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中國人過年時年味最濃的兩天當屬除夕和大年初一,而除夕又是阖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的好日子,從古至今就流傳下來了不少獨特的除夕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新年除夕一家人舞獅子團圓慶祝新春佳節插畫海報背景
在清代人富察敦崇撰寫的當時北京民俗著作《燕京歲時記》中就記載了老北京十大春節習俗。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一、度歲</h1>
在臘月三十這一天,一些有錢人家要在宗祠中懸挂祖先畫像,祭拜祖先。等到黃昏之後,全家準備在一起吃吃喝喝歡度除夕。
古人雖然沒有春節聯歡晚會可以看,但是遊戲玩樂的手段并不少,書中記載在除夕晚上,各家“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鬥葉以為樂。”
大人們喝酒聊天,婦女孩子們擲骰子、打牌等玩樂,就等着子時一到開始放鞭炮過年。
圖注:乾隆皇帝雪景行樂圖軸,在圖中可以看到童子鋪麻稈、放鞭炮、焚香等習俗
<h1 style="text-align: left;">二、踩歲</h1>
在除夕晚上,一般人家都要準備芝麻杆,将芝麻杆從屋子門口鋪到大門口,甚至鋪滿整院子的。
然後小孩子們在院子裡亂跑玩樂,踩得芝麻杆噼啪作響,這就叫做“踩歲”。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三、年飯</h1>
在除夕這天,還要準備年飯,隻不過這個年飯是給祖先享用的,要用金銀米壘成高高一碗年飯,上面還要插上松柏枝、金錢、大棗、龍眼、栗子、香枝等等。
這個年飯要從除夕一直擺到破五之後,算過完年了,才會收去。
<h1 style="text-align: left;">四、唐花</h1>
唐花也叫堂花,據傳是唐朝時期就有的一種做法。在夏秋時期,把牡丹、梅花等用特殊的工藝處理後,花的顔色和香味都得以儲存,專門在春節時期販賣。
一般家庭也都會選購牡丹、梅花、迎春花等不同的花擺放在廳堂之中,是以稱之為堂花。
<h1 style="text-align: left;">五、藏香</h1>
藏香就是西藏制造的香,西藏制造的香據說香味濃郁,是香中的極品。每逢除夕,一些富貴人家一整夜都在焚燒藏香,到第二天就算是各個屋子的角落之中,都能聞到撲鼻的香氣。
<h1 style="text-align: left;">六、搖錢樹</h1>
搖錢樹和現在的聖誕樹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選擇較大、形狀較好的松柏樹枝,插在花瓶中。然後在樹上點綴以銅錢、元寶、石榴花等等,稱之為搖錢樹。
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滾滾。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七、壓歲錢</h1>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通俗意義上的長輩賜給晚輩的零花錢,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壓歲錢。
另一種壓歲錢是指把銅錢用彩繩編織成龍形,然後把這個龍形的錢放置在床腳,這個才是正兒八經的“壓歲錢”。
<h1 style="text-align: left;">八、紅票兒</h1>
紅票兒是當時的人去錢莊取錢的文章的稱謂,到了除夕的時候,富貴人家就要拿一些銀子去錢莊換成銅錢,這個取錢的文章都要用紅紙或者彩紙書寫,然後專門稱之為紅票兒,就是取一個吉祥如意的涵義。
<h1 style="text-align: left;">九、挂千</h1>
挂千就是寫滿吉祥語的紅紙,一般都有一尺左右長,粘在大門前面。有些挂千上面繪制有八仙等仙人形象的,一般就是信佛的人所懸挂在門口的。
燕京歲時記中對于挂千專門指出,這個是普通百姓過年的時候懸挂得很多,但是世家大族一般不用挂千。
除了百姓家挂的普通挂千,還有三寸長的黃紙挂千,一寸長的紅紙挂千,都被稱為小挂千。這種一般是做生意的人家所張貼。
<h1 style="text-align: left;">十、天地桌</h1>
在除夕這天,各家都要準備一條長桌放置在中庭,在長桌上供着一張繪有諸天神佛全圖的“百分”,在這張諸天神佛像之前還要供着各類果品糕點,
一般都有蜜餞、水果、幹果、饅頭、素菜、年糕、石榴、元寶等等。
天地桌在春節接神的時候焚化“百分”,然後一直上香祭拜,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
上面這十大除夕習俗是古人記載的清代北京城裡的習俗,随着時代的變化發展,一些習俗已經不适合現代人,同時,一些除夕習俗流傳至今,在全國各地還有其他一些不同的除夕風俗。
但是不論地域,不論古今,這些習俗中寄托的都是普通百姓對于家庭團聚的希望,對于新一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最後,以史為鑒祝大家新年快樂,阖家幸福,2021牛!牛!牛!
文/以史為鑒
圖/網絡
參考資料/《燕京歲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