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

自抗日戰争爆發後,無數烈士為祖國抛頭顱灑熱血,在曆史上留下了悲壯又感人的篇章。

在河南省漯河烈士陵園,有這樣一塊烈士墓碑,上面隻有寥寥幾個字:

“景寶玲烈士之墓(?—1955)”

這是漯河烈士陵園中唯一一位女烈士的墓碑。

在陵園中,常年出現一個90多歲老人的身影。

他佝偻着背,在景烈士的墓碑前一站就是一天,站累了就坐在自己帶來的小闆凳上,對着墓碑喃喃自語。

這位老人是誰?他為何如此執着,和景烈士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h1 class="pgc-h-arrow-right">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h1>

陵園中一位年長的從業人員說,她經常看到老人在景烈士的墓前拿着一沓來往的書信,默默流淚,痛苦不已。

從業人員問他和景烈士是什麼關系,老人說,他們是當初沒有結婚的戀人,卻不想景烈士犧牲了。

說着,老人還拿出随身攜帶的景寶玲年輕時候的照片給從業人員看,照片上的景烈士洋溢着笑容,充滿年輕活力,卻不想早已變為一抔黃土。

即使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老人依舊在景烈士的墓前一呆就是一天,老淚縱橫。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景寶玲烈士于1932年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

17歲時,景寶玲報考了西南軍醫大學,還瞞着家人加入了解放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五七野戰醫院擔任護士一職。

老人名叫張輝(化名),同樣是解放軍的一員,

1950年,他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負傷,轉移到後方醫院療養。

在那裡,他和擔任護士的景寶玲相識,二人一見鐘情,互相吸引,很快确認了戀愛關系。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張輝的兒子說:

“我父親在醫院療養完畢後,回到了部隊,和她依舊保持通訊來往關系。”

“剛開始的時候,部隊有規定,不允許他們結婚。”

後來,部隊為了照顧他們,特意将張輝派去南京進行短暫學習,在學習期間把婚事給辦了。

“我父親趕緊拿着部隊的介紹信,跑到南京去準備完婚。”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剛到南京時,景寶玲的家人說她并不在家,于是拍了電報給景寶玲,讓她回家結婚。

可一連過了幾天,都沒有景寶玲的消息。

張輝心急如焚,而到了第四天時,他又一次來到未婚妻家裡,得到的卻是景寶玲已犧牲的噩耗。

景寶玲烈士犧牲那年才23歲,正值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紀。

世事難料,一對惺惺相惜的戀人就這樣永遠陰陽兩隔。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h1 class="pgc-h-arrow-right">數十年難尋親人</h1>

在那個交通堵塞,資訊滞後的年代,若有烈士在外犧牲,一般是在當地的墓園中埋葬。在世的親人很多都難以尋找到他們究竟被葬在何處。

幾十年過去,時過境遷,人海茫茫,各地的變化都很大。

未婚妻犧牲後,張輝回到了部隊。

一開始他還會給景家裡寫寫信,但後來景寶玲一家搬去了别的地方,寄去的信也都被退回了。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景寶玲如今的家人在何處,張輝也不得而知。

是以,替景寶玲找到她的家人,成了張輝的一件心事。

他時常叮囑自己的兒子,有機會去了南京一帶,一定要打聽打聽“南京中華門外xxx号”。

而在另一頭的南京,景寶玲的家人在六十多年來,也從未忘記這麼一個親人。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景寶玲有一個小十一歲的弟弟,名叫景寶龍。

景寶龍的家中,至今放着一塊姐姐的遺像,裡面的照片是景寶玲1954年回家探親,帶回的一張黑白照。

景寶龍說:“我三次搬家,都把這張照片好好儲存着,這是姐姐唯一留下來的念想,沒了這張照片,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對于景家來說,1955年5月14日是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

就是在那天,他們收到了民政部門轉送的“烈士證書”,那一刻他們知道,自己的至親永遠離開了他們。

為此,景寶玲的父母悲痛欲絕,父親甚至哭瞎了眼睛,隻能扶着景寶龍的肩膀走路。

後來二老帶着遺憾相繼去世後,墓碑上還刻着景寶玲的名字。

姐姐犧牲時,景寶龍隻有十二歲。

在他的記憶裡,姐姐善良,懂事,和父母一樣盡力地照顧自己。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景寶玲參軍那天,他像往常一樣跟在姐姐後面,二人走在老家的小街上。

走了一會兒,景寶玲給弟弟買了一包花生米,讓弟弟先自己回家,自己有事要辦。

被姐姐一包花生米“騙”回家後,一連幾天都不見景寶玲的身影,家裡人都急壞了。

就在一個星期後,景寶玲來信了——原來她是想參軍,又怕家裡人不同意,才哄開了弟弟,自己毅然加入了解放軍。

得知女兒是參軍時候,一家人雖然有些擔心,但也為女兒感到十分自豪。

景寶龍依舊記得,1954年姐姐去區政府報到,帶着他一同去時,還給他買了一段甘蔗吃。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細甘蔗,像個竹竿似的,還是紅皮的。”

“她在前面走,我在後面一邊跟着一邊吃甘蔗,吃到甘蔗根了還在吃,姐姐看見了還讓我趕緊扔掉。”

“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一樣,我忘都忘不掉。”

從小景寶龍就是姐姐的小跟班,兩個人在這條南京人都知道的中華門小街上一同長大。如今小街還在,姐姐卻不見了,隻剩下他一遍遍走在小街上,追尋姐姐的身影。

景寶玲當初回家時,對弟弟說:“寶龍,你這名字不太行,我給你重新取個名字吧,叫景峰。”

這個名字便牢牢地記在了景寶龍心中,可還沒來得及更改,姐姐就犧牲了。

後來,景寶龍便将自己的三兒子取名為“景峰”,以此來紀念自己唯一的姐姐。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雖然景寶龍的三個孩子都沒有見過這位英年早逝的姑媽,但他們從小就聽父親講述姑媽的故事,同樣充滿了崇敬與懷念。

縱使想尋找景寶玲的墓碑在何處,可景烈士的家人隻知道她是在河南犧牲,并不知道她具體葬在哪裡。

江蘇省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雨花台區檔案館、……為了找到景寶玲的相關資訊,景家人這麼多年來走遍了南京當地的各個相關部門,雖然零零碎碎查到了一些内容,但遺憾的是均未能找到景寶玲的關鍵資訊。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h1>

為了幫老人完成心願,同時也是為了幫助烈士找回親人,以慰景寶玲烈士的在天之靈,陵園從業人員聯合媒體,開始尋找景烈士的家人。

根據陵園檔案記載,景烈士是江蘇南京人,于是媒體便将景烈士的尋親資訊推送到了江蘇地區人們的網絡平台上。

正巧2019年建軍節那天,景寶龍的兒子景峰在微信上發了一條緬懷自己姑媽的朋友圈:

“八一建軍節!紀念一下我親愛的姑姑景寶玲女士!!!向戰鬥英雄緻敬!”,還配有一張景烈士的照片。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這條朋友圈被一位朋友看到後,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26日,這位朋友在網上看到了景寶玲烈士的尋親啟示,她想到之前景峰提過自己有位姑媽是烈士,又想起景峰的朋友圈,冥冥之中感覺這位景烈士和景家一定有關系,便第一時間聯系了景峰。

看到平台上釋出的關于景寶玲的籍貫、犧牲年份等資訊,讓景家确定了,這就是他們64年來苦苦尋找的親人。

很快,景家和陵園取得了聯系。

經過進一步核實,景寶玲參軍時的地點——“南京市中華門外雙橋門”成了最終确認的資訊。

苦苦守望半個世紀的團聚,如今終于近在眼前。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9月4日,景家人于6時30分從南京出發,經過七個多小時的舟車勞頓,終于來到了河南漯河市。

來到景烈士的墓碑前,景家人六十四年的懷念與失去親人的傷痛,在這一刻終于全部傾瀉出來。

“姐姐,我們全家都來看你了,六十四年,終于找到你了!”

“你放心,你沒走完的路,我們會替你走完的。”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景寶龍早已過了退休的年紀,可在這一刻,他在姐姐的墓前哭得像個孩子。

打開自己随身攜帶的皮夾子,裡面還有一張景寶玲烈士的照片——景寶龍說,自己年紀大了之後,唯一的心願就是找到姐姐,不然都沒法給父母和後代一個交代。

景家人從南京帶了一把鄉土來,灑在景烈士的墓周圍,他們說,這樣一來,姐姐就算回家了。

景寶龍的大兒子還帶來了一把雨花石,他說,像姑媽這樣的烈士,就像雨花石一樣熠熠生輝。

提到姐姐當時的未婚夫,也就是經常來陵園看望景烈士的九旬老人,景寶龍依舊印象深刻:

90多歲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誰年少初戀,卻不想陰陽兩隔數十年難尋親人六十四載守護,女烈士終盼來家人團聚

“姐夫,準姐夫,當時都準備要結婚了。”

“當年姐姐犧牲的消息傳來時,他在地上直打滾,和我們一樣痛苦。”

得知老人常年來陵園看望姐姐時,景寶龍十分感動:有一份超越地域和時間的情感,和他們一樣,在這六十四年來同樣守護着姐姐。

景烈士的墓前,被擺滿了從南京帶來的特色小吃——桃酥、燒賣、還有月餅,這些都是她魂牽夢萦的家鄉的味道。

青山處處埋忠骨,這麼多年來,景烈士雖早已不在人世,但有年少戀人的堅持守護,也有戰友的探望,現在又得以親人團聚, 這一刻,她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