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顧|我國研發應加大研發投入,同時也要提高創新效率

中國經濟周刊 :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葛峰,《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本文發表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49期)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家科技投資統計公報》,2016年中國研發總投資達到15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這是自2012年以來四年來研發支出增長的首次回升。

在研發投入加大的背景下,研發投入增速可再次回升并回落至10%以上,凸顯了我國對新時代發展決點的敏銳把握,創新驅動正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各級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就專利申請而言,中國去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一年内擁有超過100萬件專利申請的國家,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當時表示,這一記錄反映了"非凡"的創新水準。

這種"非凡"的創新水準,真正推動了中國的産業更新和企業競争力。在出口份額方面,中國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穩步上升至2016年的13%以上,此前美國、德國和日本這三個出口大國在達到10%這一目标後,出口份額有所下降。

中國相對成功地擺脫了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影響,就是通過持續大力投資研發,不斷推動國内企業沿着産業價值鍊發展,是以盡管在過去一段時間内,我國勞動密集型産品(如紡織品等)和資源密集型産品(如賤金屬)的出口份額有所下降, 但機電、運輸裝置等先進制造業出口份額迅速上升,在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同時,及時,初級出口份額下降留下的缺口得到了充分填補。

當然,過去的經驗并不一定适用于未來。我國産業更新至今,除了依靠持續有力的研發投入外,掌握和利用後者的優勢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迅速走近全球技術創新的前沿,是以從現在開始,中國實際上處于這樣一個兩選一的關鍵狀态,即要麼在技術創新領域實作全面"彎腰超車",要麼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顯然,中國不太可能接受後一種命運,這要求它在研發支出達到高甚至高水準(研發強度已超過歐盟15家初創企業)的時候,更多地關注産出到研發效率。因為無論是從創新活動的縱向發展規律,還是從與發達國家的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在這方面都有很大的潛力空間。

然而,研發效率的提高比單純的額外投資要複雜得多。這一目标的實作涉及政策、稅收、金融、法律、人事、市場化、創業等方面的敏感變量。這些變量互相作用,在互惠循環中,例如在中國,研發投資的比例明顯過高,這種單一的投資結構可能會進一步擠出私營部門對研發的投資,但在私營部門投資不足的情況下,這确實是一種被動的選擇。為了擺脫這種幾乎随處可見的循環,你必須全面審視創新所涉及的變量,并從生态系統的角度對其進行整體改進,以便我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效應并提高創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