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日本輿論可謂是沸沸揚揚,日本海上自衛隊于本月18号公布了中俄聯合艦隊穿越津輕海峽的“高清大圖”,在得知中俄艦隊穿越了津輕海峽之後,日本輿論一片嘩然。
這不僅是因為中俄海軍的強強聯手,更是因為津輕海峽作為日本領土的“脖頸”,竟然被中俄聯合艦隊如此輕而易舉地穿越,引發了日本政壇和群眾的擔憂甚至是恐慌,不僅有日本網民聲稱這是被“入侵”,更有日本網民公開叫嚣,日本必須開發核武器來提升國防能力,應對中俄。

有趣的是,和群情激奮的輿論相比,日本政府卻顯得極為克制,日本内閣官房副長矶崎仁彥于本月19号在記者會上明确表示,日方對于中俄艦隊的動向“高度關注”,并将對日本周邊海空域進行警戒和監視,采取萬全的應對姿态。
之是以中俄聯合艦隊穿越津輕海峽會引起輿論的高度關注,歸根結底和津輕海峽所處的位置以及現狀有很大關聯。
從地理上,津輕海峽處于本州和北海道之間,向西可以進入日本海,向東可以進入太平洋,總長度超過了100公裡,可是寬度卻僅有24-40公裡。
如果依照國際法和日本國内法對本國領海12海裡寬度的規定,津輕海峽毫無疑問是日本領海,結合津輕海峽獨特的地貌,甚至可以進一步稱之為内海。
但現實狀況并不是如此,日本于上世紀60年代做出過“無核三原則”的承諾,可是同一時間美日還簽署了安保條約,日本必須保證掌握核武器的美軍能夠在日本領土上擁有通行便利。
盡管日本政府始終否認這一密約,但身體卻非常誠實地推出一份“例外清單”,将包括津輕海峽在内的5條水道列為“特定海域”,而這些特定海域的領海寬度僅為3海裡。
如此一來,就使得空出來的海峽中間部分,成為了允許别國船隻無害通過的國際水域。
最終的結果導緻不僅美國的軍艦可以從這裡行駛,外國軍艦也可以效仿,事實上我國海軍曾在2000年、2008年、2016年以及2017年穿越津輕海峽,而彼時的日本防衛省公開指責中國闖入“日本領海”。
當時我國防部立即對此嚴正駁斥,稱中國軍艦的相關活動符合國際法,反過來批評日方的指責“别有用心”。
由此可見,“特定海域”的存在根本就是日本畫地為牢的結果,是日本自己放棄了對領海寬度的主張。中俄聯合艦隊隻不過是遵照國際法,甚至是日本法律實施自由航行,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可能接受日方的無端指責。
不僅如此,真正應該接受批評的是日本而非中俄,近些年日本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于防禦性武力,無論是和平修憲還是軍隊正常化,都在對外釋放非常敏感且危險的信号。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理應和中國相向而行。若是繼續在敏感議題上和中國針鋒相對,不僅不利于區域和平穩定,對于中日雙邊關系也是百害而無一利。
不過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能夠穿越津輕海峽并不意味着對突破第一島鍊有實質性的幫助,津輕海峽由于其自身特點,一旦進入之後無法進行大範圍機動,在沒有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海峽兩側的岸基反艦飛彈的夾擊。
是否能夠判斷出對于第一島鍊構成了實質性突破,歸根究底還是要看戰争狀态下,能否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和控制權。
從這一點來看,津輕海峽依然是掌握在日本手中。可是這并不意味着中俄聯合艦隊的公開行動,沒有給日本帶去足夠的震撼,事實上這種震撼恐怕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日本在領土問題上和周邊鄰國都有懸而未決的争端,中俄均在此列,而在對待南千島群島的歸屬問題,中國的立場非常明确,那就是“二戰勝利果實必須得到尊重和遵守”。
在釣魚島問題上,俄羅斯曾在2019年首次和中國進行聯合空中戰略巡航,雙方共出動4架轟炸機組成混合編隊,在日本海、東海等空域按照既定航線進行聯合巡航,期間就靠近了釣魚島,當時日本空中自衛隊不得不緊急出動予以應對。
由此可見,中俄兩國在涉日領土争端上都支援對方的立場,這種壓力對于日本而言已經超過1+1=2,畢竟當世三大核強國中的兩個都與自己有領土争端,而日本的背後卻隻有一個美國。
是以奉勸日本承認曆史、尊重制實,不要染指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議題,更不要試圖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