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曆史,點亮人生
每天進步一點點

秦國為何會滅亡?
有人會說,胡亥、趙高、李斯一幹人等禍害了秦國,如果扶蘇即位,結果一定大不相同!
曆史有趣的地方在于,每次隻能單選,隻有一次選擇機會,曆史證明胡亥是錯的,但不能是以就證明扶蘇是對的。
扶蘇上台秦國就能避免亡國的命運?我以為未必!
國家治理本質是一套哲學思想的運作,秦國的治國思想是商鞅的那一套,簡單講就是将國家搞成戰争機器,耕戰,以耕促戰,以戰護耕,相輔相成、兩條腿走路,一路砍殺,直到統一天下。統一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一套了,要換思路啊!
辦公室鬥争寶典
戰國後期,大學者荀子(荀況)曾經入秦,通過範睢的引薦見了秦昭襄王嬴稷,提出與秦國合作,希望秦國采納他的思想作為治國方略。荀子介于儒法之間,亦儒亦法,但似乎更近法家一點,因為他兩個大名鼎鼎的學生都被歸為法家:韓非、李斯。
如果當時秦王接納荀子,在冰冷的法家思想裡摻雜一點儒家仁政,之後的曆史大約會完全不同……但是,嬴稷拒絕了!牛逼的大秦帝國不需要改變,一百多年來轟隆碾壓而來,神擋殺神魔擋殺魔,将一切擋道者壓得粉碎!——需要改變的是列國,他們應該放棄抵抗!
是以,即使扶蘇上台,他如何為秦國這台戰争機器踩住刹車?往哪個方向調轉車頭?曆史固然沒有給他機會,但曆史如果真給了他機會,他也未必能做好。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辍耕之壟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你)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之志哉!”——遷兒大爺的史記”
我一直說司馬遷是個寫武俠的好手,你看,陳涉世家一開頭,是不是很有畫面感,與之前信陵君那一篇的開頭有得一比!
這一段在司馬光的書裡就被略掉,光大爺有事說事,不煽情不炒作,畢竟遷兒大爺是自己搞創作,要藏之名山,以待有緣人;而光大爺則是拿國家錢,奉旨著書。
優秀的人,總是與身邊人不同,格格不入!《肖申克的救贖》裡怎麼說來着: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他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
這時的陳勝,即使身在底層,卑賤耕傭,依然展現出不同凡響的風采!後來的曆史證明,陳勝固然不是一個能成大事業的人,但一定是個能幹大事的人!
“是時,發闾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将尉,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将、相甯有種乎!”衆皆從之。——資治通鑒”
淋雨夜、大澤鄉、走投無路、揭竿而起、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一段故事兩千年來激勵了無數人,即使今天讀來,依舊令人血脈噴張!
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我一直奇怪陳勝為何能講出這樣直擊人心的話,還有“燕雀焉知鴻鹄之志”“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豈是一個卑賤耕傭能夠擁有的思想高度!
落魄之人聚集在一起,沒有退路,也就沒有選擇。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将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拔之;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将兵徇蕲以東;攻、苦、柘zhè、谯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尉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谯門中,不勝;守丞死,陳勝乃入據陳。——資治通鑒”
陳王奮起揮黃钺!
陳勝奮身而起,猛然發現秦國已經不是秦始皇滅六國時的那個秦國了!這時的秦國如同一座滾動的火山,不斷的、成規模地噴出火熱得岩漿。岩漿過處,灼燒大地,人間如同煉獄。
陳勝很快打下幾座城,并占據了陳(楚國故都)。
“陳涉既入陳,張耳、陳馀詣門上谒。陳涉素聞其賢,大喜。——資治通鑒”
張耳、陳餘,兩個軟飯男,大約是因為經常交流心得,成了好基友。
雖吃軟飯,這二人都是能人,也是楚漢相争時期兩個重要參與者,這會兒都流亡在陳,做看門小吏——話說出能人的職業有兩種,一種是看門人,如侯赢、張耳,以及後面會說的郦食其;另一種,是圖書管理者。
“陳中豪桀父老請立涉為楚王,涉以問張耳、陳馀。耳、馀對曰:“秦為無道,滅人社稷,暴虐百姓;将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将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與衆則兵強。如此,則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資治通鑒”
陳城的鄉紳們慫恿陳勝稱王,做大王。勸進這種事,曆來都是大功一件,什麼攻城拔寨什麼萬軍之中取上将首級,都不如勸進!
陳勝心裡很願意,但還是咽下一口吐沫,壓一壓激動心情,裝模作樣咨詢張耳、陳餘——兩位大師,大家都勸我當大王,你們看吼不吼啊?——快說吼啊吼啊!
二人反對此時稱王,給出的道理非常紮實:還不到稱王的時候,現在萬裡長征才走了一小步,應該立即西進,并立六國之後,為秦國樹敵,為自己樹黨(幫手)。這樣秦國就得分兵去打這些人,這些人為你分擔了秦國兵鋒,你可以不聲不響金蟬脫殼,悄咪咪直插鹹陽,大業可定!
客觀地說,張耳陳餘這一段分析非常中肯,兩千年之後讀到這一段都會大贊,何況他們是當局者,在當時就能有這樣的眼光……秦國為何亡國?這樣的人才不收羅,放任他們流落在世間,有點火星就不可收拾!
“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号“張楚”。——資治通鑒”
上司咨詢你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有了決定,問你隻是尊重你,希望你說出的答案符合他的心意。
陳勝沒有接受二人的意見,急吼吼當上了大王……張耳等人大約從這一刻就意識到,這是個扶不起的阿鬥!
“張耳、陳馀複說陳王,請奇兵北略趙地。于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将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馀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徇趙。——資治通鑒”
于是張耳、陳餘産生離開的想法,當然不能直接說你是阿鬥,跟着你沒有前途是以老子要離開你另立山頭,而是從陳勝的角度看問題,提出以一支奇兵北略趙地拓寬地盤,主動出擊擷取資源以鞏固自身。
陳勝接受了這個建議,派與自己關系不錯的故人武臣為将,配給三千人馬。
從這個時候起,張耳、陳餘與陳勝再無交集——阿鬥扶不起啊!
當時秦國大地已是狼煙滾滾——
“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争殺長吏以應涉。谒者從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怒,下之吏。後使者至,上問之,對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也。”上悅。——資治通鑒”
天下苦秦久矣,陳勝一起,大家夥方才知道,除了忍受,我們還可以反抗!于是到處殺秦國守衛,占據郡縣起兵以應陳王!
谒者将情況如實報告給胡亥,胡亥大怒,将報信的谒者打入大獄……後邊再來報信的就不說實話了,隻說都是些偷雞摸狗的小賊,不足憂慮,胡亥大喜!
“陳王又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資治通鑒”
陳勝派鄧宗攻打九江(楚地),地方上楚兵幾千人聚集在一起打算搞事情的不計其數——秦國的治國思想不能适應大一統的局面,秦始皇在的時候還能通過強大的武力暴力進行震懾,維持住暫時的安甯;秦始皇一死,大家頭上的緊箍咒卸下了……天下未亂心先亂,始皇一死,隻等帶頭大哥現身!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陳王誅殺葛嬰。——資治通鑒”
陳勝的失敗是一連串錯誤操作,那麼第一塊骨牌在哪?
我以為第一塊骨牌是冒然稱王,等于向秦國宣示:向我開炮!由此吸引了最大最多的火力,導緻最終為人做了嫁衣的結局。
而這裡,擅自誅殺葛嬰,是離心離德的第一步……團隊崩盤的快進鍵,就是此時此刻在這裡摁下的!
如果說當時稱王是示天下以私,這裡殺葛嬰則是示天下以狹!
下一篇我們說一下陳勝為何失敗,且失敗如此之快——從稱王到被殺,僅僅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