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戰争以後,張作霖深以為恥,決心重整旗鼓,報仇雪恨。在購買大量新式裝備、擴充軍隊的同時,在人事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整頓。于是專門設立了東三省陸軍整理處,以吉林督軍孫烈臣為統監,以姜登選、韓麟春為副監,負責戰後整理軍工作。奉系軍閥内部各派系也是以發生了分歧和争鬥,郭松齡反奉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出現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奉系内部的沖突</h1>
張作霖進行人事調整的過程中,奉系内部新派與舊派之間、新派中士官派與陸大派之間的沖突也逐漸暴露出來。奉系舊派以張作霖為首領,以張作相、張惠景、湯玉麟等骨幹為核心,他們分别掌握東三省的軍政大權。
奉系新派都是軍校出身的将領,新派中又分士官派和陸大派。士官派即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如楊宇霆、姜登選、于珍、何柱國等,其中楊宇霆資曆最深;陸大派系中國陸軍大學、保定軍官學校、奉天陸軍将弁學堂、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畢業生,如郭松齡、劉偉、魏益三、劉振東等,他們以郭松齡為首腦。
士官派多為奉系上層,權勢較大,陸大派則遍及奉軍各個階層,實力雄厚。楊宇霆與郭松齡才略、實力相當,他們成為奉系中并立的兩雄,互相争權奪勢,沖突和鬥争不可避免。
第二次直奉戰争時,奉軍共有六個軍,其中姜登選、韓麟春分别任第一軍軍長、副軍長,張學良、郭松齡分任第三軍軍長、副軍長,組成一、三聯軍,設立聯合司令部,由張學良統轄。
在聯合作戰中,郭與姜、韓多生抵牾,以至在沙河寨戰役中郭松齡率部撤離前線。張學良聞訊後追趕二三十裡,經過規勸郭松齡才又傳回戰場。事後,姜登選電告張作霖,稱郭松齡跋扈難制,向張學良建議應當軍法從事。郭松齡獲此情況後,與姜、韓的沖突更為尖銳。
後來在山海關戰場,郭松齡冒着槍林彈雨截斷直軍的退路,山海關、秦皇島一帶直軍全部被奉軍繳械,加上馮玉祥又通電班師反吳,結果直軍大敗。郭松齡因在戰争中指揮得當,為奉軍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第二次直奉戰争後奉軍乘勝入關,半年之内,奉系軍閥連得京津及直隸、山東、安徽、江蘇四省,有功人員論功行賞第二軍軍長李景林督直,副軍長張宗昌督魯。後來,奉軍占領江蘇、安徽後,楊宇霆、姜登選也做了江蘇和安徽督辦。
至此,無論奉系舊派和士官派幾乎人人都有一省的地盤,而唯獨郭松齡未獲得實際利益。1925年10月,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讨伐奉系,楊宇霆、姜登選均不戰而退,喪師失地,但楊宇霆回到奉天後依然做他的總參議。同時,張作霖令李景林、張宗昌防禦孫傳芳,又令張學良、郭松齡在天津一帶對付馮玉祥。事情到了這一步,郭松齡終于不肯再為張作霖賣命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郭馮密約”與郭松齡反奉</h1>
浙奉戰争爆發的時候,郭松齡作為奉系的代表正在日本觀操,同去的國民軍馮玉祥的代表是韓複渠,他們住在同一個旅館,郭松齡借此機會向韓複渠表達了反張的意願。韓複渠立即向馮玉祥報告了這個情況,馮玉祥大為興奮,立即讓韓複渠回天津,向郭松齡轉達了歡迎合作的誠意。
此時的郭松齡與直隸督辦李景林已經達成默契,共同反奉,并由李景林控制直隸、熱河,以減輕京畿和東北地區的壓力。郭松齡與馮玉祥不久訂立密約。密約簽訂後,郭松齡下定了倒戈反奉的決心。
1925年11月22日,即郭松齡簽訂密約的當天,張作霖突然電召他回沈陽述職。郭松齡意識到自己的反奉行動已經被察覺,于是在直隸灤州斷然發出主和拒戰、倒戈反奉的電報,要求張作玲下野,嚴懲主戰罪魁楊宇霆,并擁戴張學良主政。
電報發出後,郭松齡馬上召開軍事會議,布置行動。在講話上他表明此次起兵的目的,是由于曆年來戰争耗财巨萬,緻使東北民窮财盡。這種兵連禍結,隻不過是為少數人謀利益、争地盤而空耗國帑。此次起兵純為清除亂源,改革東北政治,不是内争,而是以休養生息為目的。
當時郭松齡手裡的兵力約為8萬人,主要駐紮在秦皇島一帶,包括原屬張學良第三軍團步兵6個師及炮兵兩獨立旅、工兵5營。郭松齡經過改編将其編為4個軍。
11月23日,郭松齡率軍向山海關進發,馮玉祥也立即予以響應,很快就釋出了讨張檄文,而且下令張之江、宋哲元部集中多倫,以取熱河、赤峰。作為反奉聯盟之一的李景林則僅發通電響應,但未做軍事行動。
郭松齡反奉出乎張學良的意料,基于彼此的舊情,他希望以調停之策平息事端。但郭松齡态度堅決,因為他對士官派的楊宇霆、姜登選恨之入骨,此次反奉,必欲徹底打倒他們。
郭松齡的部隊與奉軍真正接戰是在連山。12月5日郭松齡發起總攻,8日乘勝到達錦州。休息三天後繼續東進,先後占領石山、溝幫子。20日,郭軍占領新民,與奉軍隔巨流河對峙。
<h1 class="pgc-h-arrow-right">郭松齡倒戈失敗</h1>
郭松齡的部隊自發起進攻後十分順利,但到了巨流河時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先前是由于奉軍準備不充分,排程無方是以導緻大敗。但張作霖很快調整部署,調動吉林、黑龍江和熱河的部隊,而且還利用南滿鐵路将大批援軍運抵前線,進而調集了8萬兵力在巨流河一帶拉開防線。張作霖自任“讨逆軍”總司令,準備與郭松齡一決雌雄。
巨流河之戰中,奉軍做了精心的部署:前敵中央軍司令由張學良擔任,所屬部隊計有3個旅;左翼由第六方面軍軍團長吳俊陞任司令,計有3個騎兵師、1個步兵師和兩個步兵旅;右翼由第五方面軍軍團長張作相任司令,計有1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1個騎兵團。
張作霖傾全力與郭松齡在巨流河決戰,為打敗郭松齡孤注一擲,不惜一切代價,在日本貸款的接濟下,所有士兵都發給新棉衣、皮大衣、面包、罐頭、香煙等,物資供應十分充足,并将兵工廠的新槍、新炮、彈藥全部運到前線。
此外,張作霖還派出宣慰使到前線慰勞奉軍官兵,宣布參戰的官佐各晉一級,士兵每人發兩個月的軍饷,而且全部用銀元,是以奉軍士氣很高。
郭軍在巨流河西岸從左至右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的次序排列,與奉軍對峙。然而經過長途跋涉,郭軍官兵都較為疲憊,糧食、彈藥也沒有得到補充,加上官兵離奉天越近,思鄉愈切,不願與張學良指揮的奉軍作戰,是以,郭軍戰鬥意志大為低落。
12月22日,奉軍右翼所部向郭軍發起猛烈進攻,郭軍傷亡很大,一個旅的兵力被繳械,旅長安玉珍被俘。當天深夜,郭松齡下令發起總攻,由于參謀長鄒作華暗中通敵,指使人做了手腳,事先将炮彈的引信抽出來,緻使郭軍炮聲隆隆,卻不見奉軍目标被破壞,作為郭軍唯一優勢的炮兵,即如此被瓦解了。
23日,奉軍全線出擊,不僅以猛烈的炮火轟擊郭軍陣地,而且還派飛機由空中投彈,造成極大的傷亡,郭松齡本拟組織反攻,但已難挽敗局,不久全線崩潰。24日早晨,郭松齡夫婦帶着少數随從突圍,乘大車向南逃跑,終被奉軍抓獲。張作霖獲悉郭松齡夫婦被俘,異常興奮下令就地槍決。至此,持續一個月的郭松齡倒戈反奉事件結束。
縱觀郭松齡反奉事件,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内部沖突引發的争鬥。不可否認,郭松齡之是以倒戈反奉,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戰争勝利後賞罰不公,郭松齡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地盤。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郭松齡反對内戰、痛恨戰禍,希望給讓東三省群眾可以得到修養,就沖這一點來說,他的倒戈反奉還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