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故宮##故宮那些事##北京傳說##2020古都京韻#

故宮,這座城池從前并不被人稱為故宮。這個世界上最豪華、最森嚴、最龐大的深宅大院,自明永樂4年以來,整整600年時間裡,故宮作為住宅僅居住過兩個家族。他們一家姓朱,一家姓愛新覺羅,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這兩個家族的繼承者,自稱天子。《廣雅.釋天》曰:"天宮謂之紫宮。"是以,故宮曾經的名稱是——紫禁城。紫禁城作為一個符号,就擺在北京城的正中,至今為止,在某種意義上講,這座城池仍然象征着至高無上,象征着權力、欲望甚至死亡。故宮神秘而古老,關于故宮的傳說數不勝數,那麼偵探君今天講個什麼故事呢?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傳說當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北京的時候,指令劉伯溫負責監造皇城,并讓劉伯溫在皇城裡蓋一萬間房,以展現"萬民之主、廣廈萬間"的含義。可是工程還沒開工,劉伯溫做了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他召進天庭,告訴他天宮有一萬間房子,凡間的皇帝是上天之子,他的皇宮是絕對不能超過一萬間房的,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劉伯溫驚醒之後,趕緊将此事禀報給了皇帝。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過去的人都迷信啊,于是朱棣就告訴劉伯溫,不要蓋一萬間了,但是也得接近這個數兒。劉伯溫想:易經上說單數為陽,而九為陽數之極,皇帝稱為九五之尊,索性建9999間吧。皇宮建好之後,朱棣十分滿意,聽了這個寓意之後也十分高興。

後來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從回疆娶回來一個妃子,就是《還珠格格》的香妃。乾隆很寵愛香妃,但是據說香妃身體十分虛弱,每天都要曬太陽,但是又不能在外面待太久,于是乾隆皇帝就下令建了間全部朝陽、整天都能被太陽曬到的房子。但這樣就不能算一間了,隻能算半間,從此皇宮就有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當然這隻是個傳說,第一,故宮的建造與劉伯溫沒什麼關系;第二,故宮曾經有多少間房,并沒有詳細記載,如果算上被燒毀的、改建的、後建的,估計得超過一萬間。但是據1980年統計的數字來看,則僅有8401間。那麼這半間房的傳說到底從何而來呢?

其實呀!這個傳說還真不是空穴來風,故宮裡真的有"半間房",而且确實與乾隆皇帝有關。這所謂的半間房,就在文淵閣。文淵閣是明清時期皇宮裡的藏書樓,始建于明永樂時期。當初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定都在南京,于南京皇城的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仿南京已有規制營建北京宮殿,文淵閣也在建造之列。著名的《永樂大典》便在成書之後直接貯存在北京文淵閣,不但如此,朱棣還指令将南京文淵閣的所有藏書,各取一部運至北京,最後在正統六年全部貯于文淵閣。那麼既然是明初建造的文淵閣,又與乾隆有什麼關系呢?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原來明代的文淵閣早已不在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樓是清代所建。不光北京的明代文淵閣不在了,南京故宮的文淵閣一樣沒能傳世:明正統十四年,南京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餘書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宮的文淵閣則是随着明王朝的滅亡,在戰火中被毀。幹這事兒的,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我們都知道,清軍入關并不是以"滅明"的名義,而是打着"幫助"明朝剿滅李自成的旗号入的關。因為北京的是起義軍攻破的,李自成進了北京,建立大順國,可是屁股還沒坐熱清軍就來了,于是匆匆逃離北京,臨走時制造了"焚宮事件"。文淵閣和與之相連的文華殿都付之一炬。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開館,考慮到書成之後将來的貯藏問題,乾隆帝在編書活動大規模開展的次年即未雨綢缪,決定為《四庫全書》建造專門的貯存之所,于是在明代文淵閣原址上進行複建。明朝的文淵閣是個什麼樣子咱不知道,但是清朝乾隆年間後建的文淵閣,曆經二百多年的風雨,依然屹立在那裡。雖然故宮裡原本用于藏書的地點不止一處,但是文淵閣是最為特殊的建築。

首先從外觀上就特殊,大家都知道,故宮建築的外觀多以紅色為主,紅牆、大紅的明柱、朱漆大門,屋頂多為黃色琉璃瓦。但是站在文淵閣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綠色的明柱,樓頂的中脊和前檐也是綠琉璃瓦,連廊前的欄杆都是綠的,而頂瓦的主要顔色也不是黃色,而是黑瓦,這在故宮裡是絕無僅有的。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防火。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文淵閣本身就是木結構為主,又是藏書的地方,都是易燃物,拿現在的話說:這是重點防火機關。我國傳統文化中,五行對應五色,黑色主水,水克火,古人希望以此鎮住火患,這就是文淵閣頂瓦用黑色的原因。而綠色也象征水,青山綠水嘛!是以明柱和欄杆用綠色,就連檐廊的彩畫也是綠色為主,畫的還淨是水草、荷花之類,閣頂及梁柱上飾以青、綠二色的水錦紋和水雲帶,這是文淵閣與衆不同又一個特點。

還有一個特殊之處,文淵閣從外面看是兩層,其實裡面是三層。樓體中間是腰檐,腰檐裡頭實際是暗間,也就是整個樓的二層,這種明二暗三的建築方式俗稱"偷工造"。看文淵閣的開間兒就更特殊了,我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北方建築,開間基本都是單數,三間、五間、七間、九間(一般用于皇家建築、普通人不能用)。這是因為我們國家曆來講究對稱,建築也是一樣,單數的開間有利于确定院子的中軸線、以便對稱。皇家建築就更講究中軸線和對稱,因為中線為尊,皇宮三大殿和皇帝的龍椅就在故宮的中軸線上。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可是文淵閣的開間是六間,老話兒說"四六不成材",按說工匠在施工時是不能這麼幹的,除非是皇帝授意。沒錯兒,就是乾隆同志要求的。文淵閣是仿照浙江甯波範氏天一閣而建,天一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是以開間是六間。可是文淵閣不同于天一閣,這是皇家藏書樓,皇帝會在這裡舉行經筵活動,是以一層的明間(正當中最大那間)要放置龍椅,而龍椅又必須在中線上,可是蓋六間又無法取中,怎麼辦?這難不倒智慧的中國人!聰明的前輩工匠依舊采取了五間規制、明間取中的方法,中間為明間,面積最大,居中安置皇帝座椅;兩側為次間,面積稍小;再向兩側的兩間叫梢間,面積更小,最後把西側梢間辟為兩間。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這樣既解決了取中的問題,也符合了皇帝要求的面闊六間。靠着西牆是特别小的一間屋子,是以您從外面看,最西側的窗戶特别小。然而那半間房并不在一層,因為一二層的小間用于安裝樓梯,頂多算是樓梯間,并不是房。真正的房間在三樓,面積很小,但是有門有窗,是正經的房間。其實嚴格說來,這還是一間房,沒有半間之說,因為如果稱之為五間半,那便不符合皇帝旨意中面闊六間的要求,豈不是抗旨不遵?要殺頭滴!隻是因為它太小,是以後來人們将它稱之為半間。無論是哪國的人,都喜歡給過去的事情賦予一些神話色彩,于是各種故事應運而生,故宮有了這所謂的半間房,就衍生了9999間半的傳說。雖然9999間是沒有的事兒,但是"半間"總算找到了,隻不過出于對文物的保護,文淵閣内部是不對外開放的,是以您參觀故宮的時候隻能從外面看看文淵閣,無法親身進入那半間房了。

故宮唯一半間房子,傳說為香妃而建,究竟是真是假?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文淵閣的誕生是跟故宮被燒有關,故宮在明朝共發生過四次大火,除了明末李自成這一次,分别是永樂十八年、嘉靖三十六年、萬曆二十五年;神秘的紫禁城屢遭火災,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