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作者:魯苑詩風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國曆史上傳統的隆重節日,俗稱“過年”,現稱“過春節”。節日裡從臘月的最後一天開始,稱“年三十”(亦有的年份無三十),一般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忙年,磨面,攤煎餅,蒸饅頭。趕集上店備辦年貨亦由此開始。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臘月初八打掃房屋。

臘月二十三日前,外出之人即返家。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臘月三十這天,節日的氣氛特别濃厚,打掃衛生、清理院落,在糧倉,門前,影壁牆上貼上用紅紙寫的吉祥之言,謂“貼春聯”,俗稱“貼對子”。下午,年輕人忙于挑水。(農家習:大年初一不許挑水,故須将水備足)。婦女則開始包水餃,分葷、素兩種擱放。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是夜,謂“除夕”。入夜,長者請出祖先牌位,使居于正屋中,然後至祖瑩或村外路口燃香燒紙,叩請祖先回家過年,稱“請家堂”。返家,于神主位前擺設祭品,燃燒香、紙祭祀祖先,并率子孫叩首為神主安座,起,屬于側閑話。神桌前所設氈墊、薄團等物不動,以備來人祭祀之用。院内懸燈,設一香案,稱“天地桌”,上擺祭品、香燭紙馬等,用以祭祀天地。祭畢,即開始于本族,近房内串門。進門後,先叩拜神主,再叩拜長者,稍閑話,既而辭,複至别家,亦為此,謂“辭歲”。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除夕之夜餐格外豐盛,設佳肴美酒,居家暢飲,共同進餐。酒畢,則須做年夜飯,此飯宜多做且剩餘為好,多數下素鉸吃。“素”者“肅”也,故取其諧音,有“肅靜“之意。水餃下得,先盛三、五個,以其湯在天地桌前、皂君位前澆奠,然後燃放鞭炮,稱“放馬子”。除夕夜飯無論童叟,以多吃為好,對先眠之幼童,則置飯于床頭,放箸一雙,示其飽餐之意。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除夕夜忌睡眠,合家圍坐,謂守歲。年夜,屋内外設燈火,輝輝煌煌,照為白晝,鞭炮齊鳴,以迎“喜神”“接财神”等諸吉神,年輕人則燃谷草,衆人圍烤,謂“烤焦草”。此時乃節日氣氛鼎盛之時。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翌日為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後先在神主前、天地桌前,房、碾等處燒上香,然後祭拜。早飯後,複為除夕夜串門,謂之拜年。進門仍先叩拜神主,後叩拜長者,長輩施于嗑頭錢,名為“代歲錢”。幼遇平輩年長者則叩首相拜,長則以揖還,示恭敬之意。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年初二一早,各家長者即點燃香燭,焚燒火紙,叩拜祖先,然後手執香火送至祖瑩或村外,然後再将神主牌位請起,供品撤掉,稱“送家堂”。飯後,則出門串親拜年。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初五、初六日,鐵、木匠藝、店鋪等各行開業,放火鞭焚紙香,敬财神,門首紅紙大書:開市大吉。

農家初七有吃水餃,初八喝面條的習慣。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全國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将春節規定為法定假日,節日期間,一切舊有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習俗基本廢除,除夕仍設豐盛酒飯,合家聚餐。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現稱“元霄節”,是夜戶戶上燈,燃放鞭炮,放花筒等。凡未足三年的新婦,須于十五前回娘家“躲燈”。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二月二,“龍擡頭”,婦女忌做針線活,怕挑“龍眼”。這天大早,農家即用柴灰在院内、門口劃園謂“倉”,中以石闆壓五谷,謂“打倉”。意為倉滿囤流,豐慶有餘。此節有炒“蠍子爪”(豆子)之習。新婦亦多返娘家過節。至此,春節之盛景方消失。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清明,一般于農曆二月間(公曆四月五日前後),農村雖已到春季大忙之際,但農家仍在此日做春祭,在門首插柳,外出踏青遊春,到祖瑩上墳,祭祀祖先。解放後,極少數人仍于此日祭祖,多數人從思想上清除了封建迷信殘餘,在機關、學校、團體等組織的安排下進行春遊或到烈士陵園憚念先烈,敬獻花圈,講述先烈英迹,以教育後代繼承先烈遺志,為祖國的未來勤奮工作和學習。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此日原為紀念古代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沿襲至今。是曰早餐農家多吃白煮雞蛋,兒童佩戴五色布縫制的能“驅邪免災”的香囊,香氣四溢,香味濃久。曆史上尚有門首插艾和吃粽子的習慣,上述之習至今已罕見,但吃雞蛋、水餃之習仍盛行。

農曆六月初六,雖未列入農節日,但曆史上習于本日曬衣服,箱櫃等物,說本日曬衣可免蟲蛀,發黴等。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稱仲秋),俗語雲: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幹弋,(幹弋即收成)。這裡是農家的一大節日。是夜農家多于月下置酒聚餐,吃瓜果、月餅等。閑話收成及秋收、秋種、來年計劃等,此舉謂“圓月”,舊時是夜,設供品祭月。幹部、職工亦多于本日返家過十五,新媳婦于十五前回娘家,至今仍如此。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秋收秋種等農事已近尾聲,舊時隻設供祭谷神,以祈來年收成更好。

農曆十月初一,是秋祭日,稱謂“鬼節,”子孫兒女多于此日前後為逝去的先人焚燒香紙已示紀念。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臘月初八,冬令之節。人常說:臘七臘八,凍死叫化。是最寒冷的時間。這天古今均有煮“臘八粥”的習慣。富家于粥内放入紅棗、花生仁、核桃仁、綠豆、黃豆、瓜子仁等,稱為“八寶飯“。貧家則以小米飯代之。有的還向子女講述“臘八粥”的來曆,教育子女應勤儉過日子。另,農家亦多于此日清掃房屋,此做過年之準備,謂“撣塵。”

臘月二十三,竈君上天,農家于本日“祭皂”(辭皂),設供品于竈位前,祈竈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外出之人務于是日返家參加辭竈。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舊社會一般一進臘月,農家即開始和面、攤煎餅、做豆腐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魯西南的歲時祝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