奏音樂或表演歌劇。
1784年,他與第二任妻子吉諾維瓦(Genoveva von Brenner)結婚,并在兩年後生下了第一胎,也就是卡爾·瑪利亞·馮·韋伯,加上前一次婚姻所養育的孩子,韋伯已是佛朗茨家中的第9個小孩了。韋伯誕生于德國北部的奧伊廷(Eutin),出生時又瘦又小,又因為股動脈病變而終生跛瘸。這個蒼白不起眼的孩子受到父親熱衷旅行的影響,使得他不得不跟着南北奔波,因而學得一套讨生活的功夫。韋伯的童年就回旋在城市與鄉村、森林與田野間,看盡各地多彩多姿的風光。更因為父親對音樂的熱愛,韋伯自小就接觸了音樂,跟着父親的劇團到處演出,很早就習慣了缤紛的舞台生活。
韋伯的父親不但是個熱愛音樂的人,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位能像莫紮特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是以當韋伯10歲時,他決定暫時停止旅行,讓韋伯能跟随著名的宮廷音樂家霍胥克(Johann Peter Heuschkei)學習鋼琴。這個課程雖然隻持續了一年,但是韋伯在這段期間進步神速,對音樂之敏銳也讓父親發現了他過人的潛能。
但之後幾年間,因為父親改不了漂泊的習性,韋伯不得不終止課程随着父親上路,繼續旅行與演出的日子。不過隻要他們暫時在某個城市居留,韋伯便會在當地繼續學習音樂。是以他曾經在薩爾茨堡跟随米夏爾·海頓(Michael Haydn)學習鋼琴與作曲,這位海頓就是交響曲之父海頓的弟弟,他非常欣賞韋伯在音樂上的天賦,曾無私地給予這個少年音樂上的啟迪。在海頓老師的指導下,韋伯陸續寫了一些鋼琴曲與歌劇,他的作品與精彩的演奏也慢慢在各地建立了名聲。
成為真正的音樂家
1803年,韋伯在維也納因緣際會認識了知名的作曲家佛格勒(G.J.Vogler)神父,佛格勒十分賞識韋伯的能幹與創作天分,除了指導他作曲的技巧,還推薦他擔任布雷斯勞(Breslau)國家劇院管弦樂隊的指揮。當時韋伯年僅18歲,這個工作無疑是對他能力的至高肯定,也使他真正步上音樂家的道路。但是年輕的韋伯在上司比他年長又有經驗的團員時,卻屢屢遭到質疑與排擠,使得他甫出道便覺得萬念俱灰,據說還曾經想以硝酸結束自己的生命。3年後他辭掉了這個職位,來到卡爾斯魯厄(Karlsruhe)擔任管弦樂團的指揮,受到重用的韋伯在這一年間過得十分愉快。
不久他成為路德維希(Ludwig)公爵的秘書,負責處理公爵的信件和賬簿,這4年他受到宮廷樂長的鼓勵,完成了《圖蘭朵》的配樂以及歌劇《西爾瓦娜》等作品。但是涉世未深的韋伯在宮廷裡常常受到誘惑,養成了奢侈放蕩的生活習慣,因而債台高築。此外他還愛上了一位手腕高明的劇院女伶泰麗莎·布魯内提(TeresaBrunetti)。泰麗莎不但是個有夫之婦,她還是6個孩子的媽呢!韋伯被秦麗莎迷得團團轉,他抗拒不了燃燒的愛情,卻又因為不正常的愛戀而陷入無止盡的痛苦裡。1810年,他決定離開這個地方,擺脫一切痛苦不幸,為新的開始找尋契機。
事業與愛情的高峰
1813年,27歲的韋伯出任布拉格國家劇院指揮,他在這裡充分發揮了指揮家的才幹,重新整頓了劇院,讓原本垂危的劇院再振雄風,而他也于此再次邂逅女歌手卡洛琳·布蘭德(Caroline Brandt),開始一段真正幸福的戀情。1817年韋伯榮升德累斯頓劇院常任指揮,他嚴謹的作風使該劇院成為德國一流的劇院。這一年他開始着手創作歌劇《魔彈射手》,這部偉大的歌劇曆時4年完成,它不但是韋伯的代表作,更是德國國民歌劇的先鋒。
韋伯是一個飄蕩不羁的人,不過在妻子溫柔的呼喚下,他竟也能收斂浪子的性情,為家庭而安定下來。這段美好的婚姻得回溯到1810年,那時韋伯的歌劇《西瓦爾娜》正于法蘭克福首演,這是一部深具德國本土風味的歌劇,讓聽慣了意大利式歌劇的聽衆感到無比親切。當晚演出結束時劇院内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聽衆們熱烈要求作曲者韋伯到台上接受喝彩,不過害羞的韋伯覺得自己既瘦小又是個瘸子,遲遲不肯上台。但是觀衆的掌聲并沒有是以停歇,他們反而以更熱烈的喝彩呼喚韋伯。這時擔任女主角的卡洛琳走到韋伯面前,輕輕挽起他的手,與他一起到台前謝幕,這令人激動的一刻正是他們幸福的開端。
當時韋伯正想結束與泰麗莎那段痛苦的戀情,而純真善良的卡洛琳适時地來到他面前,将他拉出了苦海。1817年年底,卡洛琳與韋伯結婚了,此時韋伯的父親也已去世,韋伯決定一改過去浪蕩的習性,與卡洛琳共同經營甜美的婚姻生活,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不安的靈魂被家庭收服後,他的音樂事業與藝術成就也跟着推向了高峰。
1823年,韋伯染上了肺結核,但這時他的事業正如日中天,他不肯聽從醫生的勸告好好休息,反而更加積極勤奮于音樂事業。1826年他完成了最後一部偉大的作品《奧伯龍》,這部歌劇在倫敦首演時,他雖已病入膏肓但仍堅持親自前往指揮,上司整個樂團呈現這部作品的生命力。《奧伯龍》演出後大受觀衆的歡迎,得到無數的榮譽,但是韋伯卻也因長期的疲累而一病不起。韋伯知道自己已時日無多,他惟一的心願就是回到家鄉再見妻子和孩子們一面,但是這個願望竟成為水遠的遺憾,他在1826年6月5日死于異鄉的旅館。
勤奮的創作精神
韋伯自小從父親那兒接受了鋼琴訓練,整個童年又跟随着父親的劇團東奔西跑,不但早已習慣以舞台謀生的方式,他們所曾遊曆過的地方都帶給他深遠的影響,諸如各地的民情風俗、地方特殊的音樂和語言、森林與鄉村壯美的風光等等。這種種的經曆激發了韋伯潛藏的浪漫因子,他不但在音樂上有優異的創作天分、善于找尋創作的題材,同時也練就了一手好文筆,曾在音樂期刊上發表文章,批評當時的音樂現象。而除了衆多的評論性文章,他的作品還包括一本未完成的自傳性小說——《音樂家的生涯》,韋伯充滿熱忱的個性也展現在文學領域裡,這些作品一直到現在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在韋伯的老師當中,佛格勒神父給予他的啟發是最深遠的,受到老師開朗活潑又熱愛藝術的性情的影響,韋伯決定将浪漫主義的情懷實踐于音樂中,把他所見的大自然景象以及生動的民間故事轉化為歌劇。1817年韋伯開始着手譜寫《魔彈射手》,此前,他也曾經曆一段荒唐放浪的生活,但是這一年他與卡洛琳步入禮堂,這個轉變為他開啟了真正的藝術生涯,他接連創作了好幾部優秀的作品,一頁接着一頁寫出他對音樂的熱愛。隻可惜這樣的高峰并沒有持續很久,大約9年後,還不滿40歲的韋伯便與世長辭了。
曠世巨作——魔彈射手
奠定韋伯在浪漫樂派中的地位的,就是這部《魔彈射手》。這部歌劇的劇本是由腓德烈·金德(Friedrich Kind)根據民間傳奇所編寫的,而韋伯在得到劇本大綱後,便開始潛心創作,力求為這個寓言故事添注磅礴的生命力。這出歌劇曆時4年終于完成,首演安排于1821年6月18日在柏林皇家劇院演出,這場首演堪稱是德國藝文界的盛事,當晚許多達官貴族、文學及音樂界的大師們都來聆賞,其中還包括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以及年輕的門德爾松呢!
《魔彈射手》的劇情内容描述獵人馬克斯與獵場領主的女兒艾嘉特原本是一對即将結婚的戀人,但是按照傳統,馬克斯得先在一場射擊比賽中獲得勝利,才能與艾嘉特結為夫妻。為了射擊比賽心急如焚的馬克斯,竟然接受了另一位獵人卡斯巴的誘惑,答應到受過詛咒的“狼谷”中制造魔彈,馬克斯心想:“有了百發百中的魔彈,自己一定可以成為神射手!”但是制作魔彈是一項與魔鬼的交易,必須以靈魂作為代價。
比賽當天,馬克斯取得的7顆魔彈中,前6顆都順利地射中目标,但是第7顆卻得依魔鬼的訓示射擊。魔鬼要求他射擊一隻停在樹上的白鴿,而這隻白鴿竟是艾嘉特的化身!不知情的馬克斯依約瞄準白鴿,射出最後一顆魔彈!還好一名修士送給艾嘉特的薔薇花保護她逃過這場劫難,而壞人卡斯巴反而中彈身亡,他死後的靈魂成了魔鬼的戰利品。卡斯巴在死前與魔鬼的對話揭穿了這樁交易。馬克斯立即被定罪,還好修士适時地為他求情,要求獵場領主廢除這項婚前不合理的比賽,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于是馬克斯得到了一年的觀察期,若這期間能表現出誠心與悔改,便可以與艾嘉特成婚。
在歌劇發展史上,《魔彈射手》被視為德國第一部民族歌劇,它的誕生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歌劇作家。本劇以德國方言寫成,音樂則取自民間歌謠的形式加以改編,充滿着地方民俗的風味與民族意識,這部革命性的作品給後來的德國歌劇大師瓦格納引導出一條道路。
韋伯以精湛的手法,靈活地運用管弦樂做出各種音色,為劇中各個不同的場景賦予浪漫的配樂:邪惡的魔鬼之聲、戀人的歌詠、戰鬥的聲響、神秘的顫音等等,鮮明而生動地表達各幕情境。而劇中險峻的高山、幽邃的森林、真摯的英雄情感、神秘的月色與邪惡的力量,更一一成了浪漫主義所憧憬的象征。除此之外,這部歌劇的體裁選擇,以及對于德國歌唱劇形式的注重,都是賦予它絕對性價值的因素。
這出歌劇中最有名的歌曲,便是第3幕第2場,馬克斯取得魔彈後欲前往競技場參加射擊比賽時,衆人所合唱的曲子《獵人合唱》,它是一首輕快雄壯的男聲四部合唱曲,以三大樂句組成三段式的體裁,獵人們宏亮的歌聲唱出勇猛的魄力,再加上管弦樂豪華雄厚的伴奏,精彩地呈現出豐沛壯闊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的曲子
除了極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品之外,韋伯在器樂方面也寫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曲子。在衆多的樂器當中,韋伯的最愛非單簧管莫屬了,他在慕尼黑旅遊期間結識了一位傑出的單簧管演奏家巴曼,巴曼吹奏單簧管的技巧十分娴熟,柔美的音色征服了許多人,就連門德爾松也曾為他譜寫樂曲。
1811至1816年間,韋伯完成了多首有關單簧管的作品,例如著名的降B大調《單簧管五重奏》。韋伯在寫這首作品時,正準備與卡洛琳結婚,但是卻遭到女方家長的反對,于是曲子裡淡淡地透露出對卡洛琳的思慕之意。他将單簧管視為協奏曲中的獨奏樂器,自由自在地讓單簧管奏出流暢悠揚的旋律,将音樂情感發揮到極緻。另外還有F小調《第1單簧管協奏曲》,這首曲子是古今單簧管協奏曲中最為華麗的傑作之一,也是最常被演出的曲子。韋伯将浪漫主義的抒情風格發揮得淋漓盡緻,絢麗的色彩與獨具動感的表現力,極自然地将單簧管優美的音色徹底展現。
除了交響曲、序曲、協奏曲、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蘇格蘭舞曲等器樂作品,因為韋伯本身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是以他譜寫的鋼琴曲獨具一格,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在所有的鋼琴作品中,至今仍廣閱聽人人喜愛的就是名作《邀舞》。
《邀舞》寫于1819年7月,這首曲子是他獻給卡洛琳的生日禮物,韋伯曾一邊彈奏一邊為妻子解說樂曲:旋律由低音部展開,代表紳士向貴婦人邀舞,高音部的旋律彈奏出貴婦人的響應,一開始她顯得極為羞怯,但紳士的好口才與風度說服了女士,他們兩人攜手滑入舞池,随着圓舞曲的旋律翩翩起舞。絢麗燦爛的樂曲讓兩人盡情地旋轉、滑步、飛舞,一直到最高潮……一曲既終,紳士鄭重地鞠躬道謝,貴婦人也盈盈答禮,随後兩人緩緩退出舞池,代表樂曲的結束。
《邀舞》這個标題是韋伯親自加上的,這是鋼琴曲中第一首“标題音樂”,也是19世紀圓舞曲的典範。它以奔放的旋律與狂想的風格為特色,洋溢着浪漫主義時期的騎士精神,鋼琴的手法極盡華麗而富戲劇性,呈現典雅的藝術色彩。這首鋼琴獨奏曲後來在1841年被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所改編,而寫成D大調的管弦樂曲,改編後的曲子用管弦樂增添了舞會的華麗感,比原曲更為生動著名。
德國的音樂先知
韋伯在音樂上的貢獻不僅止于歌劇作品,在管弦樂、鋼琴音樂、協奏曲方面,他也展現了豐沛的創作才華。他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鋼琴家,修長的手指能彈出一般人無法演奏的樂句。他是浪漫時期的開拓者,曲風往往展現了大師手筆,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例如《魔彈射手》中,“狼谷”一景充滿陰森的氣氛,描述邪惡力量對善良的引誘,震撼了所有的聽衆。又例如他在鋼琴音樂上所展現的浪漫熱情、新穎的作曲手法,屢屢為鋼琴曲開創出嶄新的風格。
在管弦樂編制方面,韋伯也史無前例地作了許多新的嘗試,例如他将傳統的兩支法國号擴大為4支,并以小号、長号以及低音管加以襯托或組合;他還把原本的鋼琴樂句移到管弦樂中,而産生了多彩多姿的燦爛效果。到了浪漫主義後期,管弦樂漸漸朝向大編制的形式發展,強調營造出磅礴的氣勢,這正是受韋伯開創出的管弦樂法之影響所緻。
除了為德國歌劇奠下獨立的基石,韋伯在聲樂曲中也帶入濃厚的民族情感,這項貢獻更奠定了他德意志音樂先知的地位,而這也是浪漫派音樂家的使命。為了喚起大時代的民族意識,他創作了許多平易又富情感的曲子,包括合唱曲、聲樂曲與民俗音樂等等,這些曲子莫不将高貴的德意志精神發揮到極限。
韋伯焚青繼晷的工作态度,為他在音樂史上寫下了不凡的功績。天生體質羸弱的他常常以多位音樂巨匠為自己的典範,期待自己也能開拓出一番新氣象。但是身體的羸弱卻讓正值燦爛的音樂生涯還來不及再創高峰,便然殒落。在生前最後一段日子,他仍為了音樂事業而奔走海外,客死異鄉的噩耗傳到德國,德國人民都倍覺傷感,他們覺得韋伯的音樂道出了他對家鄉的愛戀,他的靈魂應該得到祖國的保護。經過瓦格納等人的奔走,就在韋伯死後18年,他終于得以葉落歸根,永遠安息于祖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