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豌豆的常見害蟲防治

豌豆是農村蔬菜栽培的常見品種之一,近年來,由于冬季溫暖,利用溫室棚進行栽培,但溫室小氣候溫暖潮濕導緻病蟲害的發生逐年增加,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種植效率。

< 1豌豆栽培技術 > h2級"pgc-h-right-arrow"</h2>

新鮮豌豆包括甜脆豌豆和荷蘭豆。

1.1 環境條件

豌豆是耐寒、耐熱半冷的蔬菜,最适合生長溫度為16~20°C,霜凍和高溫不耐開花和翻腩,土壤适應性更強,但疏松、有機物含量高的土壤好。在生長過程中施用一定量的磷、鉀肥。種植場地要求水、土、氣無污染,易灌溉,酸堿度适中,pH值5.5~6.5。

1.2 栽培品種

在呈貢,以豌豆為生鮮食品為主,從種植期到開花期為50~60天,一般開花後15天左右伸長,嫩停,豆莢呈半鼓形,鮮豔的粉綠色應及時收獲。如果管理措施适當,收獲期可長達2至3個月。

(1)甜豌豆和脆豌豆分為軟豆莢和硬豆莢。軟品種有:齊鎮323、奇珍76、台中13、合歡66、美綠、貴重、涼等,以下為推薦品種。

a. 赤原 76.生長旺盛,抗病性好,果香綠色,飽滿,味甜,株高200厘米以上,單結26~30,667 m2産量約1200公斤。

b. 台中 13.早熟,生長良好,株高約200厘米,花白,結低,嫩,形肥圓,綠色微彎曲,播種收獲約65天。

c. 酷。生長旺盛,抗性好,株高約200厘米,花白,結低,1花穗結1~2結,嫩綠色,肥大,有光澤,播種至初收約50天。硬豆莢種類有:綠珠、紐西蘭、中型豌豆六、中等豌豆四等。

(2) 荷蘭豆

一個。大菜豌豆的改良餐。早熟,适應性廣,莖短,株高約80厘米,花白,綠松石綠大,肉厚,長14~17厘米,寬3.0~3.5厘米,667m2産600~700公斤。

b.台中11(小豌豆)。生長強,抗病性好,株高200厘米以上,單結30多節,小莢長約8.5厘米,寬約1.5厘米,粉白色花朵。

1.3 施肥并播種整片土地

豌豆不與大豆作物一起耕種,種植土地要深施肥、播種,整塊土地667m2的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鈣50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或複合肥50公斤,有機肥整田施用,化肥可棄用或池塘施用。立珠按1.0~1.1米開度,寬45~50厘米,溝槽寬50~60厘米,苗條線,株距8~10厘米,池塘點1粒;或1.4~1.5米開,寬50~60厘米,溝寬80~90厘米,每粒雙排,株距25~30厘米,每個池塘點2~3粒。用薄膜蓋栽培。硬甜脆豌豆可在池塘中播種,植株領先(25至30)厘米×50厘米,每個池塘播種3至4粒種子,每667平方米播種3至4公斤。

1.4 田間肥料水管理和插入架構

(1)肥料水管理 豌豆幼苗期比較耐旱,需水量少,如果氣候幹燥,可澆水1~2次,進入開花期,需水量增加,缺水,應始終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大雨及時排幹,防止生根。施肥期取決于幼苗的生長趨勢,如果幼苗較弱,可以結合澆水來追求施用速效氮肥,667 m2尿素15~20kg,進入開花期需要增加施肥量,這一時期需根據生長情況追求施肥1~2次, 一般追尿素20~30公斤,或複合肥10公斤,同時可噴灑富葉、二氫磷酸鉀、雲大120、豆糞、綠芬威等。

(2)插入硬殼的甜脆豌豆不能架子,而其他品種的幼苗長到30厘米高左右時要及時插入架構。高度保證在2米以上,架構材料選用竹竿或木杆,每隔2~3米插入2個,插入"人"字形,叉子上一個水準杆,再拉線引線,使蔓越莓攀爬邊緣生長,保持線間通風,便于管理,但架構要插上, 生長期不能逆轉。

<2顆豌豆>h2類"pgc-h-箭右"主要病害的特征和模式</h2>

2.1 豌豆白粉病

(1)針對損傷部位和症狀主要針對葉片、莖、莢的損傷,多從葉片開始,葉面感染早期白色粉狀淡黃色斑點,擴張後出現不規則的粉狀斑點,互相連接配接,病害表面覆寫有白色粉末(圖1),葉後呈褐色或紫色斑塊。病害蔓延到全葉,到葉片迅速變黃死,莖、染病也出現小粉狀斑點,嚴重造成莖枯發黃,嫩莖幹縮。

(2)病原豌豆白粉菌屬于半知識菌矢門菌。

(3)發病規律 夏季高溫、多雨、潮濕環境很容易發生疫情,有時天氣幹燥,疾病仍可發生嚴重。該病可通過豌豆莢與種子一起感染,是一種罕見的種子,用細菌傳播白色粉末病害,可通過氣流和雨水濺射傳播,可多次反複感染,無明顯的越冬期。細菌分離孢子在寄主作物之間傳播有害,除了感染豌豆外,還可以侵害其他作物的大豆、茄子、葫蘆等作物,是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2.2 豌豆褐斑病

(1)對于危害部位和症狀均常見于豌豆病害,産生黑斑病、棕紋病害混合發生。主要用于對葉子,莖,蛞蝓的損害。葉片感染産生圓形榛子至黑褐色斑點(圖2),病害邊緣斑點明顯,高濕度處染成黃色或灰褐色,嚴重導緻葉片死黃,極大地影響了豌豆的産量和品質,病害在生育期中期發生較重,在苗期第二。

(2)病原豌豆殼孢子菌是一種半知識菌亞種真菌。

(3)病場的發病規律為15~20°C,多雨潮濕的環境易發病,孢子蟲經雨播散後再感染,除對豌豆有害外,還侵染蠶豆和蠶豆。

2.3 豌豆褐變

(1)部位和症狀主要對葉、莖、蛞蝓有害。葉片感染為不規則淡紫色點,高溫高濕條件,病斑迅速擴大,覆寫全葉,病後葉黃變死;有些有深棕色不規則的輪狀斑點(圖3),中央壞死處有小黑點。葉柄和莖部感染不形成輪狀,後中央凹陷後病斑。細菌可以從果實侵入種子的内部。

(2)病原豌豆屬全球菌亞囊菌亞門真菌。

(3)病菌的發病機制主要以菌絲體或孢子在種子上越冬,次年播種患病種子,種子感染後。生育期中期發生最為嚴重,苗期第二。過早播種或低溫、土壤重、濕度過高、氮肥過多或植物生長的寒冷侵襲容易發生病害。

2.4 豌豆死

(1)針對危害部位和症狀,又稱豌豆基腐病,主要發生在幼苗期。種子感染導緻種子腐爛,幼苗莖基部或根頸變成褐色至紅褐色橢圓形或長條狀病斑,背部逐漸凹陷和收縮或開裂,導緻幼苗生長緩慢,分解,死亡,濕度大時淺棕色蜘蛛絲黴菌層。

(2)病原體 隐窩核杆菌AG-4細菌融合組屬于半知識細菌亞真菌。

(3)病原發病機制為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爛2~3年。菌絲體能直接侵入宿主體内,通過水流、農具傳播。播種太密,苗種不及時,高溫高濕或抗季節栽培很容易誘發病害,可全年發生。除了傷害豆類外,該病還可以感染甜瓜,茄子,卷心菜,油菜,羽衣甘藍和其他作物。

2.5 豌豆鏽病

(1)豌豆生長後期主要發生損傷部位和症狀,主要針對葉莖的損傷。在葉部感染的早期階段,在葉面或葉背上産生小的圓形紫紅色斑塊,破裂後分散暗褐色粉末,在疾病科後期産生深棕色凸起斑點,開裂後暴露黑色粉末。莖感染後的症狀與葉子相似。

(2)病原豌豆單細胞鏽病,屬于泰蒙菌。

(3)該病的發病機制是轉移到主幹的寄生蟲。夏季孢子為初次感染和再感染,通過氣流傳播,并完成感染周期。一般在春夏節期間發生較為嚴重。低窪水源大,土壤粘土重,生長密集,田間通風不良或抗季節耕作時發病較重。除了傷害豌豆外,它還可以感染其他豆類。

2.6 豌豆根腐爛

(1)對于幼苗的危害部位和症狀,到植物可生病的階段,到開花期感染很多病害,主要針對根部或根部。菌株的下部葉子首先開始變黃,并逐漸向中上部發育,導緻整個植物變黃枯萎。主根和側根最初變黑後呈榛子色,垂直根部,管束呈褐色或土紅色,根瘤和根毛明顯減少,光照引起植物矮化,莖細,葉或葉綠,個别枝條枯萎或枯萎,光病菌株可開花打結,但種子數量大或薄;嚴重的莖基部收縮或凹陷褐色,腰形薄,病皮質腐爛,開花後大量死亡,顆粒不收獲,導緻田間黃色(圖4),是豌豆種植區最常見的重要病害之一。

(2)病原豌豆凝乳銀屑病是一種半知識細菌亞真菌。

(3)病原發病機制為土栖細菌,可由土壤、病體和種子傳播,根部侵襲。幹旱後降雨過多和排水不良會加劇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2.7 豌豆黃頂病

(1)針對危害部位和症狀 豌豆植株感染,植株萎縮,新拔出的頂葉變黃,變小、變脆,葉芽拔出若幹個不确定的芽,出現枝條結塊的現象。早起的感情不結,重物死亡。

(2)病原豌豆黃頂病毒。

(3)發病規律 病毒在活體冬中,受豆粉感染。蚜蟲在菌株中吸食最短3小時,通過針頭将病毒傳遞給健康菌株,病毒在蚜蟲潛伏繁殖時間(包括蚜蟲藥物使用時間)至少8~12h,用蜱蟲在菌株上進食至少15分鐘即可傳播毒物, 此後可傳播毒藥5~9天,病毒在豌豆植株的潛伏期為5~20天。病毒不會從一個雞蛋傳播到另一個雞蛋,兒童也不會傳播給毒物。潛伏繁殖期的長短與溫度密切相關,溫度高,潛生育種期短,溫度低,潛生育種期長。在有毒源存在的條件下,有利于蚜蟲繁殖活動的季節或生态環境有利于疾病的發生。

< h2類"pgc-h-right-arrow">3豌豆的主要害蟲發生作為危險和正常</h2>

3.1 豆類

(1)形态特征主要是有害豌豆、豆類、蠶豆等豆類作物,蚜蟲體小,分為有翅和無翅兩種類型,體色有綠色或黑色,吸氣型口,腹端有一條尾巴和一對腹管。

(2)其發生特點和規律常年發生,高溫幹旱條件下繁殖快,春季危害較大。簇主幼葉背、嫩莖、嫩尖和花球狀汁,經煙熏部位形成褪色斑點,造成葉片卷曲、變形,嚴重時植株枯萎緻死。蚜蟲是病毒的載體,經常引起豌豆病毒病的發生。

3.2 南美斑蠅

(1)形态特點 1994年進入雲南昆明帶花,是一種危險的檢疫對象,現分布全國各地。主要用于危害豌豆、蠶豆、芹菜、生菜、菠菜、油菜、洋芋、菊花、香菜竹等作物,形态特征與美國斑蠅相似,成蟲灰黑色,體積小,幼蟲體白色,後瓣突出6~9孔,體部白色透明。

(2)全年發生危害的特征和規律均有害、代際重疊,每年發生11~12代,每年3~4月和10月~11月為危害高峰期,發生危害溫度在22°C左右,以幼蟲為主。成蟲利用蛋層在葉子上産卵,進食後在葉子上形成許多小白點。卵孵化後幼蟲在葉子上,在下表皮之間偷偷吃葉肉,吃排骨,中線,食葉成透明的空氣斑點,沿葉脈形成一條子路徑(圖5),還取下層的葉海綿組織,亞通道(隧道)不完整,兩側排列雜亂無章的黑色糞便, 多個子通道連接配接形成大面積的褐腐病,往往導緻幼苗或植物死亡,對破壞的破壞極大。

3.3 美洲獅

(1)馬的豌豆的形态特點主要有西洋花馬(主要為有害物種,體色淡黃色至棕色)、花馬、煙熏馬、黃馬、末馬、橫截面馬等,成年體小而窄,體長1.0~1.8毫米, 是一種小昆蟲,具有隐蔽性。

(2)成蟲葉片中發生傷害的特征和規律,花果的薄皮組織産卵,成蟲,若蟲群在豌豆嫩端、嫩葉、花果上有害,對吸痰型口刺穿、瘀傷這些組織、汁液、損傷有牙印或白斑, 嚴重影響豌豆制品的品質。年輕的心葉受到影響後,葉子變得細長和皺紋,形成"兔耳"。受害的輕度影響是生長,開花和施肥,重植物生長停滞,短黃弱。花受到影響後,花不育或不強壯。

3.4 夜莺甜菜 南丁格爾、斜紋夜莺、銀夜莺和煙綠蟲

(1)形态特征主要是有害豌豆、豆類、蠶豆、辣椒、蕃茄、玉米、煙草等作物,主要是幼蟲作為害蟲。幾種害蟲經常混合。甜菜夜蟲、斜紋夜蟲(圖6)、銀印夜蟲和煙熏綠蟲老熟幼蟲分别為22、38~50、30、30~40毫米。

(2)發生有害特性和規律的幼蟲主要吃葉片,并叮咬嫩莖、葉柄、芽和豆莢,出現葉片和嫩莖經常被吃掉,造成嚴重損失。高溫、高濕和旱季都很容易發生,成蟲往往黑光強,幼蟲有假死,老年幼蟲有大量遷徙的習性,作為轉移的危害。

3.5 小陸虎

(1)形态特征 老齡成熟幼蟲體長37~47毫米,灰黑色,體面覆寫着大小不一的顆粒,有2條深褐色的垂直帶。

(2)幼蟲作為害蟲的有害特性和規律的發生,幼苗靠近地面的莖稈叮咬,導緻植物死亡,缺苗破脊,并破壞物種。它全年都是有害的。成蟲往往在黑光和糖醋上很強壯,在小雜草上産卵。幼蟲3歲為危害不大,3歲以後潛伏在表土中白天,晚上外出作傷害。老齡成熟幼蟲有虛假的死亡習性,吓壞成環形、溫暖潮濕的環境,低窪的洪水,充足的降雨和常年灌溉區,以及适合小陸虎的疏松土、沙質土、粘土地塊。

< h2級"pgc-h-right-arrow">4顆豌豆的害蟲防治</h2>

4.1 疾病

(1)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選擇抗病品種;實行無豆輪作,損害細菌感染的優點,避免聯合工作;播種無病種子,溫湯浸泡或藥水混合種子,用種子品質0.2%~0.3%的25%生鏽(三唑啉酮)可濕粉混合或與種子體積0.2%的75%細菌清潔濕粉混合;合理密集種植,溝渠排水暢通,增強種間滲透性,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科學合理的施肥,提高作物抗性;發現中樞病株,使用後及時去除藥物(特别是土基病害,根腐病,應及時灌溉根部);收獲後及時清理田地,燒掉枯葉進行深埋處理。

(2)藥控 目前,化學農藥仍然是豌豆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重要防控手段,是以有必要推動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確定豌豆制品的品質安全。根據防治對象,選擇不同的農藥類型和劑型。在病蟲害初期,及時科學合理利用,不僅要控制病蟲害,還要減少環境污染,選擇高效、以道路為導向的農藥和采取正确的農藥施用方法是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關鍵。

一個。豌豆白粉病。用75%細菌透明保濕粉500~700倍液體,30%特氟龍(氟杆菌)保濕粉1 200~1 400倍液體,10%吡啶乳液2 500~3000倍液體,75%靜靜乳液6 000~8000倍液體,40%福星(氟矽)乳液4 000~6000倍液體,25%烯喹諾乳液1500倍液體或50%三丁基(醚)幹混懸液3000~4000倍液體交替防控, 噴灑7~10天1次,防控2~3次。

b.豌豆褐斑病和褐印病。用75%細菌透明保濕粉600倍液體,80%大聖(大森錳鋅)可保濕粉600倍液體,10%世界高(苯甲基環孢素)可分散造粒機3 00次液體,40%複興乳液4000倍液體,40%新生(Cycoccus)乳液6000次液體交替噴霧,7~10天一次,防控2~3次。

c. 豌豆和根腐病。用50%以上細菌可吸入濕氣粉500倍液體,30%黴菌水劑1000倍液體或25.9%防幹水劑500~600倍液體灌根,防控1~2次。

d. 豌豆鏽病。用30%特氟龍(氟杆菌)可濕粉1 200~1 400倍液體,15%防鏽優選濕粉800~1 200倍液體,43%舔(吡哆醇)懸浮液5 000~6,000倍液體,25%敵方力去離子(丙烯環喹)乳液1 400~1,600倍液體,10%吡啶乳液2 500~3,000倍液體或40%複興乳液4 000~6,000倍液體交替噴淋, 7~10天一次,防控2~3次。

e.豌豆黃頂病。預防是主要的,防蟲害。病害之初,交替噴施葉肥1.8%阿多加藥(主要成分為鄰苯二甲酸鈉、硝基苯鈉和5-硝基疏硝酚鈉)水分粉6000倍液和2%斯特林(氨基酸低聚糖)水劑1 000~1500雙液、1%甯南黴素水劑400~600倍液、20%病毒速殺濕潤濕粉1000~2000倍液, 3.95%病毒自行車濕粉1500次液體等抗病毒劑,間隔10天,1次,防控3~4次連續。

4.2 害蟲

(1)農業防治根據當地條件選擇抗蟲品種;合理布局,實行旋轉,适當疏浚,增加田間滲透率;冬季開挖,穿刺,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受影響的葉子,減少昆蟲來源,收獲後及時清理田地,作物殘茬集中焚燒深埋;發現中心蠕蟲菌株(蚜蟲)并及時清除;夜行動分支的害蟲可以用手殺死幼蟲。

(2)實體控制場設定黑光,殺死夜雁和小陸虎成蟲;對于南美斑蠅變成黃變黃,用黃牌殺蠅紙殺傷成蟲,一般設定15分/667平方米,每分一張牌,7~10天更換一次;科學合理地保護天敵斑蠅、雁、抗颚蜂,這三種寄生蜂對斑蠅的寄生率高,能抑制卵和幼蟲孵化為害蟲;對于育苗期馬的田間塊,用黃色或藍色粘性蠕蟲紙誘捕昆蟲,每667平方米用30~50張,粘蟲紙和植物生長點适宜;合理保護馬的天敵——小花。

(3)藥物防控

a. 豆類。在出現及時用藥的早期,可選擇10%拟除蟲菊酯保濕粉1000~1500次液體、20%莫比蘭(蠕蟲)可溶性粉末2000次液體或1.2%苦甜煙酸乳液1000次噴霧控制,交替使用。

b. 南美斑點蠅。科學用藥,一般在受災作物葉片上有3~5頭的幼蟲,蟲道很小(即2年前的幼蟲)用藥,防治效果較好,用98%的1500倍為原粉,1.8%的泡狀乳液為2500~3000倍的液體,50%殺蠅可溶性粉劑等5000倍的交替噴霧防控, 重度反播種期。

c. 美洲獅。重點師傅防控期間,一般初期出現0.3%籼稻乳液400~600次液體,0.1%苦參堿懸浮液1000次噴霧防控;使用辛迪加,敵人恐懼處理土壤和覆寫電影2天;也可采用2.5%多黴素懸浮液1000倍液、10%蚜蟲可溶性粉劑1 000~1500倍液、5%氟黴酚乳液1 00~1500倍液、18%殺蟲雙水劑200倍液、40%樂高乳液1200倍等交替噴灑防控,幼苗期至初花期為最佳用藥期;也可配制有25%殺蟲雙水劑500毫升20公斤有毒土壤,在幼苗期和開花初期散布在根部周圍,防止地面昆蟲。

d.甲蟲夜繭,斜紋夜蟲,銀印夜蟲和煙草蠕蟲:在幼蟲3歲之前掌握科學用藥,24%甲蟲乳酸2,000至3,000倍液體,5%拟除蟲菊酯乳液800至1,600倍液體,5%氟源乳液1 6 00至2,000倍液體,10%蠕蟲乙基懸浮液900至1,500倍液體,10%氰化物乳液1 000至2,000倍液體, 15%蚜蟲蒸氣懸浮液3 500~5000倍液體,5%虱子滴答乳液1 100~1,500倍液體交替使用。新的和正常的藥水應該在适當的輪換中使用,以捕捉幼蟲的早期。幼蟲在進入3歲或昆蟲嘴密度高時應使用退役或改良的菊花。預防時間選擇在晚上,效果好,每10天一次。

e.小陸虎。毒餌殺幼蟲一般采用麥麸等油炸香醋餌料4~5公斤/667平方米-敵蟲30倍液150毫升加适量水混合,晚上散落在田間地闆上。對于小陸虎1~3歲為有害的習性,用90%敵方對硫磷粉800倍液态、50%合成氰醇乳液800倍液或2.5%溴化氰化物乳液3000倍液,在濕潤作物根系前期的土壤表周圍,晚上施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