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股災往事

1840年鴉片戰争之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英國也達到了打開中國國門的目的,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等沿海城市相繼對外開埠通商,随着外國人不斷湧入中國淘金做生意,各種金融服務業也快速的進入到了中國市場,證券交易也開始出現。

沿岸的這些城市開埠通商之後,國人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看到機會的商人跟外國人通商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當然更多人在開埠通商之後背負了更沉重的債務,很多農民離開土地聚集在碼頭搞搬運謀生,逐漸就形成了很多碼頭幫派,而洋人玩得更卑劣一點,除了從國内商人手裡低價采購各種絲綢、陶器的産品,也将鴉片傾銷到國内,往内陸滲透搭建他們銷售網絡坑害國人。

洋人還玩一些貨權和股權的交易,比如從廣州發了一船貨到英國,路上狂風暴雨充滿了不确定性,很多英國商人就将收益權轉讓給一些風險偏好高的其他人;還有一些英國佬看到有人在中國賺到大錢了,就集資搞船雇人來中國拉貨,大家按照入股權最終配置設定利潤,這個入股權就有互相交易的需求。

19世紀當時全球的資本市場證券交易都是場外交易的,點對點互相報價,沒有集中的市場可以報價,大家都是私底下在一個小圈子裡邊交易,剛開始交易因為圈子裡邊大家都認識,價格爆炒的有限,主要是為了友善融通資金。但是,很快的國内一批既得利益的商人還有給洋人打下手的買辦也嗅到了甜頭加入了進來,随後證券交易的圈子就慢慢擴大了起來。

證券交易第三次出圈呢,是在清政府洋務運動開始之後,差不多在1860年左右,一些中國企業設立之後,他們也有資金融通的需求,也加入了進來說,我也有股權想買給你,這個時候市場上不斷的增加的證券的供應對資金的需求就更強烈,就有更強烈出圈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的需求。

不久,這個時間點就來了。

1870年以後,上海作為遠東的重要通商口岸,吸引了大批的外國商人跟長三角的本地商人在十裡洋場競技,大量的買辦公司、外國銀行、本地銀行紛紛成立為雙邊的貿易提供各種融通的服務,當然證券的交易在這個環境下也被炒作了起來。你想呀1840年開埠到1870年,整個通商的基礎設施已經建立得很完善了,國内外産業鍊上下遊已經聚集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外部各個階層的人也已經看到了通商中的巨大的利益,人人都想要分一杯羹。

到了1872年,清政府官方的人來了,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也發行了股票,上海市民紛紛想盡一些辦法參與,股票發行的時候簡直十裡空巷,大家都拖各種關系就為了搞一張股票。結果市場果然也不負衆望,股價很快從100兩飙升到了274兩,等于買了原始股的已經翻了快兩倍了,巨大的造富效應一時間讓各地的産業看到了暴富的機會,于是各地的礦局紛紛到上海成立公司募集資金,比如像鶴峰銅礦、承德三山銀礦、順德銅礦等礦業火速在上海募資,馬上就成了當時市場交易的熱門股票。後來甚至發展到,像三山銀礦創辦人李文耀本來是去上海物色幫辦礦務人選,沒想到剛一到上海,股民便蜂擁而來,本來并沒有招股融資的李文耀,隻得“勉強從衆”,暫收創辦銀20萬兩,就這麼誇張的地步。

晚清股災往事

這個事背後少不了上海買辦銀行和錢莊的助推,剛開始股票交易是大家拿自己的錢去買,可是賺錢效應太好了呀,很多人就動了殺心,開始找買辦和銀行借錢加杠杆買,買辦、錢莊和銀行剛開始還賺放貸的錢,後來一看,不對呀,這放貸才能賺幾個錢,于是他們自己也去買。後來還發展到,很多人從銀行借錢買,買了之後質押給銀行再借錢再買,一時之間整個上海證券市場上湧入了大量的加了杠杆的熱錢。像大名鼎鼎的胡雪岩的阜康錢莊就是當時股市的主要參與力量,他們拿了大量存款人的現銀投入到股市中炒作。

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悲劇就要發生了,股價應該前期的暴力炒作已經拉升到了天價,市場上熱錢也有極限無法承載股價繼續往上漲,而市場上源源不斷的像招商局一樣的官督商辦的企業成立募集,也從市場上抽走了大量的流動性,在這種種因素的作用下,股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1883年10月,從錢莊、票号、銀行流出的巨額投機資金一夜蒸發,一些承做股票抵押或直接參與股票投機的錢莊、票号紛紛倒閉,胡雪岩也是以破産,從此一蹶不振。受股災拖累的不僅是投資機構,也有發行股票的企業。比如,徐州利國驿煤鐵礦招股時,由于認股數過多,遠超招股計劃所定,是以決定随用随收,免得資金閑置,還要擔負股息。于是隻收取了不到一半的股本,以作開采準備。而等到後來,等到煤礦需要周轉資金時,卻碰上股災爆發,股款再也收不上來了,煤礦一下子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又比如,上海機器織布局。織布局雖然将股本都收了上來,但是其中1/3又轉手借給了股民,等到股災發生後,股民無力還款,企業的經營陷入停頓,而作為織布局的創辦人之一的經元善也從此退出了實業界。

這次風波之後,上海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人人談股色變,當時《申報》還發表評論指出股災原因:當今那些買股票的人,根本不管該公司業績的好壞,也不管這個公司的業務能不能賺錢,隻要股票新上市了,就馬上籌錢去買。

晚清的這場股災風波,來源于英國暴力打開我們國門,成長與晚清洋務運動的助推作用下爆發,最後消亡與所有參與人貪婪的欲望中,曆史的長河過去了150年,回顧2015年股災,我們又看到了多少當年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