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眼觀|讓“雙十一”真正成為雙向奔赴!快遞漲價、服務也應“漲”

牛眼觀|讓“雙十一”真正成為雙向奔赴!快遞漲價、服務也應“漲”

今年的“雙十一”即将再度到來。業内4家快遞公司上海區域近日卻接連釋出了調價通知,稱将面向電商使用者“規範快遞價格”;義烏快遞價格也從之前的單票價格1.3元左右,漲到2元以上。盡管江蘇地區的快遞公司紛紛承諾,不會對普通消費者漲價,但是從經濟規律來看,積累到一定的漲幅後,最終也會由使用者和商家共同來買單。那麼,“雙十一”之前快遞漲價底氣何在,消費者會接受嗎?

“雙十一”越來越成為快遞小哥和消費者的“雙向奔赴”。國家郵政局資料顯示,2019年“雙十一”當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5.35億快件,同比增長28.6%;2020年“雙十一”當天,這個數字則達到了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曆史新高。近年來,每逢“雙十一”,消費者頻頻出手、購物量井噴,快遞小哥奔波忙碌、迎來收獲的季節;快遞公司在面臨巨大投遞壓力的同時,快遞費也要漲一波。但與此同時,是消費者仍有遺憾,快遞企業、快遞員也會叫苦。

先來看使用者的态度。面對此次漲價,不少消費者态度鮮明:“漲價可以,服務提升了沒?”根據媒體報道,多位消費者吐槽稱,有快遞員将快件随意丢到收貨驿站,以及多次溝通并無改進效果:“現在快遞價格越來越高,卻不送貨上門了,不是塞櫃子就是放驿站自己去拿。理直氣壯地通知,雙十一送不過來,你們自己來拿……”。從中可見,網友熱議的焦點不僅僅是漲價本身,更多的是吐槽服務。

牛眼觀|讓“雙十一”真正成為雙向奔赴!快遞漲價、服務也應“漲”

再來看看快遞企業的“難處”。據報道,針對此次區域“調價通知”,有快遞企業确認,其中的“價格調整”,特指價格低于成本的部分。其背景是:由于快遞市場競争激烈,若幹年來,多家公司深陷價格戰泥潭,給全行業帶來消耗,但并未見快遞公司放松繃緊的神經,由于企業衆多,門檻不高,議價能力較弱,一旦一家公司率先提價,就會擔心單量将被競争對手蠶食殆盡。消費者吐槽的“快遞為什麼會送不上門”,有業内人士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緣于現有快遞價格支撐不了更為到位的服務。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年來快遞速度快了,但是服務品質沒有很大的變化,暴力分揀、投遞不到位,依然會被消費者所诟病,種種現象跟快遞成本和費用倒挂有很大關系。

這次幾家企業接連稱“規範快遞價格”,或許出于不得已而為之。然而,要提醒的是:快遞企業要想賺到這筆錢并非易事,因為使用者的要求,将會随着價格上漲相對變高。快遞價格非常低的時候,使用者、消費者容忍度比較高,一旦價格逐漸上升,使用者的容忍度就相對有限,變得更加挑剔。價格提高同時,企業需要有更好的管理和營運能力,這對企業的考驗更大,因為一旦服務提升跟不上漲價的速度,使用者就會“用腳投票”。

無論從行業,還是消費者來說,漲價必須伴随着行業整體供給能力的提升、服務的改善、産品的豐富化,隻有讓消費者和快遞服務提供者雙重認可,才能改變漲價帶來的不平衡,在新的市場容量、價格水準和服務水準上,達到新的“平衡點”,最終實作多方共赢。

在這次快遞公司集體漲價中,我們應該看到,背後也有響應“保障快遞小哥權益”等政策的因素,希望讓快遞員獲得合理穩定的收入,進而更願意送上門,促進服務水準提升。如果漲價能讓整個行業生态有所改善,那麼保護從業者的權益,更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

今年“雙十一”前,快遞行業鍊的另外一些變化也令人欣喜:比如末端配送領域的改進提升消費者體驗,做好最後100米的配送服務,包括菜鳥驿站推出“按需免費送貨上門”服務 。不過這一模式必須考慮長期性和穩定性,真正讓平台溢出效益來承擔相關費用,而不能簡單轉嫁于電商、物流企業,最後傳導到消費者,應讓創新來促進整個産業的良性循環。迎接“雙十一”物流挑戰,監管部門也需及時關注和介入,注重保護消費者、快遞員的權益。

雙十一這一場“盛宴”目前,應通過多方努力,讓“雙十一”真正成為雙向奔赴,讓使用者和快遞員、行業都能從中獲得更好的體驗、更好的收獲,滿足廣大消費者對于美好生活、個性化服務的需求。

評論員 徐兢 薛蓓

校對 蘇雲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