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洄遊淡水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并面臨滅絕的危險

全球洄遊淡水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并面臨滅絕的危險

像許多洄遊魚類一樣,大型大麻魚受到過度捕撈、栖息地退化和水壩的威脅,這些水壩阻止它們從海洋遷移到上遊産卵場。

資料來源:CRISTINA MITTERMEIER,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根據環保組織聯盟的一份新報告,洄遊淡水魚是地球上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全球評估是一項類似的舉措,發現1970年至2016年期間,洄遊淡水魚的數量下降了76%,比海洋和陸地洄遊物種下降幅度更大。

  "我們認為,洄遊淡水魚的風險可能比報道的要大。結合熱帶地區目前缺失的資訊,洄遊魚類種群減少曲線勢必會進一步向下彎曲。對熱帶地區的威脅一直在增加,例如栖息地喪失和退化,過度開發和氣候變化,"該報告的主要作者,倫敦動物學會的Stefanie Deinet說。

全球洄遊淡水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并面臨滅絕的危險

圖中是極度瀕危的歐洲鳗魚,照片中位于法國的一條河底,它的遷徙可能是所有魚類中遷徙時間最長的,從馬尾海到歐洲河流的旅程長達16,000公裡。歐洲鳗鲡受到水力發電站、污染和魚類捕撈的威脅。

資料來源:BRUNO GUENARD,MINDEN PICTURES

  這項研究于周二發表在非營利性保護組織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的網站上,該研究利用了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即由倫敦動物學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營運的地球活力指數的資料。報告發現,歐洲的洄遊淡水魚種群降幅最大,在過去50年中下降了93%,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降幅高達84%。

史詩般的旅程

  世界上30,000多條魚中有近一半生活在淡水中,其中許多(也許大部分)在栖息地之間洄遊以繁殖和覓食。有的魚從海裡遊出來在河流中産卵,如鲑魚,而另一些魚則在淡水中成熟,然後去海洋産卵,如歐洲鳗魚。還有許多所謂的純淡水洄遊魚類隻在淡水生境中洄遊。其中包括黃體短平頭魚,其從安第斯山脈到亞馬遜河口的史詩般的遷徙旅程長達11,600公裡。

  魚類洄遊在生态系統中發揮着廣泛的作用,包括基本營養物質和魚苗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大量人口依靠可預測的魚類洄遊來維持生計。

  "洄遊魚類對經濟和生态系統極其重要,但它們經常被忽視,"荷蘭格羅甯根世界魚類遷徙基金會創意總監,水生生态學家Herman Wanningen說。

  根據這份新報告,栖息地退化、變化和喪失是所有洄遊魚類面臨的最大威脅。越來越多的魚類被水壩和其他堤壩阻擋,無法到達交配和覓食的地方,這反過來又擾亂了它們的生命周期。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世界上隻有三分之一的大型河流仍然自由流動。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歐洲的洄遊魚類數量急劇下降:幾乎所有的大河流都有水壩。鲱魚是歐洲一種高度洄遊魚類,自1970年以來下降了90%以上,是報告中監測的近250種物種中降幅最大的。曆史上活躍在多瑙河的六個物種中至少有一個被認為已經滅絕,其他大多數物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入侵物種、疾病、污染和過度捕撈也是對洄遊魚類種群的主要威脅。

全球洄遊淡水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并面臨滅絕的危險

極度瀕危的閃光已經從高加索地區的大部分原生栖息地消失了。鲱魚的卵被大量捕撈,洄遊路線受到水壩的阻礙,使其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魚類。

圖檔:JOEL SARTORE,國家地理攝影方舟

  研究人員還警告說,氣候變化的嚴重後果。在澳洲,2019年至2020年間的野火将灰燼從樹木中送入河流,造成大量魚類死亡。去年,一場嚴重的幹旱使達令河幹涸,最終造成多達300萬條魚死亡。

  "河流系統已被過度開發,如果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你會看到非常嚴重的問題,"參與該報告的澳洲查爾斯特大學淡水魚生态學家Lee Baumgartner說。

巨型魚

  與歐洲相比,研究表明,北美洄遊魚類種群的下降幅度較小。自1970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為26%,但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許多北美魚類在1970年之前大幅減少。

  在世界大多數其他地區,包括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由于缺乏資訊,很難準确确定洄遊魚類的狀況。"例如,與候鳥相比,我們對遷徙魚類知之甚少,很難知道地表下發生了什麼,"萬甯根說。

  内華達大學裡諾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魚類生物學家、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澤布·霍根(Zeb Hogan)表示,亞洲洄遊魚類種群的下降可能比報告所顯示的要陡峭得多。特别是,他提出了湄公河,該河流經六個東南亞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的家園。這些魚大多高度洄遊,極易受到水壩和過度捕撈的影響。

  "由于缺乏資料,這項研究沒有包括這些魚,但這種下降是毀滅性的,"國家地理探險家霍根說,他上司了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的研究項目MEkong奇迹。

  湄公河流域的幾種大型洄遊魚類幾乎消失了,根據上個月發表在《湄公河奇迹項目水》雜志上的一項研究。300公斤重的湄公河巨型鲶魚在野外瀕臨滅絕。

  值得慶幸的是,報告顯示,一旦洄遊魚類沒有受到威脅,它們往往會增加。此外,如果魚類受到某種形式的人類保護幹預,例如捕魚限制,大壩拆除或法律保護,則減少量将遠低于未受保護的物種。

  新報告倡導一項緊急恢複計劃,其中包括更自由和更自然的河流流動,改善河流和水道的連通性,減少污染和過度捕撈,以及保護濕地。該報告還呼籲對魚類進行更好的科學監測,開展宣傳運動,以激發保護淡水動物的政治和公衆意願,并投資于水電大壩的可持續替代品。

  "拯救洄遊魚類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财政投資,而是改變目前的做法。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為政府和政策制定者敲響警鐘,在為時已晚之前采取行動,"鮑姆加特納說。

(譯者: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