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呆手戶
“人呆手戶”即保護:保護植物,保護綠色,保護自然,保護生命?
MAY BE! 我們更願意保護的是你喜歡閱讀、熱愛自然的心意。
——《植物保護學報》官方微平台
昆蟲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
天上飛、地上跑、水裡遊,
它們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更重要的是,
昆蟲有一段非常長長長的曆史。
有多長,
比較一下就知道。
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
出現的時間夠早吧,
但是那時候昆蟲早已經
在地球“安家落戶”了。
昆蟲:不是我自誇,見過恐龍根本不算啥
許多小夥伴可能都非常好奇
那麼久遠的昆蟲是長什麼樣?
它們在當時是如何生活的呢?
有沒有發生一些有趣的故事?
。。。。。。
+ 昆蟲的起源 +
來源:fineartamerica.com
昆蟲的起源是進化的起點,但是它們到底是由哪種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目前仍未有定論。有些學者認為昆蟲起源于節肢動物中的多足綱,也有的認為它們與多足綱有共同祖先,起源于比多足綱更早的一類動物。
人們能夠發現的最古老的六足動物的化石證據是約4.1億年前早泥盆世的一種無翅彈尾目昆蟲Rhyniella praecursor。
之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一些泥盆紀和石炭紀的無翅昆蟲化石,不免讓人猜測這段時期是不是昆蟲都是無翅?但是對早泥盆世的昆蟲化石Rhyniognatha hirsti的重新研究發現,它很可能屬于有翅昆蟲,也就說明,在4億年前,昆蟲已經飛上了天空。
Rhyniognatha hirsti口器化石
那麼,我們對于昆蟲出現的時間的推測可以再往前推進,在4.4億年前的志留紀甚至更早的奧陶紀時期,它們可能就悄悄地發生了進化。
+ 昆蟲的進化 +
我們普遍認為,昆蟲是從無翅昆蟲進化到有翅昆蟲。有翅類最先出現的是翅不能折疊,隻能平放在背上的古翅類,如古蜉蝣和古蜻蜓類。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當時的一些石炭紀和二疊紀昆蟲個頭非常大,比如被稱為史上最大昆蟲的巨脈蜻蜓Meganeura monyi。
巨脈蜻蜓的化石記錄時間大約為3.17至2.47億年前,為更原始的原蜻蜓目(Meganisoptera)。它們在天空稱霸的時間要遠早于翼龍、鳥和蝙蝠。
巨脈蜻蜓的身體大約有47cm長,翅展可達75cm,可以想象這個大家夥絕不是溫和的素食者,它們是兇猛的掠食者,獵物除了小型的昆蟲還包括有小型的魚類、兩栖動物及爬行動物。
巨脈蜻蜓翅化石
之後,在古翅類基礎上,新翅類昆蟲開始出現,越來越多昆蟲飛上天空,二疊紀時期的昆蟲發展呈現一派生機盎然。
三疊紀(約2.45億年前)時,恐龍已經統治了地球,但昆蟲仍正在快速輻射演化,現代的大目,除膜翅目和鱗翅目外,都已經非常繁榮。
鞘翅目昆蟲化石
侏羅紀時期的索倫霍芬石印始祖鳥化石的發現告訴我們鳥類開始起源,它們也與昆蟲在空中發生競争。這也是促使巨型昆蟲消失的原因之一。
進入新生代,昆蟲繼續發展進化,出現了能明确分工,密切合作,有組織、上司的社會性昆蟲。其中,最早出現這種行為的是白蟻。
随着時間的推移,曾經一度繁榮的恐龍都已滅絕,然而昆蟲仍不停向前進化發展,生生不息。
+ 克隆恐龍?+
《侏羅紀公園》
随着越來越多儲存完好的昆蟲琥珀的發現,人們找到了一些吸血昆蟲的标本。于是,就有人開了腦洞,如果找到吸食恐龍的昆蟲标本,是不是可以利用蟲蟲體内的血液克隆出恐龍?
科學家們從來自緬甸的一個琥珀标本發現了一隻抓着羽毛的蜱蟲,第一次直接證明了古代蜱蟲吸入恐龍的血液。
不過,即便是在琥珀中儲存的很好,但是這隻蜱蟲中的恐龍DNA也早已分解,克隆恐龍啥的也是沒可能了。
昆蟲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過程,
但是即便經曆了如此長時間的考驗,
它們依然欣欣向榮。
圖檔來源:Pinterest Google 圖檔來源見
水印
閻錫海等 《昆蟲起源、進化及其原因模糊
性研究》
如有侵權 聯系删除
本期小編:桃花島主
原創作品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衆号轉載
1.請标注作者、微信名、微信号、二維碼
2.請尊重原創,保留“人呆手戶”名片
3.授權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