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溫馨提示:本文涉及一些非洲蝸牛的實體地圖,其實是一隻更大的蝸牛,真的怕讀者要小心哦)

近年來,中國南方許多地區的居民經常看到大片蝸牛成群結隊地在夏雨後,在路邊"霸淩",同時,很多人都注意到,童年時到處都能看到小蝸牛似乎不見了?事實上,它歸結為許多人可能聽說過的入侵生物,非洲蝸牛。

作為一種大型蝸牛,現在在中國南方更常見,可以長到20厘米長,非洲蝸牛偶爾會以非常可怕的方式出現在各種新聞或熱門搜尋中,比如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圖檔來自網際網路

有時它可以變成一個可怕的殺手與細菌,好像人們在觸摸它時生病甚至死亡;有時它因吃同一種食物而成為傳奇,在沒有留下的地方,甚至水泥也可以吃;有時它是一種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如白玉蝸牛,或寵物市場上流行的新奇寵物。

那麼,非洲蝸牛的這一說法是真是假呢?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非洲大小的成年蝸牛(照片:© R. Zimmerman,美國農業部 - APHIS)

非洲蝸牛爬進中國

非洲蝸牛是中國大陸的标準名稱是褐雲瑪瑙,"非洲蝸牛"來自台灣省。它屬于軟體動物門,它确實具有肺型Euupulmonata,瑪瑙螺釘achatinidae,曾經屬于瑪瑙屬Achatina,但最近的形态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證明,非洲蝸牛和瑪瑙蝸牛屬相距甚遠,應該歸類為Lissachatina,是以今天的學術名稱是Lisasachatina fulica。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左邊是一個殼近20厘米的個體,右邊是一隻普通個體的大型非洲蝸牛(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世界上最大的蝸牛,非洲蝸牛在西非的親戚,Achatina achatina,目前沒有侵入性,殼長30厘米,軟體長40厘米,重900克(照片:Pinterest)

顧名思義,非洲蝸牛來自遠非東部和馬拉加西。事實上,非洲蝸牛是最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之一,現在幾乎在世界各地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都可以看到。然而,沒有翅膀和不會遊泳的蝸牛可以入侵得如此之多,以至于它們與人類或有意或無意的幫助密不可分。

中國首次發現非洲蝸牛是在1931年在廈門有記錄的,根據研究,當時傳回的海外華人很可能将從新加坡帶來的熱帶植物中的蝸牛幼蟲或卵混合在一起。此後,這種異域蝸牛一路蔓延到福建、二廣、海南,除了這種蝸牛還從其他航線進入台灣和雲南各省,逐漸在一些地方泛濫成災。除了意外引入外,繁殖逃離野外也是非洲蝸牛反複入侵該國南部地區的主要原因。

關于恐怖主義殺手的傳說

作為熱帶蝸牛,非洲蝸牛無法在平均氣溫低于5度的冬季生存,是以其在家中的入侵目前僅限于南部。然而,由于其極其廣泛的食食和超級繁殖能力,很少有本地蝸牛可以在它可以生存的地區成為競争對手。

話雖如此,有必要提一句老話,非洲蝸牛可以吃任何東西,甚至是同一種食物,甚至水泥吃,真的那麼可怕嗎?

其實非洲蝸牛基本上都是素食主義者,但與許多其他蝸牛相比,它們對牙齒有着極好的胃口,從各種水果和蔬菜到觀賞植物,甚至橡膠樹、胡椒藤、茶葉、桉樹等葉樹......蝸牛每天并沒有拒絕吃超過體重的十分之一,它們大量的食物導緻許多地區戶外種植的經濟作物産量嚴重減少,甚至沒有谷物。是以,在某種程度上,非洲蝸牛确實可以說是植物的恐怖主義殺手,它們強大的競争力導緻許多本土蝸牛物種逐漸消失。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非洲蝸牛啃着堅硬的木瓜(圖檔:維基百科)

另一方面,非洲蝸牛也具有出色的抗饑餓性,研究發現,非洲蝸牛可以在不進食或飲水的情況下萎縮成殼長達八個月。其廣泛的植物性飲食和強大的耐力使得很難遇到不可能吃同一種屍體或其他肉類的情況,當然也不排除有人确實觀察到吃過同一種屍體,但實際上這是非常罕見的。

至于所謂的"吃水泥"現象,很可能來自觀察到吃牆表面的事實。事實上,這在許多其他蝸牛中都可以找到,因為所有帶殼的蝸牛都需要攝入鈣來建構它們的殼,在野外,碳酸鈣石灰石是最常見的礦物質來源,而在城市中,各種未上漆的外牆是各種蝸牛的常見選擇,包括當地的蝸牛。

還有人聲稱非洲蝸牛是牙齒最多的生物,有25,000顆牙齒!但這并不完全正确。

蝸牛用來磨食的牙齒是一種特殊的結構,叫做齒舌,一般不是鈣,類似于舌頭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牙齒,蝸牛可以用這種舌頭刮擦食物的表面。但是,舌頭上的每一排舌頭确實可以去除為牙齒,其形狀、數量也是各種軟體動物分類的重要依據。

齒舌在蝸牛的一生中磨損和生長,是以數量不斷變化,常見的蝸牛可以從幾千到20,000不等。此外,非洲蝸牛遠非舌頭上最多産的軟體動物,根據研究,中國傘蝸牛Ublabculum umbraculum在其一生中可以生長超過75萬條這樣的舌頭。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蝸牛舌頭的工作圖。這張圖檔顯示了蝸牛的嘴巴部分,藍色是食物,深紅色部分是舌頭周圍的肌肉,淡紅色部分是所謂的"舌頭突出",覆寫着一塊薄薄的舌頭,用肌肉來控制舌頭的"舌頭突出"運動,将食物刮掉(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那我可以吃嗎?

對于這麼大肉質的非洲蝸牛,很多人不禁要問:能吃嗎?好吃嗎?

許多文章聲稱這絕對不可能,甚至觸摸它也可能是危險的,稱它"攜帶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寄生蟲,導緻結核病,腦膜炎和其他疾病。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就像我國另一種著名的入侵生物小龍蝦(K's生蝦)一樣,非洲蝸牛是野生的和養殖的,繁殖這種蝸牛的主要目的是吃它。

大多數養殖的非洲蝸牛都是人工培育的缺乏黑色素的品種,因其雪白的肉質而被稱為"白玉蝸牛"。這種白色玉蝸牛有時甚至被染色并出現在寵物市場上。但是,染色個體容易死亡,不建議作為寵物購買。

事實上,該國的許多餐館都使用這種白色玉蝸牛來烤法國大蝸牛,而不是法國一側常用的松散蝸牛Cornu aspersum,或Helix Pomatia,一種覆寫的大蝸牛。一般來說,吃這種養殖的白玉蝸牛是非常安全的,隻要它來自受監管的農場和餐館。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白玉蝸牛 (圖檔:維基共享資源)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部分餐廳是油炸白玉蝸牛(圖檔:網絡)

既然這種非洲蝸牛在南方的野外很常見,你能像蝸牛一樣挑一些炒菜吃嗎?答案是絕對不推薦它。

非洲蝸牛本身,就像野生蝸牛一樣,必然會攜帶一些細菌,但沒有确鑿的證據表明它們可以傳播結核病等細菌性疾病,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可以掉以輕心。真正将非洲蝸牛與可怕殺手聯系在一起的是所謂的"廣州管圓線蟲病"。

"廣州管圓線蟲病"是一種由寄生蟲廣州管圓線蟲侵入人腦的疾病,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腦膜炎為主要特征,症狀包括頭痛、發熱、頸部堅韌、面神經麻痹等,嚴重可引起癡呆,甚至死亡。

寄生蟲的最終宿主主要是各種齧齒動物,主要在小鼠的肺部,但其幼蟲必須在鼹鼠動物中才能成功發育。近年來的大量研究發現,非洲蝸牛是這種寄生蟲最重要的中間宿主之一,感染率從10%到40%不等,而其他蝸牛和蝸牛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非常低,隻有零星的記錄。

恐怖主義殺手?在地球上好吃嗎?非洲蝸牛的真假已被揭露

廣州管圓線蟲的生活史(照片:Spratt,2015)

這種寄生蟲雖然不耐高溫,但由于非洲蝸牛頭比較大,很難在短時間内完全炒完,而且長時間煎炸會像橡膠一樣,烹饪方法有較高的要求,是以吃野生捕獲非洲蝸牛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

此外,直接接觸這些大蝸牛如果不及時清洗,确實有接觸寄生蟲的風險,吃蝸牛污染的生菜或淡水蟹蛙也可能被感染。

是以,生活在廣州管圓線蟲疫區(主要是福建、兩廣、海南、台灣)的朋友一定要避免吃任何野生蝸牛或野生淡水蝦蟹蛙,而不是吃擔心它們是否會被騙,最好購買正規養殖場的白玉蝸牛并徹底煮熟。

腌制有效嗎?

非洲蝸牛作為嚴重危害我國當地植被作物和本土蝸牛的入侵物種,無疑需要盡可能地控制根除,其中鹽是比較熟悉的殺傷方法。

蝸牛的皮膚本身的保濕能力很弱,會在體表分泌一層粘液進行保濕和輔助爬行,一旦灑上大量的鹽,粘液就會變成濃稠的鹽水,進而在蝸牛脆弱的皮膚周圍形成高滲透壓力環境,導緻蝸牛體内的大量水分被抽出, 并最終脫水緻死。但是,雖然腌制是控制蝸牛數量的有效方法,但它更适合小蝸牛,而非洲蝸牛等大型蝸牛無疑需要大量的鹽分,這會對植物土壤等産生負面影響,并且難以大規模使用。

在實踐中,我們使用各種更環保、更高效的殺蝸牛劑來毒害非洲蝸牛,如磷酸鐵、硫酸鋁、四聚乙醛等,一般是大量人工捕獲統一殺傷。是以,要真正想有效清理一片非洲蝸牛,還是需要地方當局開展專業化、規範化、大規模的捕殺。作為我們的普通人,隻需轉發并将此推文分享給更多人即可。

引用: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sachatina_fulica

[2] 呂姗姗, 張勇, 劉海霞, 胡磊, 楊坤, 斯坦曼, P., ...& Zhou, X. N. (2009).侵襲性蝸牛和新發傳染病:中國第一次全國血管絞線蟲調查的結果。PLoS被忽視的熱帶病,3(2),e368。

郭靜、張建、吳瑞山、趙本良、楊惠榮。(2015). 中國非洲蝸牛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南方農業科學學報, 46 (4), 626-630.]

李平, 李岩.(2008). 雲南省非洲蝸牛的發生與控制研究.雲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S1), 203-205.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dula

[6] 斯普拉特, D.M. (2015).野生動物中的血管鞘翅目(Nematoda:Metastrongyloidea)的物種:綜述。國際寄生蟲學雜志:寄生蟲與野生動物,4(2),178-189。

資料來源:科學研究所

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以下簡稱"知識中心")是國家工程科技準許的國家公益、知識資源開放整合與服務平台建設項目,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知識中心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科學發展需求為總體目标,通過彙聚和整合我國工程科技相關領域的資料資源,立足資源,以技術為支撐,以專家為骨幹,以需求為牽引力,建立集中管理、分布和維護的知識中心服務平台。

知識中心旨在為國家工程科技領域的重大決策、重大工程科技活動、企業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資訊支援和知識服務,最終建成工程科技領域國際先進、國内領先、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資訊采集中心、資料挖掘中心和知識服務中心。

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知識中心公衆号

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微網誌:知識直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