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澆了辣椒油的隴西一顆印臘肉韭菜包子
臘肉韭菜包是最具隴西特色的一種美食。暴曬了整整一年的臘肉在冬天開始以誘人的姿态撩撥人的味覺。臘肉,是隴西獨有的味道。别處地方的臘肉,都沒有隴西臘肉的香味獨特,晶瑩剔透的臘肉配上冬天鮮嫩的頭茬韭菜,在蒸鍋裡經過熱氣的熏陶,将臘肉與韭菜的香味奇妙的融合為一體,出鍋時再澆上豬油潑成的辣椒油汁,那種四溢的香氣,立即将你的胃口吊到了極緻。然而這樣的美味隻有進入了臘月才能享受得到,過了正月,街上的包子鋪很默契的都收起了臘肉韭菜包的牌子。是以,每當進入臘月,我的味蕾就時刻提醒我注意包子鋪門口的招牌。
說起最哪家好吃,還是西大街那家味道最為正宗。為了能吃到他家的包子,往往要在寒風中等二十分鐘左右。看着蒸籠裡冒出的絲絲熱氣,想象着即将吃到的美味,口水就已經不知道吞了幾回。好不容易等到出鍋,乘着熱呼勁趕快咬上一口,滿唇滿齒的濃香就從舌頭順着食道一直香到胃裡。隻要是冬天到隴西來的朋友,我都會熱情的帶他們去吃正宗的臘肉韭菜包,在等待的時候不停的告訴他們有多麼的美味。朋友被我說的口水直流,等到包子上來,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細細的咀嚼,慢慢的回味。然後點點頭,說,果然很好吃。我不禁得意,“确實比普通的韭菜包好吃”。
"一顆印"韭菜包子,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當地及周邊群衆的喜愛。"一顆印"韭菜包子,是選早春陽畦裡露天生長的頭刀韭菜,長約5寸,半為白根,半為青葉,精選洗淨後,切成六、七分長的拌餡,另選隴西名優特産--火腿的肥瘦相間、表皮紅紫處,切成四四方方印章般大小肉塊,即"一顆印"。包時先放入已拌好的韭菜餡,再在中央嵌入"一顆印"臘肉,上籠蒸熟,即可食用。因臘肉肥脂和腌制調味在蒸熟過程中自然浸入菜餡,嫩韭的鮮味又滲入臘肉,吃起來香味撲鼻,越嚼越香。作為春令小吃,韭菜不僅有利尿、溫補之功,且韭菜與"久财"諧音,含有長久發财之意;加之臘肉還有補虧生氣之效,并一顆印與"一顆銀"亦為諧音,寓有吉祥進寶之兆,是以長期以來備受當地各方人士的惠顧和青睐。
一顆印臘肉韭菜包子
不過,随着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韭菜已可以長年供市,在十冬臘月,都可以吃到一顆印韭菜包子。可各家飯莊賣包子,仍恪守着長期以來留傳下來的一種文化現象:既不論斤,也不講個,而稱"幅"。一"幅"八隻,幅、"福"同音,八、"發"同韻,講究了一個"發福"。是以,隴西人不隻自己愛吃一顆印韭菜包子,也好用它招待貴賓。吃包子時,姜醋湯用以解膩。
"一顆印"韭菜包子還與明末清初隴西名士——王了望有一段淵源,是因為它的原意是"救才"包子。
王了望系明鞏昌府隴西人,父母早逝,由親友撫養成人。他自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通事明理,所作詩文,名揚故裡。29歲時曾遭株連,含冤入獄。傳說他在押期間,獄吏敬其人品,仰其書法,多有向其索求字畫者。可獄中僅有供犯人招供用的筆墨紙硯,卻不準犯人帶進印章等物什。王了望也想借自己的書法作品向世人昭示胸中積憤和換取獄中較寬松的環境,就是苦其沒有印章難成上好之作。一日用餐,忽見飯中有一塊肉皮,便沉思良久,喜上眉梢。不幾日,他乘夫人探監送飯之機說,下次送臘肉包子來,肉不可過熟,一定要切得印章般大小。時值春令,新韭剛剛上市。夫人自然依其吩咐做了。
王了望見了夫人送來的臘肉包子,迫不急待地掰開便吃。不過,他把包子中可用的方正臘肉一一撿了出來,然後咬掉指甲作"刻刀",在那紅紫柔韌的臘肉皮上刻了名号,再染上自己的鮮血為印色,蓋在所書條幅上,便成了完整的佳作。豈知,獄吏貪婪,得一條幅尚感不足,硬要湊成八條屏--"全幅"方為滿意。可憐一代書法大家,身處囹圄之中,為求獄吏寬待,也從長遠謀劃,就一一滿足了他們。這便是後來賣一顆印韭菜包子講究一幅八隻的來源。茲後,王了望便在獄中奮筆疾書《冤辯》,經獄吏暗中幫助,轉呈巡按禦史魏榮。魏大人見此奇文,感歎道:"獄中何地也,尚作此等語,其為人何如?憐才君子,自當别照!"先生由此而得釋。
王了望書法
王了望出獄之後,思慮再三,自有一番感概。每與夫人談起,總要提及一顆印韭菜包子的好處。夫人更念丈夫得洗冤獄,全憑了魏大人憐才和巡按禦史一顆印鎮住了讒言誣陷的小人,故又深了一層意思,将韭菜包子稱為"救才"包子。
後來,王了望在福建同安知縣離任後,周遊大江南北,廣交社會名流,進行了大量文字學、史學和書法研究,尤其草書成為中國書壇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家。其晚年回隴西後,每至春令,總要邀約隴城的文人雅士,一起品嘗一顆印韭菜包子。久而久之,一顆印韭菜包子便作為隴西的春令小吃之一,傳承下來。
吃包子時解膩的姜醋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