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決定一個人是否變得更好的條件是什麼呢?是一個人的天賦還是一個人的智商或者是情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認為這些都不是。她認為人之是以有所不同,是因為他們看待世界的思維模式不同。她認為人的成長是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的,隻有不斷地努力,人才會不斷地成長,并獲得成功。

1.不同的思維模式下,人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不一樣。
德韋克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呢?固定型思維模式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不會改變的。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容不下别人對他們的不同意見或建議,有時候甚至有點獨斷專橫。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常常看到的是眼前的結果。遇到針尖大小的一點挫折,就會給自己貼上"我是一個失敗者"的标簽,然後就會怨天怨地,但從來都不會怨自己。他們把一切問題都歸結為外界和他人的不是。早上遲到,怪鬧鈴沒響;沒考好,怪試題太難;沒帶雨傘,怪老天下雨,反正有的是理由不怪自己。
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對自己總是沒有準确的評價。他們往往會誇大自己的能力,進而掩蓋自己的不足。他們的身上表現出十足的優越感。他們總是認為:"我比你優秀,我比你有能力,是以你沒有資格給我提意見,更沒有資格評判我"。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潛力是可以不斷挖掘的。一個人不論他的出生如何,有沒有得天獨厚的天賦,隻要這個人願意努力,他就一定會讓自己變得更好,越來越好。
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從來都不會去向他人證明什麼,在他們的生活中隻有努力,努力把事情做好,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他們從來都不會給自己貼上什麼标簽。上班遲到了,他們會在第二天将鬧鐘調早,考試沒考好,他們會重新制定複習計劃,認真進行複習。在他們的眼裡,沒有失敗,有的隻是努力的過程和前進的方向。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别準确,甚至準确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他們特别了解自己,是以他們會用不斷的努力去實作自己的夢想,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2.兩種思維模式下對成功的诠釋。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成功就是一種證明,證明自己有能力,證明自己很有天賦,證明自己在處理某件事情的時候智商很高或者情商很高。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成功與努力有關,而是與自己的天賦有關。
他們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為了證明自己不同于他人。當有一天他們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時,他們就會把自己保護起來,不讓他人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和不足。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卻不一樣。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是靠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自己獲得成功隻是自己的一次進步,他們會放下目前的成績,繼續努力向前。
曾經有一位美國最受歡迎的女足球運動員,她的名字叫米娅·哈姆。最初開始踢足球,是因為她哥哥在踢足球。後來在她十歲的時候,她就加入了一個十一歲男孩子的足球隊,女孩子要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那得付出多少努力才可以!
但是她堅持了下來,到最後加入了美國排名第一的大學足球隊。她從小到大都一直奔跑在足球場上,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努力。
用她的話說就是"我的一生都在努力,一直在試圖挑戰自己,去和那些比我年長、更強壯、更有技巧和經驗的運動員,也就是比我強的人比賽"。
成功是一個人不斷努力的結果,而不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
3.隻要肯努力,每個人都會變得很出色
如果你是一名老師,面對着一群全校最差的學生,你會怎麼辦?是放任自流還是想辦法讓他們們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美國的加菲爾德高中,是一所被稱為是洛杉矶最差的高中,那裡的學生個個拒絕學習,教他們的老師也都感覺自己精疲力盡,無法教這些學生。就在這種情況下,傑米·蘭斯卡被派去給這些孩子們教微積分。
面對着一群差生,傑米·埃斯卡蘭特問自己的是"我應該怎樣去教他們,才能讓他們學得最好?"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們?他們能學會嗎?"
傑米·埃斯卡蘭特一直在研究怎樣教會學生,怎麼樣教才能讓這些差孩子愛上學習。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傑米·埃斯卡蘭特不但教會了這些孩子微積分,還讓他們個個考出了好成績。
無獨有偶,在中國也有這樣一位出色的教育專家、優秀老師和成功家長,他就是在2003年把自己所接的55名并不優秀的一個班級的學生,全部送進了大學的校園,并且有37人進了清華、北大,有10人進了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等名校的王金戰。
王金戰老師的女兒剛開始的時候并不是人們說的那種很優秀的孩子,但在自己爸爸的不斷鼓勵下,最終考入了北京大學。
王老師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他總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可見,隻要方法得當,肯于努力,這世上沒有人可以不成功。
隻要願意改變,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