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初一公裡”5年基建,農業上行之路重塑網際網路版圖

2015年夏天,雲南哀牢山。多下了幾場大雨,讓年底收獲的褚橙就不再甜了,銷量大減,口碑下跌。

第二年,當時89歲的褚時健決定“斷腕”,砍樹37000棵,減産2000噸、損失2000萬元。整治之後,褚橙品質再次更新。彼時,“勵志橙”與生鮮電商“本來生活”合作已有五年,已經借助網際網路走進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成為全國聞名的農業品牌。而幾場大雨就讓褚時健再次感受到了農業“看天吃飯”的無奈。

就在褚時健埋頭在哀牢山為橙子嘔心瀝血之時,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新時代也正在拉開大幕。

2015年,國家的脫貧攻堅戰略全面鋪開,“實網”(道路)和“虛網”(網絡)延伸向了960萬平方公裡的每一個角落,惠及數以千萬還沒有走出大山、沒有品牌的農産品。也是這一年,轟轟烈烈的電商下鄉開啟了新高潮。

百香果是廣西玉林的特産水果之一,80後龐志玉用東拼西湊的兩萬元起步,在拼多多上開了百香果店鋪。三年後,龐志玉的“玉林百香果”已累計售出1500萬斤百香果,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

“最初一公裡”5年基建,農業上行之路重塑網際網路版圖

新農人商家龐志玉正在村民的百香果果園裡挑果。(攝影 劉生)

前不久釋出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顯示,在各大電商平台的推動下,2019年我國農産品網絡零售額不斷增長;2019年僅上半年即實作1873.6億元的網絡銷售額,增長速度達到25.3%,高于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速7.5個百分點。

農業網際網路爆發式增長源起于2015年,這是中國網際網路的轉折點,靜水深流,網際網路農業這棵參天大樹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生長。

2021年新年伊始,回望和總結過去這5年,農業攻堅“拼”出了一條網際網路上行之路。5年時光,更重塑了網際網路版圖。

基建築根:電商下鄉和農村包圍城市

“偷襲珍珠港”的微信紅包在2014年春節席卷中國大地,而回到農村老家的查理喬治們都會在群裡說一句“等我上了屋頂,有了信号,再發紅包”。

2015年,中國三大營運商的4G網絡建設行至中途,對于農村而言,這事實上是一場“網絡超車”,直接走向4G。這一年,甘肅岷縣的村子裡通了4G網絡,被聽來的網際網路“緻富經”攪亂了心的“村二代”後亞強,買了一部4G手機,有事沒事搜尋下新出的APP,他的生活從此天翻地覆。

要想富,先修路。在實網道路方面,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公路裡程第一,世界高鐵裡程第一。而在虛網網絡方面,中國用不到20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性的終端建設。光纜線路世界第一,移動通信基站世界第一。

這是全世界罕見的、不計成本與回報的普惠投資。國家為農民搭建了覆寫全國的“實網”和“虛網”,而這兩張網惠及了所有人。沒有它們,不會有華為和小米這樣規模的終端制造商,更不會有各大“電商平台們”。否則,跑在路上的貨物,本應該速度慢上幾倍,價格貴上幾倍,網際網路企業的覆寫範圍本應縮小至三分之一,而後來的9塊9包郵,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2015年同樣是農業與網際網路發展的新起點,是中央出台相關政策檔案最密集的一年。2015年2月,中央一号檔案從農産品電商、涉農電商平台建設、電子商務進農村三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4月,商務部與團中央啟動了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此後,電商“國八條”、隴南電商扶貧試點等相關政策和工作相繼開展。

在2015年這個“橫切面”上,不僅有中央政府對于農産品電子商務的重視,打造了高效又靈活的政策支撐環境,更有在政策激勵下走向廣袤鄉村的城裡電商們,無論是阿裡還是京東,轟轟烈烈的電商下鄉刷牆開啟了新高潮,而改變甘肅岷縣後亞強命運的還有誕生于2015年9月的一個名為拼多多的APP。

岷縣當地有句順口溜,脫貧有三寶:黃芪蜂蜜鼠尾草。想把外界并不知名的黃芪在網上賣出去并不容易,但在拼多多“貨找人”算法的比對下,搜尋出拼多多APP并開始創業的後亞強發現,他們村裡的小衆産品——黃芪即便不花任何流量費用,也能保持很大的可見度和轉化。在傳統電商平台,這種低客單價、低利潤率的農産品,往往很難得到流量保障,以至于消費者根本不會看到這些村裡的土貨商品。

“最初一公裡”5年基建,農業上行之路重塑網際網路版圖

家裡的女人們一起打包黃芪 (安舜攝)

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時,很多人對拼多多仍很陌生,更沒有用過拼多多。大城市裡的、有着主流話語權的人不熟悉拼多多,但農村的龐志玉、後亞強們對拼多多卻太熟悉了。

拼多多就是依靠農産品創立,從農村起家,定位清晰,發展思路堅定。上市之後,拼多多仍被定位于“五環外”,這正是拼多多的選擇。農民生活的改變不僅需要“下行”的産品送達,城市俯瞰農村,更需要農産品的“上行”外賣。

實網+虛網,基建築根,2015年農村的路網環境準備就緒之時,網際網路對于農業的影響和滲透需要一場真正的“農村包圍城市”,走向源頭的農業網際網路新基建開始了。

模式造“樹幹”:拼出來的“最初一公裡”

如同褚時健的感歎,農業“看天吃飯”,不僅如此,還有農産品的四季而生。瓜果熟了,賞味最佳時間點就這幾天,賣不出去,必然爛在地裡。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用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在所有有耕地的地方建立的村落,形成了超過60萬個建制村的獨特社會形态。注定,中國的農業無法照搬美國、澳洲的大農場主模式,也很難照搬日韓的小農模式。

中國的農業是由2億農戶的海量供給和10億國民的海量需求所構成的一個錯綜複雜的體系。一直以來,中國的農産品流通體系呈現金字塔的結構,北方的農産品先從産區運到北京,河南的農産品先運到鄭州,再向其他城市進行分發。複雜的流通體系所帶來的遠遠不止成本問題,比如鍊條過長,采購、批發和零售終端均對種植源頭缺乏掌控,而以物流車為顆粒度的流通體系,注定了不同産區差異化、小衆化的水果,難以進入主流大市場。

網際網路擅長改造流通環節,彼時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強調如何做好服務消費者的“最後一公裡”,沒有人提出如何改造生産環節的“最初一公裡”。在傳統電商體系中,大品牌是明星,缺乏統一标準、客單價低、利潤率低、需求量不大的特色農産品難以被平台重視,電商發展十多年來,小農戶一直無法真正融入電商體系之中。

網際網路給農産品帶來的最大變革,正是“拼”模式。傳統商業,今天你買一斤蘋果,明天他買一斤梨,而“拼”模式就可以将中國消費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農産品需求,彙聚成了短時間内的同質化的需求。

蘋果成熟季節,彙集消費者的“拼”單,數萬人甚至十幾萬人在同時拼單某個産區剛好到最佳食用期的農産品,這種海量的需求,可以在短時間内迅速消化掉産區的應季産能,進而為農戶創造穩定的訂單。拼模式之下,原本需求裡低的産品也能彙內建“大需求”,這就為農産品大規模上行創造了先決條件。

“最初一公裡”5年基建,農業上行之路重塑網際網路版圖

石林縣山土間合作社去年把100畝藥材種植基地改造成人參果基地,8月22日,基地新一季的人參果開始上市。(穆功/攝)

拼多多之是以從“拼”起家,拼多多其實對中國現實有着深刻認知和洞察。在這個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6億人月均收入1000元的社會中,如何讓農民享受到社會快速發展的成果?拼多多目标清晰,農産品和“拼”模式,才是以網際網路能量真正帶來的農業“最初一公裡”的改變,由此也打破了中國農産品長期以來“多對多”的制約,走出了一條雲端的集約化、規模化的新路。

拼購之外,還需打破流通環節的“最初一公裡”。2018年,拼多多完成了大部分覆寫産區的“産地直發”,初步形成了“農地雲拼”的體系。“農地雲拼”模式以“拼購+産地直發”為核心,通過拼購将消費端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農民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穩定的需求重塑農産品流通鍊條,産地直發取代層層分銷成為農産品上行的主流。産地直發以“包裹”為顆粒度,讓農田直連寫字樓小區。

“最初一公裡”與消費端“最後一公裡”的直接連通,幫助小農戶融入大市場,讓部分地區的小水果發展成大産業。通過這個體系,拼多多實作了農産品流通環節的變革,拼多多也在這個時間點上市。在此基礎之上,拼多多正式提出了“最初一公裡”戰略,深入農業生産和種植環節。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電商下鄉為農民帶來了生活物質的“魚”,拼多多深入農業生産的源頭,帶來了“漁”的網際網路能量,農村面貌全然改變。

創新生葉:天網地網讓農業成為創業賽道

2020年國慶檔黑馬電影《一點就到家》,以青春和熱血講述了三個年輕人在雲南農村以“電商+咖啡”創業的勵志故事。與電影裡彭昱暢和劉昊然的曲折故事類似,家住雲南保山市潞江鎮半山腰的傈僳族老漢胡老德也曾為40噸咖啡豆原料因價格過低滞銷而焦慮。

但沒想到的是,胡老德遇到了拼多多。一千多斤咖啡豆全部被溢價收購。緊接着,胡老德成了一家新農商的“合夥人”,他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漢語名詞:多多農園。

2015年,剛成立不久的拼多多,通過農産品集聚了第一批種子需求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穩定各産區的優質供給。平台提出了“地網”即“新農人”體系,通過市場機制下的合理利益配置設定,引導受過高等教育、了解網際網路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

此時,拼多多的新農人在很大程度上擔當着各産區電商拓荒的角色,為區域農産品規模化上行打下地基,同時他們更是地方緻富帶頭人,吸引更多農民加入電商大軍的行列。龐志玉的“玉林百香果”正是這個時候起步,廣西的百香果産業也在此時大規模崛起。

在“地網”的基礎上,拼多多在2017年提出了“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的構想,整合覆寫産區内包括特色産品、成熟周期、物流倉配等在内的資訊,幫助不同産區在農産品成熟周期比對目标使用者。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電影裡的彭昱暢和劉昊然是因為在城市裡夢想破滅,才不得不回到家鄉創業。現實顯然更有吸引力,2018年的拼多多發起“最初一公裡”戰略之時,還提出了“最初一公裡”的三個關鍵詞——“人才本地化、産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無論是人才方面的多多大學還是産業層面的“多多農園”等新模式,抑或是“讓貧困戶成為全産業鍊的利益主體”的全新探索,時至今日,适用于小農生産模式的、低成本、可複制的農業解決方案已經成熟。

拼多多從創立之初一直保持“0傭金”、“0平台服務年費”的政策,為的就是降低商家的門檻,讓農戶們也能夠利用好電商。拼多多通過分布式人工智能和商品,建立起去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機制,讓各類商品能夠精準比對目标使用者,起初也是服務于SKU繁雜的農産品。

“最初一公裡”5年基建,農業上行之路重塑網際網路版圖

這是完全從農業、幫助農産品上行角度出發的創新,是讓網際網路力量真正落地于農業、讓農業枝繁葉茂之舉。2020年,拼多多再次全面開啟了農業前言科技的探索。從CTO接任CEO的陳磊,出任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調加大對于農産品價值鍊尤其是農研科技的戰略投資,以推動農業從種植、生産、流通到消費的全鍊條革新。

電商很多,但在農業網際網路這條路上,拼多多走得最遠最深,将農業變成了一條理想的創業賽道。這其中,有20年台企IT大佬轉行賣農産品的吳阿東,放棄綠卡回新疆創業的趙闫,殘障人士創業的楊添财,他們在現實中重新書寫了“一點就到家”的故事。

适合農業、适合農民的創新電商新打法,才能讓農業網際網路枝繁葉茂。現在,全國各産區已經湧現出了一批年銷售過億的新型市場主體,全面帶動了産業下沉到鄉村地區。

結語

看天吃飯、小衆化生産的中國農業,如何在網際網路時代真正改變命運?

柴米油鹽,“最後一公裡”的農産品需求永遠都在,但隻有解決了“最初一公裡”才是中國農業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涅槃。

農業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市場規模上,中國的人均水果生鮮、肉禽蛋類的消費量,較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技術應用上,農業的數字科技含量較其他行業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當下,“三農”發展愈發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有了國家基建和網際網路力量共同打造出的農業新大樹的“根幹葉”和“最初一公裡”的5年新基建,農民已經“拼”出了一條網際網路上行之路。

網際網路農業這棵參天大樹已經成長,未來必将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和資源将投入到廣袤的中國農村地區,推動中國的社會與經濟,實作更加穩定的長遠發展。

回望過去5年時光,網際網路深入農業,而農業上行之路也讓網際網路版圖在不知不覺中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