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健兒風采錄】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
一個月前,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舉重賽場上,進場、提鈴、送高,谌利軍一氣呵成,把等待了五年的金牌高高“舉起”。
這枚金牌的獲得,驚心動魄。抓舉試舉結束的谌利軍,落後對手整整6公斤。
求穩還是求勝?谌利軍想到了五年前的裡約奧運會,自己因為腿部抽筋遺憾退賽。
如今在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揚眉吐氣的時刻到了。隻剩下兩次試舉機會,谌利軍将重量加到了187公斤,比第一次試舉足足提高了12公斤。在輕量級的比賽中,這種杠鈴重量的加法非常罕見,同時,這也是他在重大比賽中的最好成績。
這種孤注一擲地放手一搏,意味着一旦失敗,谌利軍不僅拿不到金牌,甚至根本無法走上領獎台。
一聲怒吼,破釜沉舟,他穩穩地将杠鈴舉過頭頂,有了!他拿到了這塊早就應該屬于他的金牌。谌利軍在巨大的壓力下扭轉乾坤,為中國代表團摘得東京奧運會的第六金。
當187公斤的杠鈴被谌利軍高高舉起時,湖南省安化縣東坪鎮的一個小鄉村沸騰了。多年前,谌利軍正是穿着一雙幾乎磨穿了底的拖鞋從這裡走出去,走進了益陽市少兒體校。在谌利軍的家中,裸露的水泥磚上還殘留着漏雨形成的水漬,沒裝玻璃的窗戶,四面透風,客廳裡擺着的一台冰箱曾是家中唯一的電器。
谌利軍的媽媽谌友珍告訴記者,當初并不支援自己的兒子去練習舉重,十多年來,谌利軍春節僅回過一次家,但是現在她不後悔了,為祖國争了光是這個小村莊莫大的榮譽。
2003年,年僅10歲的谌利軍開始練習舉重。“谌利軍是個好苗子,是我帶過的最優秀的學生。”提起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教練蔣益龍總是不經意嘴角上揚。
體校的訓練館,是由原先的鍋爐房改造而成的,隻進行了簡單的裝修,條件十分艱苦。杠鈴片零散地堆疊成一摞一摞,每一個杠鈴杆上都是斑斑鏽迹,地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就用木闆拼接起來。唯有訓練館正門外的智語格外顯眼,其中寫道,“舉起乾坤,托起希望”。
在這間面積不大、條件艱苦的訓練館裡,最多有過四十多個孩子同時進行訓練,谌利軍曾經就是其中的一員。
半蹲、硬拉、高抓、高翻……舉重項目的訓練格外枯燥,一個技術動作要重複3萬次以上才能基本定型,對于個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是極大的考驗。然而,谌利軍沒有退縮,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訓練館開始訓練。“谌利軍是我們這裡的‘常勝将軍’,提升幅度最大,名字在成績表上就沒有掉下來過。”蔣益龍說道。
在谌利軍進入體校的第二年,家中就突遭厄運,父親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了谌利軍的母親谌友珍的肩上。為了讓兒子能夠安心訓練,她一個人同時打三份工,工作起來沒日沒夜。
生活的苦和訓練的累突然都壓在了這個十幾歲的小夥子肩上,卻更加增強了他肯吃苦、向前跑的沖勁,緊握杠鈴的手更加充滿了力量。2010年,谌利軍獲得世界青年錦标賽冠軍,三年後,獲得世界舉重錦标賽冠軍。随後幾年,他不僅多次斬獲世錦賽冠軍,還三次打破了世界紀錄。
離東京奧運會僅剩不到一年的時間,谌利軍卻不慎肘部肌腱撕裂,緊急進行了手術,右臂留下一道長十多厘米的傷疤。但是他沒有停歇,仍舊投入訓練,半年後參加了亞錦賽,成功取得了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我們在和時間賽跑,每多舉一點重量,我的信心就增強一分。再也沒有挫折可以吓到我,今天的比賽也是如此。”這一次,伴随着國歌,五星紅旗飄揚在奧運獎台上。在奪冠後的采訪中,谌利軍又落淚了。“一路走過來,真的很不容易。”他終于拿到了這枚久違了的金牌。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28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