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視聽使用者超過9億,短視訊使用者日均使用時長近兩個小時……正在成都舉行的第八屆網絡視聽大會上的資料,讓網絡視聽行業人士振奮。
另一個資料顯示,相對綜合視訊、短視訊,音頻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2020年初以來,受疫情影響,工作、生活、娛樂等需求都從線下轉為線上。線上音頻因其豐富的内容和對于碎片場景的搶占,使用時長大幅增加。根據Quest Mobile資料顯示,2020年6月線上音頻月均使用時長600分鐘,同比增長75.4%。線上音頻成為今年最受關注的行業之一。

肖轶
今(14)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酷我音樂副總裁肖轶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盡管音頻行業滲透率的絕對值在增長,但是相對于視訊和短視訊的整體滲透率來說,音頻行業的滲透率還是較低的。過去近10年,線上音頻完成了電台、閱讀音頻化的階段。當下,如何進一步提高整體行業的滲透率和提升行業的發展增速,成為了音頻行業最大的呼聲。
雖然還是行業小弟,
但音頻市場正在慢慢變大
“音頻以前在整個視聽行業其實是小弟,或者說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行業,大家好像原來就聽聽電台,聽聽廣播,後來才有聽小說的。”即便行業呈現整體上揚的趨勢,肖轶依然認為,就目前而言,音頻行業相對長、短視訊,還是比較小衆。
行業滲透率之是以沒有做上去,其核心原因在于業務認知不高。“就是沒有一個剛需的場景在承載。我們以前說短視訊沒有生存力,但實際上當大家生活節奏變快,碎片化的時間反而變多,可能幾分鐘就可以刷幾個短視訊。”在他看來,聽音頻的最佳場景其實是上下班通勤、閉目養神、吃飯時等等,這個時候人們沒有其他精力刷劇玩手機,“但我們音頻行業把這個時間給吃掉了嗎?其實并沒有。我們甚至看到很多傳統音頻平台在晚上黃金時間更新,這意味着你在跟黃金檔的電視劇、手遊搶時間。我覺得好像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
雖然行業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各種資料顯示,音頻市場正在慢慢變大。前瞻産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擁有線上音頻使用者3.77億人,對應的市場規模為16億美元;預計2018至2023年,我國線上音頻使用者數量的年均複合增速為19.0%,市場規模的年均複合增速為44.8%。艾瑞咨詢資料顯示,目前音樂、遊戲、線上視訊的使用者滲透率分别達到89%、82%、74%,而線上音頻市場的滲透率僅為45.5%。不過,近年來,車載、智能音箱等全場景生态也讓音頻擁有更大市場。就酷我暢聽而言,肖轶認為,“聽音頻的人一定聽音樂”,騰訊音樂有8億月活躍使用者,從中去找到音樂和音頻融合的機會,才有可能在音頻行業把滲透率大幅度提升。
真正回歸使用者需求,
吸引使用者的關注和使用
肖轶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音頻行業的發展需要真正回歸使用者需求,用超級内容和極緻體驗,吸引使用者的關注和使用。就像短視訊也并非是新鮮事物,但因其内容創作的創意性和豐富的表達,以及5G技術的更新,讓這一行業的滲透率一路攀升,甚至直逼長視訊。
肖轶說,如今他們正在嘗試音頻可視化。一方面,通過視覺手段促進音頻内容擴容提質,實作圖檔、動效、音軌、視訊等多媒體元素同時播放,提升使用者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嘗試在廣播劇中加入更多的聲效,讓聽衆在收聽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創作時,他們會和創作者進行可視化設計,比如《盜墓筆記》配了可視化之後,彈幕就一下子暴增了,“有聽衆說聲音已經很吓人了,結果沒想到突然蹦出個血手印,螢幕上有一個動效爬出來。”
資料顯示,音頻行業65%以上的播放是有聲書,第二大品類是兒童,之後是情感、評書、相聲。肖轶說,酷我還上線了動漫廣播劇,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在他看來,和綜合視訊一樣,音頻同樣會在版權上大力競争。對于主播和内容孰重孰輕,肖轶認為,主播更像是生産者,雖然在他的聽衆和粉絲裡面建立的是人設,但使用者聽的仍然是他播講的内容,主播做的節目才是最大的IP。
目前,國内多家音頻平台都采取了會員付費模式,對此,肖轶認為,酷我從4月上線至今,轉化率不錯。在視訊網站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願意為好内容付費,“我們的原則是不能做出來的産品品質低于使用者預期,品質内容還是要堅持的。然後我們是可以逐漸做到像他們那樣的付費使用者比例。”
多次來到成都的肖轶對這裡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他看來,成都是中國音頻行業産量最高的地方,有很多知名的錄音工作室。因為這邊有很多專業的大學,這方面的人才很棒。第二,成都政府孵化的環境很不錯,有很良好的創業環境。第三,音頻行業的投入成本沒有那麼高,比影視公司成本低很多,後期工作也沒有影視那麼長,還可以通過網絡去傳遞輸送。比如成都錄音,上海做後期,邊做邊上線,制作流程短。
肖轶說,酷我和成都的很多知名聲音機構有合作,如聲娛的陳浩,今後也計劃和成都深度合作,如主播的孵化基地,或者說産業園區的深度合作。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攝影記者 王歡 張直 實習生 李歡
編輯 李潔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