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耳其“1挑10”背後的西方人權戲碼

随着美國駐土耳其大使館宣布将遵守《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第41條的規定,這場土耳其“1挑10”的外交争端也初現熄火之勢。加拿大、荷蘭、紐西蘭、挪威和芬蘭等國駐土大使館随後也釋出了類似資訊,埃爾多安25日晚些時候作出回應,稱“我們的意圖從來不是制造危機”。

表面上,這次外交争端的起因,是土耳其政府拒絕釋放商人卡瓦拉。但究其根源,則更像是一場西方國家故意挑起的外交危機。它們借人權問題幹涉土耳其内政,試圖迫使對方就範,在土方強硬回擊之後又表示将遵守《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這樣的妥協也不過是為了挽回自己的臉面。

土耳其位于亞歐交界處,面向東方還是面向西方的抉擇,一直影響着土耳其的外交戰略。凱末爾的西化改革後,土耳其曾嘗試融入西方,但卻始終被排斥在西方世界之外。當其發現加入歐盟愈發遙不可及,随即“向東看”,将東方的伊斯蘭世界作為主要外交方向。在此期間,土耳其與西方國家的利益分歧越來越大,關系持續疏遠。2016年未遂的軍事政變,更徹底引爆了土耳其與歐美的沖突,源源不斷的沖突取代了合作,成為土耳其與西方國家的主旋律。有美國學者甚至發明了“朋友敵人”(Frenemy)的說法來形容美土關系,足以證明在西方國家眼中,土耳其已經不再是可靠的盟友。

在長期的沖突沖突下,土耳其與西方國家的分歧在卡瓦拉事件上再度爆發。事實上,西方這種“人權”高于主權的幹涉主義手段,世人已屢見不鮮。十國大使館發表聯合聲明較為罕見,但這種行為卻碰上了土耳其這個硬釘子。就埃爾多安來說,2016年的那場軍事政變,使其對西方的惡感和警惕與日俱增,擔心如果不采取足夠強硬的立場回擊,會助長美歐對土耳其反對派的支援。從國家内部來說,埃爾多安政府廣受國内中下層群眾和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援,經過改組後的政府也以保守派為主,都要求政府采取強硬的對外立場。埃爾多安為鞏固國内支援,維持“強人”形象,也必須一貫展示強硬。如今,在美國的率先表态下,西方十國與土耳其都做出了讓步,但毫無疑問,經此一鬧雙方沖突的燃點也在變得越來越低。

正如有觀察人士所言:這一次的外交危機沒有滑向最壞的地方,但深淵似乎仍在前方等候。或許“卡瓦拉事件”并不足以讓土耳其與西方徹底決裂,但雙方關系持續惡化的趨勢如果不能被扭轉,那麼這種外交戰将會成為一種常态,甚至有徹底失控的可能。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 李坤澤

流程編輯 嚴聖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