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動物,是以人類社會的一些特征也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似之處。這包括最近被廣泛讨論的人口問題。
去年,外國學者在權威期刊《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了一篇生态學研究論文,發現:
委内瑞拉和馬來西亞的一些熱帶鳴禽在旱季減少了繁殖,減輕了極端天氣對種群的影響。基于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長壽物種可以通過調整繁殖率來提高極端環境中的存活率。

這種動物自發的"計劃生育"并不少見,除了熱帶鳴禽,典型的例子就是紅狐狸。
生活在瑞典的紅狐狸根據它們吃的食物量調整其生育率。當他們發現周圍的食物變得稀缺時,他們将種群的交配規模減半,隻有一半的雄性紅狐狸交配,而另一半雄性紅狐分散在種群周圍,放棄了交配的權利。
他們知道,在食物匮乏的環境中繁殖孩子是不明智的。
此外,一個物種的預期壽命與生育能力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相關性。例如,昆蟲的壽命很短,但可以産生大量的幼蟲。在壽命較長的哺乳動物中,生育率相對較低,從自然公平性中可以看出。
自然界中每個物種,包括人類,都傾向于尋求庇護免受傷害。
人們對老齡化與低生育率之間潛在的互補關系知之甚少。随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物種的生育能力下降,當生育能力下降時,它加深,進而進入惡性循環。
這一切都是為了平衡人口與自然環境因素,如食物和氣候。
2019年,科學家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發現了一條持續一百多年的巨型鲱魚,通過碳-14測年法,他們甚至發現了一條112歲的鲭魚,使其成為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淡水魚。
然而,據科學家介紹,這些魚一般都是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出生的,換句話說,這些魚的繁殖行為已經暫停了幾十年,這是過度"衰老"以降低巨鲱魚的繁殖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控制種群規模方面,雌性動物的決策是生育意願的最大因素,如果自然條件不符合雌性動物的要求,一些動物會拒絕繁殖。
蘇格蘭有一種馬鹿,當雌性馬鹿發現它們的種群密度過高時,會延遲生育能力,進而導緻資源短缺。
還有田鼠、雙小核蚱等生物,它們會在種群密度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時,出現激烈的"種内鬥争"來控制種群規模。
有人給出了一個形象隐喻,所謂"内在體積",是人類世界自身的"内讧",實質上,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在為生存資源而鬥争。
此外,學者們的一篇論文似乎在統計上支援這一說法,即人口密度是影響生育率的第二個重要變量,僅次于婦女的教育水準,例如低密度的北歐國家,這些國家的生育率高于高密度的中歐和南歐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