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話題區看到讨論“某某現役球星在退役之後能否進入名人堂”的讨論内容時,基本上在評論區的靠前區域都會找到類似于“麥迪都進了,他能不進麼?"的熱評。
随着時間的推移與傳播效益的積累,麥迪拉低了名人堂準入門檻的說法逐漸成為了一個龐大群體的共識。可是,事實其實真的如此麼,筆者是持反方意見的。
14個NBA賽季,場均19.6分5.6籃闆4.4助攻,入選七次全明星、兩次入選一陣、三次入選二陣、兩次入選三陣、榮膺一次最快進步球員,外帶兩個珍貴的得分王頭銜。此外,在生涯之中,麥迪七次在賽季中獲得MVP Shares,最高的排位是兩次第四。

回顧麥迪的NBA生涯成就,指上猶虛以及沒有MVP的榮譽自然是最大遺憾。可是,除去這兩項之外,麥迪的表現其實都非常出色,全明星、最佳陣容、MVP share上基本可以展現麥迪是巅峰期高度與長度兼備的巨星。
評估麥迪是否真的拉低了名人堂的準入門檻,其實可以轉化為這樣一個思考角度,那就是:從名人堂裡找出一個比麥迪NBA生涯斬獲少的人容易,還是在未入名人堂的球員裡找一個比麥迪更強的人容易。
放眼NBA曆史上,除去退役時間還沒滿入圍标準的球員,NBA得分王裡隻有47/48賽季的得主馬克斯·紮斯樂福斯基沒有跻身名人堂而已。在得分王裡面,基本上馬克斯·紮斯樂福斯基是獨一檔的水,他在NBA打了九季,僅僅入選了一次全明星,而拿得分王的賽季場均得分不過是20出頭。
在入選了名人堂的得分王球員裡,包括伯納德·金、丹特利、英格利什、奈特·阿奇博爾德都是沒有入選過一陣的。按照曆史情況,得分王基本上可以無限接近于名人堂的門票,而麥迪手頭上還多了兩個一陣,比起上面提到的這些前輩,自然能說明他其實是能力更受肯定的得分王球員了。
另外一點有讨論空間的事情,那就是名人堂的準入門檻。如果球迷對名人堂的準入門檻預估過高的話,認為麥迪拉低準入門檻,進去可能還得送果籃的想法場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顧名人堂的曆史,合共有149位仁兄以球員的身份入駐,撇除掉少量走國際通道來降低NBA成就衡量權重、以及沒有登陸過NBA的特殊貢獻球員之外,至少有130+的球員是純靠NBA成績進入名人堂的。
在包括ESPN、體育畫報在内的權威官媒做過的曆史地位排行榜單裡面,麥迪在NBA聯賽的曆史排位基本上是在60名到80名之間浮動。對比上面提到的130+數字,麥迪應該是标準範圍甚至是中等含金量偏上一些的名人堂成員。實際上,麥迪也是退役年限滿了之後便火速跻身名人堂之列的NBA球星,一位不用等待的候選者,又為何要承受拉低了名人堂的準入門檻的評價待遇呢?
就筆者個人觀點而言,持有或認同“麥迪真的拉低了名人堂的準入門檻”觀點的球迷,其實是對麥迪的評價有點嚴苛了,背後的成因應該是期待值以及天賦層次和球員實際造成的落差問題。
人們期待麥迪可以憑着一等一的天賦打出超巨鋒衛搖擺人成績的生涯,但由于傷病與際遇的問題,麥迪打出了一個巨星或者說準超巨的生涯而已。另外,和姚明合作的歲月無疑會拉高國内球迷對麥迪的期待與評價标準。可惜,麥迪的傷病來的時機不太好、下落期來得又太過早,期間恰好對應的是姚明最為大好的年華。
其實對比不走國際球員通道來入選的隊友姚明,麥迪在個人榮譽上的含金量是要明顯壓過無一陣又無得分王而生涯又更短的姚明。如果認同麥迪真的拉低了名人堂的準入門檻的話,那其實姚明拉低了名人堂的準入門檻的說法也該被認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