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作者:如日中天54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明代農藝師、天文學家、數學家徐光啟。他可以說是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更可以稱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畫像

下面就來說說,徐光啟一生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讓他獲得以上稱号與榮譽的。

一。從小憂國憂民,為強國利民興趣廣泛

1562年,徐光啟出生在上海縣。他父母“男耕女織”,家境清貧。父親本來經商,後來虧本,隻好以種田生活,母親則靠紡紗織布維生。家庭收入雖然不好,但他們非常重視徐光啟的教育,很舍得花錢讓小光啟去讀書。

少年時代,徐光啟有幸在上海附近的龍華佛寺學習六年,後來,為了步入仕途,他繼續專心求學。1581年,他考中秀才。但是,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他卻屢次落第,直到22年後,才終于考取進士。

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徐光啟目睹了百姓艱辛的生活環境,特别是1587年,一場空前的大饑荒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在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熏陶下,他意識到農業發展對消除群眾饑餓的重要性、調節河渠水系以避免水災的必要性,以及積極組織以防外敵的迫切需求。對研究農學産生了興趣。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

為維持生計,徐光啟有時赴他鄉充任私塾教師,并同時鑽研兵書和農學,逐漸養成了自己興趣廣泛的特點。出于嚴格的道德倫理思想影響,他的知識取向是強國利民的實用學問。

二。結交利瑪窦神父,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1600年,38歲的徐光啟在南京第一次與利瑪窦神父會晤,并為其《坤輿萬國全圖》所打動,這幅地圖拓展了中國文化的全球視野;1604年徐光啟在京城重逢利瑪窦,二人從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以禮相待,交往甚密。

從此,已皈依天主教的”保祿博士”徐光啟,就成為了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他與利瑪窦展開積極的文化對話和合作,又與耶稣會的幾名傳教士保持着密切的關系,他以虔誠的基督徒标準嚴格要求自己生活的同時,拜利瑪窦神父為師後,倆人共同為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中西結合,成就卓著

自從師從利瑪窦後,徐光啟開始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并根據當時國内的實際情況中西結合,緻力于科學技術的研究,為明朝的科技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保祿與利瑪窦

在曆法方面,徐光啟擔任了《崇祯曆書》的總編,他還參加了《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曆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在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他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準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首推和利瑪窦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前6卷)。他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同時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書。徐光啟是我國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人。後來到20世紀初,以《幾何原本》為主要内容的初等幾何學成為了中等學校的必修科目。

徐光啟的另一突出貢獻是:他在修改曆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在天文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财、各種建築工程、機械制造、輿地測量、醫藥、制造鐘漏等計時器十個方面的應用。還建議開展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與傳教士交流

因從小打下的烙印,徐光啟在農學方面的研究最深,而且著作也衆多,共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農政全書》初稿完成後,因他當時忙于負責修訂曆書,無暇顧及,還是去世後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于1639年刻闆付印的。

《農政全書》全書由于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書中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漢族農業生産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穿其中。對指導農民的農活實際意義很大。

在軍事方面,徐光啟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他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希望能引進西方火炮的制造技術。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徐光啟撰寫的《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藥法》等各種條令和法典更是我國近代較早的一批條令和法典。

四。理論聯系實際,對國家貢獻顯著

徐光啟畢生好學,孜孜不倦,作為中國最具權威的基督徒學者,他的研究從不停留于理論與抽象的層面。在他與利瑪窦于北京合作的最初幾年中,憂國憂民,針對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面臨的重要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徐光啟主張加強北方邊關的保衛,抵禦滿族”蠻夷”日益頻繁的南侵。另外,他也重視貫通中國南北的人工水道,關心人工大運河的有關問題。

徐光啟還積極備荒救災,在農業領域進行了重要的研究和實驗,其中包括甘薯(1582年從美洲經菲律賓和越南傳入中國)的種植和特性,以及如何解決蝗蟲災害等問題。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雕塑

在以天地關系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中,公曆不僅規範着國家生活的時間和節奏,也是天子的各項公開活動的重要依據。雖然朝廷專設了曆法局,但欽天監官員似乎已力不從心。鑒于這種情況,徐光啟提議請精通數學和天文學的耶稣會傳教士參加修曆。果然,在共同努力下,他們成功地預測了1610年的日蝕,其精确性超出欽天監的估算。

1613年,徐光啟以身體欠佳為由,告病前往天津,并在那裡購置農田,緻力于水稻試種。當時,水稻是僅産于中國南部地區的農作物,徐光啟大膽在北方試種成功,可以避免因長途運輸而造成的各種問題和費用,意義非凡。

總之,中國明代農藝師、天文學家、數學家徐光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讓中國人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更可以稱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他畢生緻力于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要學習徐光啟敢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推動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可貴精神;贊揚他讓國人放眼看世界,打破古代固步自封的陳舊觀念,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英明膽識。為祖國學習、趕上世界先進科學與技術水準,早日成為世界強國而貢獻力量。

徐光啟,讓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

徐光啟墓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