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蝗蟲,俗稱"蚱蜢",是中國古代災害的常見原因。一旦發生蝗災,蝗蟲就來自世界各地,那裡的草不是生的,莊稼谷物也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導緻糧食短缺,導緻饑荒和戰争。是以,人們傾向于"談論蝗蟲變色"。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但要知道,在古代,即使人們遇到蝗災,也不敢輕易殺死蝗蟲。為什麼?

原來,自漢代以來,受到董中書"天人感應"的影響,人們以為天蝗神存在。蝗災的發生是因為人類做錯了什麼,蝗蟲神懲罰了人類。如果此時殺死蝗蟲,就會激怒蝗神,導緻更嚴厲的懲罰。是以,每當蝗災發生時,皇帝都會主動"罪自己",承認治理的錯誤,請求蝗蟲神寬恕;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顯然,這些做法沒有多大用處。

716年,唐朝第四年,山東發生了一起罕見的蝗災。和往常一樣,老百姓除了建立祭壇敬拜蝗神之外,無事可做,讓蝗蟲咀嚼大面積的莊稼。唐代名姚沖看到這一點,憂心忡忡,在朝廷的書上,建議燒、挖坑填埋,把蝗蟲殺掉。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議,派皇室史以蝗蟲捕手的身份,到各地督促殺蝗蟲。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不過,也有不少官員反對殺蝗,以黃門主管盧懷神和泸州刺猬等水為代表,他們認為蝗災是自然災害,造成太多傷天而死,隻有舒德才能消除自然災害。姚沖與他們激烈争吵,反駁了他們的說法。最後,在姚沖的堅持下,山東等地開始大規模殺殺蝗蟲,将蝗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不是每個朝代都有姚沖。唐朝以後,所謂的"蝗蟲神"在官兵民間仍然很受歡迎。人們不再局限于在發生蝗災時崇拜蝗神,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蝗蟲廟,将崇拜行為"制度化",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祭祀制度。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清朝作家浦松齡在《朝齋志》中寫了一篇關于蝗蟲神的故事:

明朝末期,山東素水即将面臨蝗災,縣裡十分憂心忡忡。有一天,縣令上床睡覺後,他夢見了一個綠衣人才。綠色禮服秀隻告訴了縣裡的秩序,說第二天一個女人騎着驢子從西南方向過來,她是蝗蟲神。如果她用力乞求,她可能就沒有蝗蟲瘟疫了。第二天,城南的縣級秩序等了很久,确實遇到了騎驢的女人。

縣裡的指令按照綠衣秀女的指令,懇求女人:"我們縣太小,太窮,請蝗神高舉。"女人生氣:"劉秀太可恨了,敢漏機!"我要讓他承受後果,停止傷害莊稼。"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後來,蝗蟲飛了進來,卻沒有停在稻田裡,全部飛向柳樹,柳葉吃得還不錯。縣裡讓這一點恍然大悟:綠衣秀是柳樹之神啊。

到了清朝,人們仍然相信蝗蟲神。當蝗災如此嚴重以至于必須被獵殺時,人們必須提前祈禱并請求蝗蟲神的寬恕。這樣,必然會影響時機,使得蝗災越來越強烈。

乾隆皇帝曾接觸過國外的天文、曆法、幾何等科學知識,有些科學文化素養,不相信蝗蟲神的說法。有一次,他還下令說:"那些乏味的祈禱和崇拜儀式沒有效果,我們迅速捕捉蝗蟲是正确的。"

為什麼古人在殺死蝗蟲之前要崇拜?恐怕激怒了蝗蟲神

1745年,乾隆皇帝下令禁止民間崇拜蝗蟲神,并下令拆除蝗蟲廟。不過,雖然蝗廟消失了,但還有更多的将軍劉馬寺、普廟、農廟、三皇廟、梁柱廟——它們的名字都不一樣,但神的功能和性質卻是蝗蟲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