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作者:悠哉悠然說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她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倫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母親黃逸梵這位上流社會的名媛,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是一個思想獨立的新女性,而父親張廷重則屬于遺少型的少爺,從小就浸淫在保守的封建思想和教育之中,渾身散發出老封建守舊的做派。

兩人都是上流人士,有着貴族血統,看似一對門當戶對的璧人,可是兩人完全相背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早就注定了這場婚姻是一個無言的結局。

張愛玲四歲就開始接受私塾教育,可是母親為了逃避這個沒有愛的婚姻,抛下年幼無助的她,遠赴歐洲留學去了。

年幼的張愛玲以為自己被母親抛棄了,還好此時有父親陪伴,而且父親也很喜愛張愛玲,會給她念詩,還會教他讀書,後來還給她幼稚的作文眉批、總批,而且還把她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冊。不知什麼時候起,父親成了張愛玲心目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也許這就是成年後張愛玲戀父情結的緣由吧。

終于這場婚姻還是走到了盡頭。在張愛玲在上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張愛玲判給了父親。

離婚沒有多久,父親又娶了繼母孫用蕃。

張愛玲讨厭繼母的到來,讨厭她分走了父親的愛,于是她又回到了母親身邊,想要投入母親的懷抱,享受一下久違的母愛。

可惜,母親卻一心想着把張愛玲培養成名媛淑女,以此來彌補她在這場婚姻中的缺憾,很快她就失望,覺得她配不上做自己的女兒。

她對女兒張愛玲的評價是:忠厚老實,但忠厚是無用的。

後來張愛玲努力向母親證明自己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女兒,她興沖沖拿着在香港大學獲得的800元獎學金交給母親,可是回報她的是冷漠的眼神,這800元錢被母親在牌桌上一夜功夫就輸掉了。

從此,張愛玲就對母愛徹底失去了期盼,母親臨終從歐洲寫信來說:

現在隻想再見你一面。

張愛玲決絕地回絕了母親最後的請求,隻是寄去了100美元的支票,算是買斷了母女間的一切瓜葛,包括母女情。

了解了張愛玲,也許我們才會明白為何她筆下的故事和人物為何都如此悲涼,原來她的原生家庭留給她太多傷痕,這些痛苦的回憶都變成了她筆下一個個蒼涼的故事。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8">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h1>

《心經》中的女孩許小寒是一個性格内向和敏感的女孩,但同時又帶着一種執拗的稚氣,也許就是一種自欺欺人吧,她内心有着強烈的戀父情結,令她困擾,同時也令她憂郁不安。

她生活在一個令人羨慕的現代摩登家庭,享受着優越的物質條件,可是,家裡卻充斥着一種奇怪的和諧氛圍,父女兩人感情甚好,而母親似乎在這個家中成為了一個多餘的擺設。

小寒對自己的父親有着莫名的崇拜,同時帶着一種莫名的悲天憫人,她痛恨母親,在小寒看來,父親的不幸福都是由母親造成的,她對父親漸生情愫。

在這段畸戀中,父親許峰儀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明知這是一種不倫之戀,卻還毫無愧疚地享受着女兒的愛慕,還非常享受這種感覺和暧昧,暴露出這個男人的自私。

當兩人的婚姻進入了倦怠期,他不是積極去經營和修複,而是消極應對。

也許他覺得,在這個家中隻有小寒才能給她帶來一些活力和溫馨,為了享受這種依戀而假裝不知,他有意無意地默許和助長了小寒對自己的愛戀。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态度就是既不主動,也不推辭。

随着小寒年齡的增長,以及小寒對愛越發執着,這讓許峰儀感到了害怕,他無法正視這段感情,隻是用另外一段感情當作避難所。

也許這之中多少有着張愛玲父親的影子,她父母的感情出現問題後,父親不是積極補救,而是冷漠以待,最後令婚姻破碎,父親很快又再婚了。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而小說中小寒的母親也難辭其咎,她的漠不關心和置身事外,使得小寒一再彌足深陷,以緻于不可自拔。

是以小說中的小寒對着母親恨恨地說:

“你為什麼不早管我!”

其實,這何嘗不是張愛玲内心對于母親的呐喊呢?

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後,母親便抛下子女,出國留學了,張愛玲面對這個破碎的家庭,幼小的内心該是何等無助、無奈和崩潰。

小說的結尾,小寒的母親終于勇敢地承擔起母親的責任,帶着女兒離開那個沒有畸形的家庭。也許這是張愛玲内心中對于母親的期望。

可惜的是,張愛玲的母親不是小寒的母親,她沒有聽到女兒深情而無助的呐喊,漠視了女兒對母愛的期盼。

是以留給這對母女的隻有冷漠,親情早就消失殆盡。

原生家庭中,物質條件固然重要,但是,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精神層面的關愛,自私的父親,冷漠的母親,一個無愛的家,自然無法孕育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子。

母愛的缺失,父親的自私和變相縱容,令一個女孩産生了一段不應該有的心态,由此對她的一生造成了無法抹去的傷痕和影響。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8">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h1>

這篇小說講述了出身貧寒的家庭女教師虞家茵與藥廠老闆有婦之夫夏宗豫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這是張愛玲的小說中,難得講述了一對真心相愛的男女,一對在精神上能夠産生共鳴的男女,無奈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兩人分崩離析。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來源于虞家茵的父親,他不斷用親情綁架女兒,将女兒逼入死胡同,最後隻好放棄愛情,逃離了最愛的夫妻和最恨的父親。

家茵小的時候,她的父親抛棄妻女,出去尋歡作樂。

年紀大了之後,孑然一身,又身無分文,他再次想起了自己還有一個女兒,養兒自然就該防老,當然他忘記了自己并沒有擔負過養育的責任。

他打着“找事做”的幌子來到家茵的住處,卻發現家茵也是勉強維持生計,可是失望之餘,他還是拿到了女兒省吃儉用的5萬元積蓄。

當然,這很快就被他揮霍一空。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無意之中,虞父得知女兒在夏家做家庭教師,而且夏先生對自己的女兒有意思,這令他嗅到了金錢的味道。

他先是厚着臉皮向夏宗豫借錢,繼而提出要去他的藥廠謀一份差事,可是沒多久因為挪用公款被開除了。

最後,在夏宗豫準備離婚之際,他索性找到夏太太,願意把女兒給夏先生做小妾,隻是要一份不菲的嫁妝。

虞父的所作所為,令家茵感到無地自容,她見了父親便感到惶然不安,不知道他又會為了金錢做出什麼驚世駭俗的事情來,

“她父親忽然推門走進來,家茵惘惘地望着他,簡直像見了鬼似的,說不出話來”。

小說中充滿着對父親這一身份嘲弄式的描述,這與張愛玲童年和少年時期缺少父愛有着莫大的關系。

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貴族封建家庭的遺少,為人自私,離婚再婚之後,他對于張愛玲更是一種疏離和冷漠的狀态。

《多少恨》中由于血緣關系,家茵一次次被父親壓榨,最後避無可避,連同自己的愛情和自尊都被葬送掉,隻好一逃了之。

隻留下滿身的傷,無盡的恨。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55">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h1>

《花凋》講述了一個悲情的女孩,她生活在一個無愛的家庭中,昙花一現的愛情,最後一個蒼涼的背影。

小說的女主人公川嫦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有着衆多兄弟姐妹,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一團和氣,其實不然。

然而熱鬧的表象之下,卻隻是一個漠然的家庭氛圍,充斥着金錢味道。

母親是一個美麗憂傷有些神經質的婦人,父親卻像永遠長不大的頑劣遺少,隻知道自己享受和快樂,沉浸在醇酒婦人和鴉片中。

鄭太太對于丈夫有着諸多不滿,但是卻沒有娜拉出走的勇氣,隻好将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甚至女婿身上,當然一切都是枉然。

因為收入無法支付龐大的家庭開支,父母既無法精打細算,又不願意讓女兒們拉下謀生自食其力,在他們眼裡,女兒最穩妥的出路就是“女結婚員”,婚姻對于女性來說真是最古老最穩妥的職業。

為了争取到有限的資源,衆多的兄弟姐妹之間生出了各種明争暗鬥。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家裡的一大群孩子中,川嫦既不是最美也不是最聰明的,她上面有三個姐姐,她們潑辣有為,個個不是省油的燈,下面又有三個弟弟,他們占盡了父母所有的疼愛。

好不容易姐姐們都出嫁了,川嫦也出落得漂亮了,也有了一個合适的男朋友了。

可是,一場病令她打回原形。

最後,她在郁郁寡歡中死去了。

她的一生既是短暫的,也是寡淡無趣的,更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唯一的亮點是她的墓碑上刻的滿含深情的話語:

無限的愛,無限的依依,無限的惋惜……回憶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吧,在愛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沒有一個不愛你的。

如此情深的墓志銘,和她暗淡無光的一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反倒成了可笑的諷刺。

這既對她父母愛女之心的嘲諷,也許這才是他們心目中女兒該有的形象。

他們在女兒死後未嘗沒有悔意,于是在掩飾和懷念中把她塑造一個最理想的女兒,總之川嫦以完美的形象活在父母的記憶裡了。

在這個家庭中,金錢是摧毀一切的武器,親情在金錢面前顯得蒼白、脆弱、不堪一擊。

張愛玲用3部小說,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三樁罪,道盡了成長中的隐痛01、《心經》:溫情面紗下無愛的家,自私的父親,逃避的母親02、《多少恨》:“養兒防老”,被親情綁架的女兒最後隻留下無盡的恨03、《花凋》: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73">結語:</h1>

阿德勒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而張愛玲則用她的小說來講述她童年時候的創傷,可是卻一直無法走出受傷的陰影,有人說她的小說未免太過陰暗,可是你卻看不到她内心的傷口一直無法愈合,成為了她終身的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