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十大将中很多人都改過名字,比如粟裕原名叫粟多珍,蕭勁光原名叫蕭玉成,共和國排名第二的大将徐海東也改過名字,他這個名字讀起來非常霸氣,其實是一種誤讀,大家都讀錯了。
徐海東出身貧寒,9歲進入私塾讀書,教書先生給他取了名字叫徐元清。徐海東出生于湖北大悟徐家橋村,他們村上徐姓是一個大姓,徐海東家是有族譜的。
他的四哥叫徐元海、五哥叫徐元波,他還有堂兄叫徐元大、徐元慶等等,都是元字輩,可惜他們都不幸成為革命烈士。教書先生給徐海東取徐元清的名字,是按照他們家族譜排的。

沒多久,徐海東就辍學了,他們家太窮,徐海東遭受富家子弟的排擠。此後,年紀輕輕的徐海東幹了11年窯工,從十幾歲,幹到了二十多歲,嘗盡舊社會出苦力的辛酸。
1925年,徐海東光榮入黨。黨組織告訴他,将來的革命需要動刀槍,要好好學習軍事,準備打仗。經過黨組織的安排,徐海東便走上了從軍之路,他最開始參加的是舊軍閥的部隊。
1926年,徐海東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他的師長叫張發奎,是粵軍中的一個著名将領。第四軍是北伐軍的新興部隊,比之于舊社會的軍閥部隊,要進步許多,所到之處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徐海東仿佛在北伐軍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年輕的他非常崇拜北伐軍的将領,便效仿師長張發奎的名字,給自己改名叫徐少奎,這次改名字很有點偶像崇拜的味道。不過,徐海東崇拜的是革命偶像。
(北伐名将張發奎)
張發奎被譽為“鐵将軍”,在北伐戰争和抗日戰争中都頗有聲譽,堪稱時代之名将,解放戰争時期還當過國民黨的陸軍總司令,可惜沒了軍權,晚年終老香港,病逝在那裡。
改了名字的徐少奎參加了北伐戰争,在攻打汀泗橋的戰鬥中,他作戰非常勇猛,帶着1個排的兵力機智地迂回穿插,居然擊潰了吳佩孚4個炮兵連,還繳獲了12門大炮,受到上級的嘉獎。
兵不在多,在于排程,1個排擊潰4個連,以少勝多,讓人贊歎,徐海東已經成為一名成熟的将領。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卻為了一己私欲,突然背叛了革命,舉起了屠刀,大肆屠殺共産黨員,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
徐少奎受到了很大震動,他對北伐軍深感失望,決定另謀出路,正在這時,黨組織通知他離開國民黨的部隊,徐少奎便回到家鄉,被縣委任命為農民自衛軍隊長。
徐少奎手中隻有13個人,1支手槍和14發子彈,力量非常弱小,可是他卻豪情滿懷,再少,這也是共産黨自己所掌握的部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徐少奎感慨萬千,回想起自己幾度從軍,到如今才找到正确的道路。
未來的革命道路還很漫長,還有很多挑戰,徐少奎給自己改名叫徐海動,請注意是海動,不是海東。海動的意思是要翻江倒海,以攪動大海的決心,在未來的革命事業中大幹一場。
很多人并不了解徐海東這次改名字的寓意,習慣地叫他徐海東,就好像把程再道誤讀成了陳再道一樣,久而久之,将錯就錯,徐海動就成了徐海東,他本人也并不介意,革命者追求的是信仰,而名字隻是一個代号。
這麼一錯,反而使名字叫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也更加氣魄宏大。大海的東方,大将的故鄉。從徐元清,到徐少奎,再到徐海動,徐海東,兩次改名字的經曆,其實就是徐海東早年追求革命真理的人生軌迹和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