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德雅樓407室的互動設計工作室裡,青島大學第八屆年度教學十佳、美術學院副教授李佳佳終日在那裡忙碌着。在那裡,熱愛教學的她開設互動設計課程,首創“項目制+遊戲式”的教學方法;關心學生的她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們交口稱贊的“佳佳老師”。李佳佳對教學的熱愛溢于言表:“當這麼多小腦袋瓜子跟你一起創意的時候真是太爽了,我想一直待在這兒,想和學生們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

李佳佳說的“有趣的事”是依托數字媒體專業進行創意,而“想一直待在這兒”的決定她2017年就做出了。那年,李佳佳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是與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人機互動專業的聯合培養博士。畢業之際,她面臨抉擇:是繼續攻讀博士後還是就業?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專業在北京發展前景廣闊,要不要留在北京?當時,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專業在青島還處于起步階段。經過一番思索,李佳佳下定決心,帶着對專業和教學的熱愛回到青島,來到青島大學,她說:“我的家鄉培養了我,我想為青島做點兒貢獻,把數字媒體方向好好做一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創新教學模式“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h1>
李佳佳認為,美術學院“藝術氣息很濃、設計實力很強”,而自己的專業方向偏重技術。從教以來,她不斷思考、探索如何将自己的專業與學院的風格融合,讓技術與藝術同行。她決定,要使技術服務于内容,“如果美術學院的學生們掌握了數字媒體專業技術,他們的藝術作品的表現方式和表現力都會更加豐富。”當年,李佳佳開設了學院第一門計算機與藝術的交叉課程———《互動設計》。
這門課程主要研究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很多藝術類的學生都認為畫畫必須用紙。”李佳佳提出,要在課程中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首先就要打破學生對于“紙”的傳統認識:“要把‘紙’打破撕碎,加入技術元素,做出為實體服務的産品。”她引導學生學習、使用互動式媒體軟體,從入門到界面設計、APP和網頁的開發,再到做虛拟投影、虛拟現實、可視化的産品,從偏向基礎到接觸進階尖端的内容,課程涉及面不斷拓展。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李佳佳開啟了“項目制+遊戲式”的教學模式。2018年,她在給2016級學生上課時講到圖形化程式設計工具Scratch,學生們覺得它很好玩,提出能不能用這個工具開發幾款遊戲?李佳佳考慮了可行性後做了大膽的嘗試。于是在專題設計課中,學生根據喜好,借助Scratch工具開發了棋盤類、萌寵類、真人扮演類、格鬥類等十幾款遊戲。她還和學生在教室裡一起打造了一個“迷你遊戲展”,大家把桌子拼成一個展台,展台上的電腦裡裝了學生們開發的各類遊戲。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模式,積極投入到課程當中。同時,該專題設計課也獲評校級優質課程。
“課程當中融入一些好玩的、可玩的元素,能讓學生更沉浸其中。”嘗到創新教學模式的“甜頭”後,在後面的課程中,她也融入了相關元素。“項目制+遊戲式”教學模式目前已收獲了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近三年來李佳佳有6門課程被評選為校級優質課程,并被授予了微軟MIE創新教育專家的稱号。
教學模式創新在育人方面産生的直接效應是,李佳佳所指導學生的作品和項目多次在藝術大賽中獲獎,目前共斬獲17個省賽和國賽獎項。其中2018級侯心雨、李雯蔚、宋天姿合作項目“Washing共享洗衣互動平台”獲得2021年NCDA(全國高校設計藝術大賽)國家級三等獎。談及學生取得的成績,李佳佳認為這是他們努力的成果:“我一直覺得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能量,遇到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會努力做好。而且我們學生的作品真的很優秀,隻要一個平台、一個出口,它們就能‘炸出來’。”2016級大學生、2020級研究所學生鄭子霞一直跟着李佳佳學習:“佳佳老師的課程内容很新穎,相對于插畫等傳統課程,APP互動、遊戲設計、VR、AR等更能契合我們的想法。”
“作為一所綜合類大學,青島大學對于數字媒體專業而言具有獨特的多學科平台優勢。”尤其是當學生參加比賽時,李佳佳更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美術學院的學生懂藝術,但不擅長技術,懂技術的學生可能藝術又欠缺一點,為什麼不讓“藝術”和“技術”結合起來呢?于是,她決心帶領學院的學生開展校内合作。作為多項全國類競賽的青島大學聯絡人,李佳佳指導學生在競賽微信群裡釋出合作資訊,招募來自不同專業的合作者。她為學生列出招募模闆:合作項目是什麼?被招募者需要具備什麼技能?計劃是參加比賽還是做畢業設計?李佳佳鋪好路後,學生們開始主動去其他學院尋找合作夥伴,“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二,踐行教師初心”佳佳老師隻有一個“</h1>
“What do you think?” “Theessence of mathematics lies in its freedom!”互動設計工作室的牆壁上,貼滿了激勵學生創新的智語。“創意”是李佳佳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最大要求,“腦洞”是她在課上始終強調的兩個字。學生做了個界面是二維的,她就鼓勵學生,能不能再做成三維的?三維的能不能再多做幾層?她告訴學生:“在設計階段,不用過多考慮技術問題,隻管大膽想象,要腦洞大開。”
和許多80後一樣,李佳佳的業餘愛好是玩遊戲。有時遇到一些好遊戲,李佳佳還會推薦給學生們,和他們一起玩。對于體驗不錯的遊戲裝置,她也會自費買回來帶到工作室裡和學生們分享。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正大光明”地玩遊戲。她說,做互動設計,體驗非常重要,“隻有體驗好了,才能設計出人們喜歡的産品。
”玩遊戲、體驗各種娛樂産品,在互動設計課程中被稱為“競品分析”,做一個産品,首先就要熟悉競品。但她對“玩”有着獨特的要求:“玩遊戲,不能隻是玩,要玩出新花樣來。”“玩過之後,要能做出一個更好的遊戲,哪怕做不出來,也要畫一幅比這個遊戲界面更好看的畫。”她笑着說:“前面給顆‘糖’,告訴大家‘玩去吧’,後面的‘痛苦’就接着來了。”
李佳佳關心學生發展,幫助學生成長。學生需要裝置,她大力支援,自費給學生買VR眼鏡。她還聯系企業,幫助數位媒體方向的學生走出去。侯心雨說:“佳佳老師帶着我們去企業參觀,邀請行業精英來到課堂講課,還會把企業項目引入課堂,聯合企業舉辦比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展示機會。”鄭子霞說,通常每周一早上7點左右,佳佳老師會給在做項目的同學挨個打電話,詢問大家有沒有遇到困難,是否需要幫助,“當然老師也會催進度,有時候我們效率太低了。”教學之餘,李佳佳更像是學生們的大姐姐。學生們和她一起喝奶茶,一起吃泡面,有時李佳佳也買來零食和學生們一起吃。學生過生日,她買來蛋糕在班裡一起慶祝。學習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學生就直接給李佳佳打電話。
“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老師,現在實作了。”李佳佳認為,在這個崗位上投入越多,收獲越大。她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學生們稱呼自己為 “佳佳老師”。學生們說:“李老師有很多,但是佳佳老師隻有一個。”
-end-
内容轉自:青島大學官微
斷地摸索,希望教學和科研能‘兩條腿一起跑’。”她謙虛地說,自己現在“似乎找到了那麼點感覺”:可以把科研項目放到教學裡去,教學裡面再出科研,形成一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