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前那些先驅們(楊章甫)

今天介紹早期黨員楊章甫。

楊章甫,原名楊仁瑞,又名文磊庵,别字林祥,1894年生于廣東香山縣北山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南屏鎮北山村),是楊匏安和楊殷的族叔,也是楊殷的入黨介紹人。楊章甫的父親楊訓秩娶有一妻三妾,生下四子四女。楊章甫是元配妻子吳氏所生,在八個子女中居長。 楊章甫幼時随父前往福建經商。楊訓秩受雇于玉記茶莊,後來茶莊生意不景倒閉,楊訓秩舉家回到家鄉居住,當時楊章甫15歲。他與堂侄楊匏安一起在前山恭都學堂、廣州廣雅書院讀書,兩人相處感情非常深厚。 1914年,楊章甫與楊匏安在東渡留學熱潮中,結伴前往日本橫濱,寄居在康有為的親戚家裡。他們多次托親戚介紹工作,都不成功,又無錢入校讀書,生活十厘清苦。楊章甫和楊匏安奮發向上,每天到圖書館和書店閱讀,刻苦學習日文,靠翻譯和打零工維持生計。 同年底,楊章甫獲悉父親病重回鄉,父親病逝後在澳門設家塾以養家糊口。楊匏安知道楊章甫的困境,介紹他到廣州培正中學任教,後來推薦他在粵漢鐵路廣州分局充任編輯(楊匏安時任編輯主任)。1920年夏,陳獨秀在上海組織第一個共産黨小組,接着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産黨小組。同年底,陳獨秀南下廣州,找到居于楊家祠的楊匏安和楊章甫。請楊章甫擔任他演講時的粵語翻譯。在陳獨秀的推動下,廣東共産黨小組于1921年春成立,以《廣東群報》為基地,開展宣傳教育與組織建設活動。楊家祠成為黨的活動據點和聯絡中心。1921年春,楊章甫和楊匏安在祠堂裡辦起“注音字母講習班”,為革命活動作掩護。課堂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内容卻是進步的文章、書刊。在“五四”運動影響和楊匏安的啟迪下,楊章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1922年春加入中國共産黨。他以鐵路局編輯的合法身份,與楊匏安等深入廣三、廣九與粵漢鐵路勞工中進行宣傳、教育活動,推動廣州鐵路系統勞工運動的發展。1923年6月,楊章甫列席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并參與大會工作。1924年國共合作後,他擔任鐵路局編輯主任,并上司鐵路局黨組織工作。 1927年,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楊章甫逃至澳門。遵照黨組織的訓示,他在澳門設立聯絡站,收容逃亡的革命同志,并負責印刷《紅旗周刊》。 廣州起義失敗後,楊章甫遷居香港堅持地下工作。1929-1930年,楊章甫化名為文磊庵,回到中山三鄉橋頭學校和桂山學校執教。1930年8月,他前往香港,與黨組織失去聯系,在有錢人家裡做家庭教師。1977年12月8日,楊章甫在香港病逝,終年83歲。

百年前那些先驅們(楊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