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韻”,宋人的流行語

為什麼說是“宋韻”?

以一個“韻”字概括精彩千年的宋代文化是恰當的,因為這原來就是宋人偏愛的一個熱詞。

“韻”字的本義是指和諧的聲音,屬于比較主觀化和抽象化的聽覺概念。《說文》:“韻,和也。”《玉篇零卷·音部》:“韻,《聲類》:‘音和曰韻也。’”而人類的感覺性又極為豐富和複雜,由“韻”字生發和嬗變的各種含義是以也比較多樣,聽覺之外又集合了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覺概念,譬如風度、情趣、風緻、标緻、風雅、風格、神情和意味等意思,既有人所展現的氣質的一面,又有物所表現的魅力的一面。

那麼,宋人眼中的“韻”,又有怎樣的特别意思?南宋寓居臨安城(今杭州)清波門附近的周煇,寫有《清波雜志》一書,其中卷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北宋徽宗皇帝的寵妃劉氏去世,太宰王黼奉命為她撰寫墓志銘。這文章少不了要對劉氏的顔值有所誇美,于是在一番描寫形容她的容貌之後,概括了一句話:“六宮稱之曰‘韻’。”文章在此假借後宮佳麗的“大衆點評”,高度概括和稱頌劉氏不同凡響的絕色之美。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 南宋佚名《宋高宗吳後坐像》局部,描畫了宋代後妃妝容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煇又說,這個“韻”字是徽宗宣和年間流行于東京(今開封)的用詞,對一切美好事物,似乎非用一個“韻”字不足以形容。譬如,稱标緻漂亮的女子為“韻緻”,誇贊新奇衣裝為“韻缬”,美味果品稱作“韻梅”,美妙詞曲稱作“韻令”。南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三也說道:“宣和間,市井競唱韻令。”

形容服飾的又有宋人蔡伸《小重山》詞:“霞衣鶴氅并桃冠。新裝好,風韻愈飄然。”描寫友人身穿新衣有仙風道骨的風韻。

“韻”字在宋代書法家中,也是一個與“俗”相對的品評标準。黃庭堅認為蘇轼書法“筆圓而韻勝”,而“韻勝”的極緻則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二王體”。“韻勝”成為黃庭堅論書的精髓所在,而當時人評說他書法之妙,“唯有韻耳”。清人劉熙載《藝概》也說:“黃山谷論書,最重一‘韻’字。”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 範仲淹《道服贊卷》,文内稱贊友人許兄新制道服是“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故宮博物院藏)

著名詞人辛棄疾《小重山·茉莉》詞中寫到:“莫将他去比荼䕷,分明是,他更韻些兒。”這裡的“韻”則是形容茉莉的美。而與之相比的荼䕷即荼蘼花,也有一說。南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别集》卷三十一“酴醾(荼蘼)花”記載,兩宋之交時的曾慥(字端伯)将十種花比作“十友”,其中荼蘼花稱作“韻友”。這是對荼蘼花飽含贊美的雅稱。

可見宋人流行語中的“韻”,指向的是人物、服飾、詞曲、書法、美食和花木等方面。“韻”字所形容的對象,多半具備高華清雅、美麗脫俗的美學意義和時尚意趣。

今天說的“宋韻”指向何在?

在今天看來,宋人所說的“宋韻”,其美學意義仍有傳續的文化價值。以此為啟示,我們所說的“宋韻”文化概念,應該更多着眼于當時審美主體的人格、風骨、思想、修養、品位和格調等,且不局限于宋人所涉及的六“韻”。

“宋韻”和“唐風”截然不同,兩者的文化内涵各具時代特點,也頗有些對比性。舉個陶瓷文化的例子,唐三彩講求絢麗、張揚、豐實、豐腴之美,南宋官窯瓷器則追求素雅、内斂、簡約、清麗之美。這與唐宋兩個王朝不同的政治生态、文化追求、生産力水準等曆史背景和條件密不可分。而“宋韻”中以“清麗”為美的時代審美傾向,尤為今天的審美時尚所接受。但這隻是一個小角度、視覺化的文化對比,并不能對“宋韻”一言以蔽之。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 唐三彩騎駝樂舞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和南宋官窯琮式瓶(大英博物館藏)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鄧廣銘先生說:“宋代文化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在當時)是居于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的。”前輩學者對宋文化予以了極高的肯定和贊譽。但他們都未概括或細數宋代時期的文化的“高度點”或“經典處”。這當然是因為宋代文化成就極高,并非三言兩語所能歸納和涵蓋。而且,對于曆史文化的研讀和評價,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自身的站位、視角和立場,任何解讀結果均非唯一标準。

那麼,“宋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今天究竟又該怎麼去了解、概括和表述?

可以定義的是,“宋韻”所在的曆史坐标,特指兩宋時期(960—1279);“ 宋 韻” 所 顯現的宋文化遺産,既有這一時代的代表性、獨特性和積極性的内涵,又能表達風雅、高格和韻味的美感和意境,譬如某種文化高峰、主流審美、思想境界等。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宋代并不完美,如今說的“宋韻”是指精彩千年的兩宋文化成就,指那些值得我們今天傳承與弘揚的宋代優秀文化遺産。相對而言,并不涉及兩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種種負面現象。

難以概括的是,“宋韻”具體的文化内涵應該指向哪些方面?或可嘗試歸納和解讀為以下八大方面:文學之美、書法之美、繪畫之美、戲曲之美、建築之美、風物之美、風俗之美、風範之美等。

“宋韻”八說

文學之美,涵蓋詩詞、散文等辭章文化。“韻”的一種字義是指“韻文”。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相提并論的又一座文學高峰,而宋詩的哲理性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詩風。差別于詩、賦、詞、曲等韻文的宋代其他文學形式,如散文等,也是名著疊出,成就卓著,後人追慕的“唐宋八大家”,宋人占了其中的六席,足見一代文學的成色。文學創作理論又引領或交融于當時的書畫、戲曲、建築等領域的風尚與創作。宋人卓越的文學成就奠定了“宋韻”整體上的高遠格局和審美境界——文學之美是“宋韻文化”的一抹底色。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 南宋佚名《十八學士圖》,文人的琴棋書畫中又有“四雅”:焚香、點茶、挂畫、插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之美,涵蓋各大名家墨迹、刻帖、碑銘、摩崖等。唐人書法大氣嚴整的“尚法”之美,正如唐詩一樣,是一面難以逾越的豐碑,但這并不意味着宋人就此甘拜下風。宋朝“文治”國策下的每個讀書人,都有輝煌人生的夢想,這也激發了他們在書法領域的積極探索。無論是“尚意”書法的别開境界,還是汲古出新的另辟蹊徑,抑或金石學和“蘭亭學”的發轫,傳承魏晉風度的《淳化閣帖》所生成的“帖學”,宋人的尺牍書風并未被一方書齋所困,而是開創了迥異于唐人書法的藝術新境界,并成為此後近千年的書法主流——書法之美形成了“宋韻文化”的一脈清流。

繪畫之美,涵蓋各類畫派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風俗畫等。相比書法,宋人更精于作畫。宮廷院畫的創立,文人畫的勃興,水墨與設色各擅其長,工筆與寫意比翼齊飛,這都是那時畫壇百花齊放的縮影。而宋代理學“格物緻知”的精神,又影響了那時文人、畫師的觀察與思考,天地之間何物不能入畫?何物不能至美?立意高遠、用筆精純、境界深妙、精益求精的藝術探索和實踐,促使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的到來,并使宋畫藝術這座高峰至今仍讓人景仰——繪畫之美勾畫了“宋韻文化”的一幅景象。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 南宋畫家林椿《枇杷山鳥圖》(故宮博物院藏)

戲曲之美,涵蓋宋雜劇、南戲、傀儡戲、皮影戲、歌舞百戲等。王國維說,戲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兩宋時期,南北之間劇烈的社會變遷、人口流動和文化交融,為古老的戲曲藝術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從宮廷教坊到勾欄瓦舍,歌舞百戲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演不完的悲歡離合,唱不盡的善惡忠奸,世俗化的大舞台承載了群眾百姓的集體夢想。宋雜劇的“故事”和“唱念”,确立了中國戲曲的兩大基本要素。南宋開始,“百戲之祖”南戲大放異彩,它與宋雜劇并行齊飛,各擅風流,使中國戲曲最終形成一門獨立藝術——戲曲之美傳響了“宋韻文化”的一段韻律。

建築之美,涵蓋城市建築、宮廷建築、園林建築等。宋代城市創立的坊巷制,徹底突破了之前裡坊制坊牆的束縛,商業、學校、娛樂等建築與民居混合共處,形成了新型的市井建築群以及社會關系,城市發展因為面向經濟規律和市民需求而邁上了新的台階。宋代李誡創作的建築工程學著作《營造法式》如同一座高峰,建樹了嶄新的典範,它講到的木梁力學技術先于西方五六百年,它所記載的結構合理、造型柔美的建築形态和風格,成為此後古典建築的榜樣。宮廷建築的“禦街―千步廊”制度,成為後世同類建築的标配。寫意化的造園藝術把詩意栖居的理想照進現實,至今都是東方生活美學的經典——建築之美造就出“宋韻文化”的立體詩畫。

風物之美,涵蓋絲綢、茶酒、印刷術、瓷器、玉器、金銀器、風景等。宋代農業經濟發展穩定,商貿業空前繁榮,手工業高度發達,成就了諸多風物名物的品質和韻味。宋代蜀錦甲天下,兩浙地區的絲綢産量和花色品種,又傲居全國榜首,缂絲創意則賦予絲綢文化極緻的藝術美。宋代年産茶葉超越唐代的6000萬斤,達到1.5億斤;茶為國飲,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馬交易與南茶北輸,又使更廣大地區的飲茶之風延綿不絕。飲酒消費進入了品質時代,品牌名酒、上等佳釀新品疊出,紛争于世,《北山酒經》的問世更帶來了酒品的大幅提升。印刷術在浙、蜀、閩形成三大出版中心,寶貴知識迅速轉變成廣大群眾的精神财富,宋版書由此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塊豐碑。

視點 | 宋朝人偏愛的一個熱詞,你不可不知

▲南宋蘇漢臣《貨郎擔》,反映了宋代手工業的發達和市場經濟的繁盛(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兩宋時期的汝、官、哥、鈞、定等五大名窯,共同開創了影響千年的陶瓷“黃金時代”。長期以來處廟堂之高的美玉之器,進入了文人化、世俗化和生活化的新領域,玉器的裝飾美成為新的社會風尚。“舊時王謝堂前燕”的金銀器也“飛入尋常百姓家”,實作了華麗轉身,其方寸之間蘊含的工藝匠心和藝術造詣,引領了陶瓷器和漆木器制作的審美意趣。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完成了自然山水向精神家園的優美一轉,景名的“點睛之筆”可以詩、詞、書、畫,可以歌、詠、樂、舞,促使各門類藝術在錦繡河山之間互相啟示和打通,樹立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藝術典範——風物之美折射出“宋韻文化”的巧思匠心。

風俗之美,涵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服飾、節慶、花飾、香道等。從北馔、南食和川飯的開宗立派,到名目繁多的點心、飲料、果品、小食的無處不在,飲食從果腹之需升華為美食文化;唐人一個簡單的“品茗”演化出“鬥茶”“分茶”“點茶”等“茶百戲”,唐人行酒令已然演變成“小詞”“散曲”,宋人三餐飲食滿滿的是文化品位。宋代典型的都市街景是“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而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宋服一改唐裝的寬袍大袖、華麗顯露,變為合身淡雅、清麗文秀,在開創審美新時尚的同時,盡顯一代衣冠的風雅。正月十五鬧元宵,清明踏青祭祖先,端午粽子賽龍舟,中秋賞月觀錢潮,宋人的歲時節慶帶來了千年不衰的習俗風尚。把焚香、點茶、挂畫、插花這四件“雅事”,做成了四樣“閑事”,宋人又将雅緻精緻變成日常生活的常态——風俗之美傳遞出“宋韻文化”的生活風尚。

風範之美,涵蓋家國情懷、道德操守、哲學理念、科學思想、愛國精神等。兩宋文明在中國曆史上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文明的正面,有正氣與風範;文明的背後,是胸懷和情懷。“以天下為己任”生發的經世緻用和責任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成為士大夫家國治理的情懷。理學、史學和文學等方面的思想理論促使了教育的全面興盛,并影響了此後中國的主流教育。農學、醫學、算學、天文學等領域則産生了可貴的科學思想。《夢溪筆談》闡述分析了大量自然科學現象和工藝技術問題,涉及天文、數學、實體、化學、生物等學科,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在外侮日深中迸發的那聲“盡忠報國”呐喊,讓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氣歌》的經久不息使一代文化尤為光彩奪目,餘韻無窮——風範之美彰顯出“宋韻文化”的風骨氣質。

“宋韻文化”的概念或可以這樣表述:它是兩宋文化的精華和精彩所在,是在物質和非物質遺産中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高尚情操、哲學理念、美學觀念、文學造詣、藝術格調、匠心精神和生活風尚等文化價值,具有積極進取、和諧包容、精緻典雅、詩情畫意的人文特色,代表了當時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高度。

作者:姜青青

作者系杭報集團新聞和發展研究所原所長、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本文刊登于《杭州》雜志2021年第19期

原文标題:宋韻說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排版編輯: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