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水産研究所
最新首映|了解最新的水産養殖知識并關注:水産研究所
水産研究學會水産養殖,疾病預防和控制,水質調節,技術交流,生态魚類養殖,對蝦養殖,螃蟹養殖,健康漁業,您值得信賴的水産助手。282 原創内容
公衆号
1.紅頸病(又稱大頸病)
症狀:發紅、充血和頸部伸展困難。有些疾病全身水腫、腹部可見多種不同大小的紅斑,并不斷潰爛,口鼻出血,眼睛發白,嚴重失明。
該病的口腔,食道,胃和腸粘膜有明顯的斑點,斑塊或擴散性出血;
該病對外部環境不太敏感,移動緩慢,漂浮在水面上或攀爬在岸上,其中大多數在上岸享受日光浴時死亡。
病原體:嗜水性單核細胞細菌。這種病原體廣泛存在于培養的水體中,并且該疾病是由緻毒劑的損傷和病原體侵入體内引起的。
疫情情況:疫情時間長,流行季節為4月至10月,水溫超過18°C,溫室養殖可全年發生,死亡率一般為20%~30%,可達60%。它對各種不同的生長階段都是有害的,特别是對成年蜻蜓。
防控方法
(1)徹底清除池塘,殺死病原體。
(2)在放養品種之前,給予紅頸病免疫疫苗。
(3)做好分級養殖工作,避免咬傷,受傷的蛞蝓不放入養殖池。
(4)定期用濃度為2 mg / L或0.5 mg / L的漂白精華劑噴灑和消毒池水。
(5)發病時,用濃度為3~4mg/升的漂白劑或0.4mg/L的二氧化氯噴霧消毒,連續2次,每1~2天一次,每公斤第一天,用0.2克磺胺類或新命名藥等藥物喂食,第二天将用藥量減半, 每6天喂食2至3個療程,每一個療程加入0.5克多種維生素,重量為每公斤糖黴素20,000國際機關,或200,000國際機關的抗菌素,如卡黴素,或注射皮下或肌肉注射的抗菌素,如碳青黴烯。
2. 出血性膿毒症(又稱出血性疾病)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病人反應遲鈍,行動遲緩,更多的漂浮在水面上,然後停止進食,糞便中有凝結凝塊,往往長時間爬在岸上或在太陽台上不動。
該病往往完好無損,但體色黑色,口紅,有少數人全身、四肢、頸部等有出血斑點或出血斑點,局部潰爛。随着疾病的發展,該病口鼻出血,腹乙炔有出血點或出血斑點,肝髒、腸道、胰腺嚴重充血或出血,口腔、咽喉潰瘍。
病原體:嗜水性單核細胞細菌,也可能是一種病毒。
受歡迎的季節是從5月到9月,這可能會損害生長的所有階段,特别是在冬季喚醒之後,親戚和從溫室到池塘養殖。該病傳染性強,流行迅速,潛伏期短,起病迅速,發病率一般為20%~70%,死亡率為10%~30%。
(1)嚴格控制繁殖密度,發現病害,及時消滅死蜻蜓,防止病害傳播。
(2)制備用于免疫預防的組織漿滅活疫苗。
(3)用濃度為2毫克/升的漂白劑,或濃度為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在連續池中倒入2~3次,同時服用磺胺類藥物或土倫,按每公斤磺胺的重量0.2克,或75毫克的豆類,混入飼料中飼喂飼料。
3. 腐爛性皮膚病
症狀:體表糜爛或潰爛是該病的主要特征,病變可發生于頸部、背心、腹部、裙子、四肢和尾巴。頸部皮膚潰爛脫皮,肌肉裸露;
背部裝甲粗糙或斑塊狀潰爛,皮層大脫落;病人精神低落,反應遲鈍,活動無力,不進食,在短時間内死亡。
病原體是由多種細菌引起的,如氣體單核細胞菌、假單胞菌和無色細菌,其中氣體單核細胞細菌是主要的緻病菌。
流行季節是從5月到9月,7月到8月是疾病的高峰期,溫室農業全年都會生病。
主要危害高密度繁殖成蟲,具有發病率高、持續時間長、危害嚴重等特點,死亡率可達20%~30%。
該病的發生與水溫和瘀傷密切相關,主要是由于培養密度高,互相咬傷和病原體感染,并且經常與疥瘡,紅頸病等同時發生。
(1)放養時,為保證菌種健康無損傷,放養前用濃度為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浸泡30分鐘,或用1%聚維酮碘溶液浸泡20~30分鐘。
(2)控制養殖密度,根據蛞蝓子池喂養的大小,防止蛞蝓互相撕咬。
(3)注意保持水質清潔,堅持每周使用一次漂白消毒池水,每周一次,每立方米水體用藥1~2克。
(4)30mg/升高的錳酸鉀溶液可浸泡20~30分鐘,為較溫和的氡;
更嚴重的疾病,每公斤亞鐵酸或四環素每天30至50毫克,或氟苯甲5至15毫克誘餌喂養,即使5至7天。
(5)混合10克闆藍根,20克三黃粉(大黃占50%,黃柏占30%,黃疸占20%),辣10克,10克磨碎錦四方粉,制成中藥餌料喂食,連喂5~7天。
4. 痔瘡
在疾病發作開始時,頸部,背心,裙子,肢體基部等的頭部都有一個或多個大豆大小的白瘡。
随着疾病的發展,疥瘡逐漸增多,并向外突出,最後表皮破裂,此時用手擠壓周圍可壓出黃白色顆粒或豆腐狀、臭味内含物,内容物向後散射,形成清晰的潰瘍。
屍檢發現,患病肺充血,肝髒腫大,深黑色或深褐色,脆性,腎充血或出血,體腔内腹水較多。
病态不安,食欲不振或不進食,身體消瘦,經常靜靜地躺在餐桌上。
病原體是親水性單細胞細菌、常見變形細菌和産堿細菌。
疫情情況:生長的各個階段都可以感染,特别是對于幼稚、幼稚、危害較大、體重小于20克的幼稚病發病率可達20%~50%。
流行季節為5-10月,病的高峰期為6-7月,溫室繁育,四季均可生病。在連續多雨的天氣中,養殖密度過大,水質差,背部條件差的池塘容易流行。
(1)徹底清理池塘,放養密度合理,養殖規模适中,注意改善水質,投餌多營養豐富的活餌,防止康乃馨的傷害。
(2)發病季節,定期投喂預防用藥餌,每天每100公斤鹌鹑用7.5克土黴素混合餌料,甚至投喂6天;
每半個月撒1至2毫克/升漂白劑或20至30毫克/升生石灰。(3)發病時,用濃度為0.4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整池噴霧,連續2~3次,次日一次,同時喂食土壤黴菌誘餌,每天每公斤0.1克,喂食6天;
發現該病及時被撈出,用每立方米液體20克托黴素浸泡48小時,并喂食托黴素誘餌。
5.紅闆病(又稱紅斑病、紅斑病、腹發紅病)
症狀:腹部發紅發炎,出現紅斑,當紅斑連接配接成一體時嚴重,局部潰爛,背部铠甲嚴重,腹部铠甲出現腐爛狀生物體生長。
大多數患者有頸部發紅和腫脹以及口鼻發炎。病人停止進食,反應遲鈍,常仰躺在日曬、食桌或岸邊不動,容易被抓到,一般死後2~3天。
解剖學疾病,發現肝髒腫脹,多為土灰色,有暗紅色瘀傷,"花式狀",有些患病肝髒呈深黑色;
病原體:嗜水性單核細胞細菌。
流行情況:該病危害中國蜻蜓生長的各個階段,特别是蜻蜓和親戚的形式。水溫超過20攝氏度的季節可以在一年中發生,高峰期從5月到8月。
該病兇猛、集中、傳染性強,尤其對親屬有害,可導緻大量死亡,發病率約50%,死亡率高達40%。
(1)謹慎行事,盡量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2)病季期間,每10~15天噴灑消毒20~30克生石灰或1~2克漂白粉,改善水質;
(3)對于輕度感染者,用30~40mg/L的透黴素浸泡30分鐘,重者每公斤體重在後腿肌肉部位注射鍊黴素20萬機關,并喂食複合新名藥餌,每公斤克每日用藥0.1~0.2克。
6. 愛德華時代的細菌
症狀:病症表皮脫落,腹部中間可見暗紅色血液,略帶浮腫;
肝髒腫脹易碎,有米色點,在嚴重的情況下,小點融合成一塊,形成典型的結節樣肉芽腫,局部壞死;
膽囊腫脹大,深綠色;
腎和脾腫出血,深紫色,腸白色和貧血樣,腹腔有腹水,背心内壁有瘀傷。病态的靈性是虛弱的,緩慢而虛弱的,經常漂浮在水面上或岸邊靜止不動。
病原體:緩慢的愛德華時代細菌。
疫情情況:盛行水溫在20~33°C,主要危害溫室栽培的幼苗、幼苗。這種疾病發展得更慢,通常不會導緻爆炸性死亡。
(1)加強水質管理,每15~20天用濃度為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灑出一次。
(2)在飼料中加入約50%的新鮮蔬菜或适量的多種維生素。
(3)發現疾病時,按體重每公斤卡巴塞每天喂食50毫克卡那黴素,或20~60毫克回黴素,或100毫克新黴素,甚至喂食5~7天,并在第一天将整個池中撒上30毫克/升生石灰,第七天撒上0.5毫克/升強氯。
7.白底闆病(又稱出血性腸壞死)
症狀:體表光滑完整,無任何外傷、潰瘍等異常症狀,腹白,極度貧血症狀,多數個體全身性水腫;
屍檢時切口無血流,腹腔内有大量透明粘液,肝髒腫脹,黃褐色,膽囊大,腸白色,貧血樣,後腸常有凝血凝塊;
胃内沒有食物,有或薄或厚的無色粘液;
病人食欲不振,反應遲鈍,食物攝入明顯減少,有些疾病晚上遊到岸邊,脖子伸直,翻轉至死亡,或四肢無力,行動緩慢,漂浮在水面上難以下沉。
該病原菌尚無定論,有細菌、病毒、細菌病毒混合交叉感染等原因。
陳曉峰報道了原來嗜水的單核細胞菌、緩慢的愛德華時代細菌和常見的變形菌,葉巧珍、沈金玉等人認為該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引起的,王宏泰認為飼料酸值是導緻白闆病的重要因素。
"疫情"白盤病是近年來對中國鹌鹑養殖業危害較大的一種流行病,一旦難以控制,如果不及時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可造成大規模死亡。
該病病程短,起病迅速,死亡率高,預防和治療困難。疫情時間長,5月至10月相繼發生;主要流行于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模式,其中溫室養殖發生率較高,其次是溫室與外池組合兩級養殖,生态養殖模式發生率較低。
(1)定期添加2克複合維生素和1~3英寸的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強劑,增強中華蛞蝓對疾病的抵抗力;
(2)發病時,用強氯全池濺水,每立方米水量0.5克,或全池二氧化氯濺水量,每立方米水體0.5克,每3天噴灑1次,連續灑水2~3次;
與銀闆藍根(主要成分:闆藍根、金銀花、黃疸、黃疸、黃疸等)混合飼料,按每公斤氡重0.16~0.24克,或每公斤飼料克3.2~4.8克,喂食10~15天,或每公斤體重6克鹽酸, 0.2克複合标稱,0.3克維生素K,12克維生素C,5克維生素E,15~20天。
8. 腮腺炎
症狀:頸部異常腫脹,但不發紅、體腫、器官出血,腹部有出血斑點,但體表光滑。
病因全身性水腫導緻動作緩慢,不想入水,經常靜靜地躺在桌子或日光浴床上引導頸部呼吸,不進食,最後伸脖子緻死。
臨床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症狀,一種是出血性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病的早期症狀,表現為腮腺炎發紅,糜爛程度輕,分泌物,口腔,食道,腸充血發炎,底闆,四肢,尾巴充血;另一種是無血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的晚期症狀,表現為腮腺炎淡白糜爛,分泌物、食道、腸管有深色瘀傷,腹部铠甲,肌肉灰無血。
病原體尚不清楚,主要由原始病毒和細菌報道。報告的病毒包括疱疹樣病毒、虹彩樣病毒、子彈樣病毒、腸道分離樣病毒等,報告的細菌有親水性單細胞細菌和輕度氣體單細胞細菌。
流行:該病具有高度傳染性,死亡率非常高。主要發生在5~9月,起水溫度為25~30°C,其中5~6月冬眠剛醒來時,可有明顯的發病高峰和死亡。
發病率一般為20%~60%,在發病後10~15天,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非常高,可達60%以上。來自病池和病池的水可能是疾病傳播的來源,一些捕食它們的鳥類也可能傳播疾病。
(1)每隔20天左右用生石灰、漂白劑、二氧化氯等對池水進行消毒;
定期在飼料中交替添加大黃、闆藍根、黃疸、黃疸、均勻翹曲、穿蓮花、魚腥草等中藥材,劑量一般為每公斤體重100~150毫克,每月一次,每次連續5~7天,油炸水混合餌料;
發病季節可飼喂一些複方新名、氟苯铟、病毒靈等藥物,劑量一般為每公斤飼料4~6克。
(2)發病時,用二氧化氯、二溴化海因、季節性铵鹽碘制劑等進行水體消毒3天,消毒後3~4天及時填充并溢出新的水和有益微生物制劑,以保持水中有益藻類和有益微生物種群的穩定平衡;
用根蓮花排毒分散(主要成分:心蓮、黃疸、闆藍根、甘草、魚腥草等)混合飼喂,加入飼料量為1%~2%,均勻投喂5~7天。(3)治療期間,發現疾病應及時撈出,并深埋或銷毀。
9.白斑病(又稱黴菌、白黴病)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裙部和後腹部出現白斑,然後白斑增加,逐漸擴散到四肢,尾巴和頸部;生病的孩子,幼兒的食欲下降,煩躁不安或獨自在水中遊泳,或癱瘓在遊泳池邊緣和桌子上,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
這種疾病體力極弱,腹部朝向白天,再也不能翻身,最終減肥死亡。
診斷出這種疾病時,可以将疾病浸泡在清水中,如果背部看到芝麻大小的白斑或一塊白斑,并且鏡像可以看到黴菌細絲,就可以診斷出來。
病原體是由黴菌感染引起的。各種原因導緻體表損傷,水中有機物含量高,水質過薄,水溫波動過大是誘發疾病的因素。
"流行情況"可以一年四季流行,但是在春季4到6月的冬天醒來和秋天的9月到10月之前,冬天是最嚴重的;
流行的水溫是15到35°C,當水溫高于25°C時最容易發生。該病傳播非常迅速,如果不采取積極的防控措施,感染率可達6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
(1)在捕魚、運輸等作業時,要注意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2)調節水質,使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使池水呈淺綠色。
(3)撒上0.05%的鹽和0.05%的蘇打水,或20至30克/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或4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或0.3至0.6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
(4)及時發現病害,及時撈出魚,用4%鹽溶液在體内浸泡5分鐘,或将蜻蜓曬30~60分鐘,每天一次,重複數次。
(5)每100公斤加入維生素E5~10克,混合餌料,連續15天。
10.水黴(又稱白毛病)
症狀:頸部、背心、四肢或全身有柔軟,灰白色蓬松,在水中觀察時呈絮狀;
在大多數情況下,蓬松的物體是棕色或肮髒的,因為它們粘在水面上,在嚴重的情況下,身體的背部覆寫着一層厚厚的棉絮;
病原體:水黴菌、黴菌等真菌。
流行情況:該病可全年發生,特别是在春秋水溫在18~25°C時最為普遍,如果身體有外傷更容易感染。這種疾病對兒童和幼兒有害。
防治方法:與白斑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