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西仔反”?1884-1885年中法戰争中的台灣戰場是啥樣的?

作者:古今曆史拾遺

19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次和西方列強發生了直接地緣沖突(兩次鴉片戰争更多的目的還在于通商),這就是在越南,當時已經占據越南南方的法國殖民勢力北侵,而清王朝一方面不希望邊疆不穩,另一方面也有庇佑自己藩屬國的義務,于是,著名的中法戰争爆發了。

不過,中法戰争的主戰場除了在越南北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地域——台灣!在現在的台灣土語中,有這麼一個曆史術語“西仔反”,“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閩南語中對戰争動亂的總稱。“西仔反”就是指台灣第二次受到西洋人大規模入侵的曆史事件——1884年8月2日至1885年6月13日,清軍和法軍在台灣的激戰。

什麼是“西仔反”?1884-1885年中法戰争中的台灣戰場是啥樣的?

在越南的沖突是怎麼打到台灣來的呢?其實,從戰術層面看,一開始是因為法國希望取得基隆煤礦為戰艦提供能源,以便封鎖中國東南沿海,取得戰争優勢,而清軍則激烈防守,進而引起了一系列攻防戰;而從戰略上來看,台灣島有重要價值,法國也希望占據台灣,可以預料到,如果法國占據了台灣,台灣将和法屬東南亞聯系到一體。對中國東南沿海造成重大威脅。

1884年8月5日,由于雙方談判破裂,法國東京灣(此“東京”指的是以越南東京河内為核心的北部地區)艦隊司令李士卑斯(Lespes)率領三艘戰艦強攻雞籠(今基隆市),台灣戰事打響。

什麼是“西仔反”?1884-1885年中法戰争中的台灣戰場是啥樣的?

法軍登陸基隆

不過,清朝對于台灣的判斷是準确的,知道台灣這裡可能有事,是以早就派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以福建巡撫兼欽差大臣的身份前來台灣督戰。第一次基隆之戰,清軍埋伏成功,法軍陸戰隊上岸後死兩人傷十人,狼狽逃回(殖民國軍隊不多,很看重傷亡)。

台灣方面的軍隊上司人物主要有兩個:劉銘傳和劉璈。這兩位都是能臣,但陣營不同(一個是湘軍一個是淮軍)是以不和,不過戰事來的時候,他們的指揮還是得當的。

不過,攻台不利,法國轉向打擊福建地區的海軍,很慘烈的馬江之戰爆發,清朝南洋海軍全軍覆沒,法國海軍占據海上主動權後,台灣成了孤地,對于台灣來說,無法得到大陸支援是相當困難的。

什麼是“西仔反”?1884-1885年中法戰争中的台灣戰場是啥樣的?

果然,法國攻破了基隆(其實是劉銘傳的戰略撤退),不過10月7日至8日,法軍800名海軍陸戰隊繼續攻向淡水的時候,受到劉銘傳早就部署好的部隊痛擊,據法方記載,法軍當場陣亡9人,失蹤8人,負傷49人,其中第1連連長方丹被俘(之後連同其他二俘虜被斬首),第2連連長德荷台不久死于西貢。這便是著名的“淡水大捷”。

自淡水之役戰敗後,自認已無力攻占台灣北部,改而封鎖台灣海岸線。10月23日,遠東艦隊封鎖台灣行動開始,将封鎖線由台灣南端南岬(今屏東縣鵝鸾鼻)延伸至東北部的烏石鼻,這使得台灣方面相當困難,清軍決定反擊,但并不順利,畢竟法軍戰鬥力遠不是清軍可及,比如在獅球嶺東南側300米的齒型高地攻防戰中,法軍強大的火力就使得清軍吃了大虧, 法軍以8人傷亡的代價,打死打傷了300餘清軍。

不過,法軍事實上也已經沒有太多攻擊能力了,1885年(清光緒11年)1月6日法軍“非洲軍團”971人抵達雞籠,開始朝暖暖(清法陣地交界處)推進,雙方決戰氣氛濃厚,1月10日因擦槍走火,雙方爆發竹堡之役,死約14人,傷34人,有3人失蹤。

什麼是“西仔反”?1884-1885年中法戰争中的台灣戰場是啥樣的?

當時法軍統帥孤拔與李士卑斯皆認為不應在台灣發動陸戰,但法國政府為增加談判籌碼,仍要求孤拔至少打赢一場勝仗,并占領雞籠礦山。1月20日,法國外籍兵團約1000人抵達雞籠,使陸戰總兵力達到近4000人左右,足以發動陸戰,于是雙方繼續焦灼,不過法軍一直被困于基隆河北岸,而未曾渡過基隆河。

于是,法軍改打澎湖,付出死5人傷12人的代價打下來了,1885年4月14日,雙方開始談和,法國政府令孤拔解除對台封鎖,4月15日,法軍正式解除封鎖。但于和約訂下為止都仍占領澎湖。

但法國人仍然遭到了報應,五月與六月之間澎湖流行瘟疫,法軍病死很多,甚至司令孤拔也罹患赤痢,并快速惡化成貧血,後病死,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被清軍擊傷緻死。

什麼是“西仔反”?1884-1885年中法戰争中的台灣戰場是啥樣的?

這一仗總體來說,還是清軍赢了,畢竟清軍使得法軍始終無法取得自己的戰略目的(法國政府試圖以台灣作為威脅清朝的籌碼,之後是占領基隆,得到足夠燃料,但法國一無占領台灣,二雖然占領的基隆,但是基隆煤礦被清軍提前破壞),防守成功;不過,台灣也受到很大破壞,主要外銷商品茶葉與樟腦無法出港,加上官員不斷征求民團助戰,經濟生産遭到了破壞。

此戰之後,清政府對台灣的戰略價值認識非常清楚,是以很快就把台灣建省了,此外,因戰事集中在台灣北部,台北的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是以新政時省城雖在大墩城(今台中市),劉銘傳卻多移往台北城,新政也集中在台灣北部,這令台灣的政經中心由台南移往台北,并持續至今。

2004年為中法戰争暨台北建城120周年,台北市于當年9月3日将中法戰争清軍陣亡将士入祀台北市忠烈祠,祭奠為國捐軀的清軍将士。

作者:雲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