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大員工在中國農藥行業振興以振興民族農藥行業為己任,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農用化學品制造大國,為確定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國家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值此祖國70周年之際,第十二屆中國農藥創新貢獻獎設立了終身成就獎,以表彰那些為農藥行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我們理學院農藥專業的陳萬義先生是獲得該獎項的四位專家之一。
農藥化學家陳萬義教授,1929年4月出生于鎮江,1949年畢業于江蘇省鎮江中學,入讀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1950年并入北京農業大學,1953年農藥系畢業後,從胡秉芳教授學習研究所學生, 1956年研究所學生院畢業後,任中國農業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多年教授有機化學、有機磷化學、農藥文獻等課程。曾任中國植物保護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名譽理事(1984-2001)。植物保護學會農藥專業委員會委員,農藥信用委員會主席(1984-1997),第二屆至第四屆全國農藥登記評價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南方新農藥創造中心和北方農藥工程中心設立期間的項目和驗收工作;"七五"至"十五"期間作為國家農藥項目評委;他曾受邀參加自然科學和化學部的年度審查。《農藥雜志》的主要創始人和第一任編輯(1999-2003年)。
主要從事有機磷化學和農藥研究,先後獲得全國科大獎、國家發明獎等多項。文化大革命前,在黃瑞倫先生的上司下,從事防治蠶寄生蟲的藥物研究。研究發現,蒼蠅毒磷(滅蠅3号)對寄生蠅具有經皮吸痰作用,不僅使遼甯省蠶業恢複,而且也是首例使用内吸劑控制體内寄生蟲的案例。他是《農藥與應用》和《新農藥研究與開發》等4本專業書籍的主編。其中,《新型農藥研究與開發》多次重印,榮獲部級技術進步三等獎。
除了教學和研究,我們非常重視促進農藥在中國的發展。在他擔任植物保護協會農藥信用會員期間,在北京及其他地區舉辦了10多場農藥研讨會和農藥教育訓練課程。針對社會對農藥的誤解,他提出了"善待農藥,善用其優缺點"的觀點。2003年,在參與國家中長期(2006-2020)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時,"環境相容性好化學農藥的研發"被列為植物保護技術更新戰略研究報告中的重點項目之一,推動了未來10年化學農藥研究的快速發展。
陳先生多年來培養了20多名研究所學生。在他擔任農藥科學主任期間,建立了第一批農藥專業農藥獎學金制度,以鼓勵年輕學生進入農藥學科。值得一提的是,陳先生的弟子,我校理學院的淩雲教授,還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農藥創新貢獻獎——技術創新一等獎。師生們攜舞台領獎,成為本次頒獎典禮的一個特别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