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崔三哲 全軍口腔中心口腔醫院PLA 306醫院副主任

1.口腔前庭溝:又稱唇頰牙龈溝、馬蹄形。用于口腔前庭的上下限。對于嘴唇。臉頰粘膜在齒槽粘膜的溝中移動,前庭溝黏膜下的組織柔軟,常用于口腔局部麻醉的穿刺和手術切口。

2 . 腮腺炎導管口:腮腺炎導管開口處在臉頰粘膜上第二磨牙冠上,狀突起。臨床上通過該口注射造影劑或液體

3翼颌皺紋:在上颌關節内側延伸後與後墊粘膜皺紋磨擦,其深層表面為翼颌韌帶,是神經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在下牙槽、翼颌間隙和咽部間隙切口處有。

4.臉頰脂肪墊尖端:當嘴巴張得大大的,平放在臉頰上下颌的粘膜上,臉頰上的臉頰突出,稱為臉頰脂肪墊。尖端是臉頰脂肪墊的尖端。它是下牙槽神經阻滞麻醉針尖的重要參考體征。

5 . 切牙(下颌):用于粘膜凸起,位于上颚接縫前方,左右上颌之間的切口之間,是鼻神經局部麻醉的表面征兆。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6.大孔:前0.5厘米的硬腭後緣,縫制從胫骨到第二磨牙側緣的外側中間1/3交界處稱為大孔或後腔孔,額神經血管通過這個孔向前分布在胫骨膜和側牙龈之後。

7.舌帶:舌腹粘膜折疊,粘膜在舌下部繼續形成帶狀結構。舌系帶的每一側都有一條平行于舌頭側緣的粘膜皺紋,其邊緣形成許多鋸齒狀的小突起,稱為傘形。

8 舌下:口腔底部粘膜兩側有一對丘陵狀凸起,用于舌帶運動。在它的頂部是下颌腺導管和下舌腺管的共同開口,由下颌腺體造影進行。口腔底部的粘膜從舌下的肉延伸到兩側的外側後部,形成一對皺紋,稱為舌下鼻涕蟲

9.舌帶過短:當舌不能伸出,而卷起時,舌尖不能在舌尖前低而硬,或舌尖伸長時形成凹槽狀切口,供舌帶過短

10.腋下孔:下颌下緣中點以下約0.5cm處,其體台從鼻尖投射到外眼胫骨連接配接的中點,是下颌神經阻滞麻醉的注射部位。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11 腮腺炎導管身體台投影:用于耳垂到鼻翼和中點之間的嘴的中點線。了解臉頰手術期間腮腺炎導管的體表投影将有助于避免對腮腺炎導管的損壞

12.佝偻病:是牙齒在多種因素(主要是細菌)的影響下遭受慢性性損傷的疾病。口腔中的主要細菌是變形的鍊球菌。其臨床特點有:牙齒硬組織的顔色、形态、質地等

13 Tetecin牙齒:在牙齒的發育礦化過程中,使用俄羅斯方環素藥物結合到牙齒組織中,使牙齒着色。

14.楔形缺陷:牙唇、頰側頸部因硬組織消耗緩慢而出現缺陷,常呈楔形

15.牙精過敏:當牙齒受到外界的刺激,如溫度、化學物質、機械作用等,引起疼痛症狀。主要以刺激性疼痛的形式出現。特點是發育迅速,劇痛,時間短。

16.急性根尖發炎:從牙根尖牙周膜中出現血漿發炎到根尖周圍組織形成化膿性發炎的一系列反應過程,可發展成牙槽骨性脊髓炎的局限性,在嚴重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颌部脊髓炎。

17髓鞘:覆寫靠近牙髓的牙髓表面或從傷口表面暴露的牙髓,覆寫制劑,具有恢複牙髓病變的效果,以保護牙髓并消除病變。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18.管部療法:是一種治療牙髓疾病和内圈疾病的方法,通過去除根管内的炎性牙髓和壞死物質,并适當消毒,填充根管,去除根管内容物對根管周圍組織的不良刺激,促進根尖外周病變的愈合。

19.妊娠期牙龈炎:指女性在懷孕期間,原牙龈慢性發炎增多,牙龈腫脹或形成牙龈惡性良性腫瘤樣變化,分娩後,疾病類自我緩解或下沉

20 . 牙龈瘤:是一種發炎反應性惡性良性腫瘤樣生長生物,更像牙龈,也可發生牙龈邊緣、非正本惡性良性腫瘤。

21.牙周炎:一種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最終會導緻牙齒松動,是牙齒脫落的第一個因素。

22 天疱疹: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皮膚粘膜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出現不愈合的大疱疹損傷

23.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白色基質的損傷,不具有任何其他可定義的損傷特性,部分口腔白斑可轉化為癌症。

24.局部麻醉:指使用藥物暫時阻斷身體某一部分感覺神經傳導,使該部位的疼痛消失,以便在完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手術

25.表面麻醉:是将麻醉劑塗覆或噴灑在手術區域表面,麻醉劑被吸收而使末期神經麻痹,以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26.浸入麻醉:将藥物注射到組織中,阻斷藥物部位神經末梢的傳遞,産生鎮痛麻醉作用。

27 阻滞麻醉:在神經幹或主支周圍注射藥物,阻斷神經末梢的進射刺激,使神經分布區産生麻醉作用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28 危險三角形:在從鼻根到兩邊角落形成的三角形中,一旦發生感染,這種途徑可引起海綿狀窦血栓形成,腦膜炎和腦水腫等并發症。

29.颌面部間隙感染:又稱颌細胞性織布炎,是颌與口腔區域的潛在間隙,一般用語為化膿性發炎。間質感染的擴散期稱為細胞性韋氏炎,膿液局稱為膿腫。

30.颌骨脊髓炎:指各種緻病因素侵入颌骨,引起包括骨膜皮質骨髓在内的整個骨組織以及血管神經中的發炎,又稱"骨槽風"或"穿頰風"。

31湯匙:淺層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發炎發生在單個毛囊和皮脂腺中。

32 色調:感染導緻多個毛囊和皮脂腺中更深的組織膿液發炎

33.颌骨固定:颌間固定是以骨折的下颌為基底來固定骨折的下颌,使咬合關系恢複正常,也是颌骨骨折最常用的外固定方法之一。适用于單純颌骨骨折、單純上颌骨折,也适用于上下颌關節骨折及突出度小于30'的骨折和頸部骨折

34.肌肉筋膜疼痛障礙綜合征:指原發性咀嚼肌疼痛,以面部和筋膜觸發點疼痛為主要特征,以及肌肉壓痛、下颌關節運動受限等症狀

35.發炎性疾病:指颌關節滑脫膜和關節囊出現發炎反應,包括急慢性神經膠質炎、關節炎,通常伴有颌關節椎間盤移位、骨關節炎和關節炎

36骨關節炎:發生在颌關節組織中的非炎性病變磨損和惡化,并在關節表面形成新的骨骼,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

37 颌關節脫位:指開口大,突起與關節窩、關節結節或關節盤完全分離,不能傳回其正常位置。

38.颌關節僵硬:由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病變引起的難以開口或完全無法打開颌關節而變得強壯。

39 唾液結石病:由腺體或導管中的鈣化結塊引起的一些柱狀病變發生,其中約85%發生在下颌腺

40 Shegren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外分泌腺體的侵蝕性破壞,導緻粘膜和結膜幹燥,伴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見的口語名詞讓我們一起回顧

人臉都變了。

41.靜蛾:是一種特殊的慢性氡氣表現,在發展佝偻病的過程中,由于病變環境的變化,牙齒的隐藏部位暴露或開放,原來的緻病條件發生了變化,齲齒不再繼續發展和維持原狀,如牙齒相鄰表面,由于相鄰牙齒被移除, 表面易于清潔,疾病過程自行停止。

42.急性痣:又稱濕痣,最常見于兒童或青少年,損傷呈淺褐色,質地濕潤柔軟,病情進展迅速。

43.猛犸象:又稱放射性齲齒,常見于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的下颌和頸部,大多數牙齒在短時間内同時,病程發展迅速。

44.慢性痣:又稱幹痣,臨床上更易呈黑褐色,質地較硬,病變過程緩慢。

45.繼發性齲齒:治療佝偻病後,由于填充物的邊緣或窩周圍的牙組織破裂,形成牙菌斑保留區,或修複材料與牙齒組織不緊密相連,形成微滲漏,可能産生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