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靜怡
來源:《品讀》2020年第4期
這些年,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安德魯·斯科特常被邀請去參加各種講座讨論老齡化社會,讓他倍感困惑的是,老齡化總被當成貶義詞。
在他看來,老齡化不僅僅意味着老年人越來越多,還表明人類的預期壽命在延長,活得時間越來越長。不隻是生命的終結點在改變,而且會是以過完全不同的人生。
為此,他和同僚琳達·格拉頓寫了一本書《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來探讨,長壽真的是一種詛咒嗎?如果我們都将活到100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會有怎樣的改變?
長壽的“噩夢”
追求長壽,是人類的本能,而随着醫療技術的發展,這一切正在變為現實。據安德魯·斯科特統計,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壽命大幅度延長,預期壽命每10年會增加兩三歲。
可是,這也開始讓人擔心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既害怕變老,更擔心老後破産。
在倫敦商學院的課上,安德魯·斯科特問那些讀MBA的學生:“如果你們能活到100歲,工作時将大約10%的收入存起來,并希望退休後每月能拿到等同于最終薪金一半的養老金,你們最早可以在多大年齡退休?”
在算出答案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因為答案是八十多歲。幾乎所有人都得面對七八十歲才能退休的現實,若不這樣做,生活品質将急劇下降,這何嘗不是一場噩夢?
“三段式”人生的崩潰
為了詳細解釋這個問題,安德魯·斯科特和琳達·格拉頓在書中虛構了3個壽命長短不同的人物。他們分别代表三代人:
傑克生于1945年,預期壽命是70歲;吉米生于1971年,預期壽命是85歲;簡出生于1998年,預期壽命是100歲。
因為生活時代不同,他們過着不同的人生。
傑克過的是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學習、工作、退休),1965年完成大學教育,就業時趕上發達經濟體所謂的“黃金時代”,雖然後面也遇到全球化、經濟衰退的沖擊,但其職業生涯基本順利。他負責家裡的大部分開銷,他的妻子除了做幾份兼職,就是在家照顧小孩。2015年,傑克去世。他的财務狀況非常好。安德魯·斯科特解釋,傑克有3個養老金資助來源:國家養老金、企業養老金和私人儲蓄。考慮到工作年限和社會保障,隻要傑克每年存下4%的收入,退休生活就有保障。
可到了吉米時期,那些養老金資助來源受到巨大挑戰。老年撫養比(退休年齡人數占就業人數的百分比)在許多富裕國家翻了一倍。以日本為例,1960年時的老年撫養比為10%,即每10個勞動力要供養一個養老金支取者。而這個資料,據預測,在2050年将達到70%,即每10個勞動力要供養7個養老金支取者。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日本。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的老年撫養比1960年是4%,到2017年,已經上升到11%。
如果吉米打算工作到2036年,65歲退休,若彼時他無法獲得企業養老金,隻能享有10%的國家養老金,那他隻有每年存下17.2%的收入,才能使養老金達到最終薪金的一半水準,否則就要延遲退休。三段式的人生對吉米來說已經捉襟見肘,而可以活100歲的簡以此計算,每年隻有存儲25%的收入,或者延長工作時間到80歲,才能實作這一目标。
百歲人生如果還按照三段式人生過——前20年學習,中間60年工作,最後20年安享退休生活——在這麼長的工作時間裡保持身體健康和工作活力,可能嗎?
安德魯·斯科特覺得幾乎不可能,為此他引入“多階段人生”的概念,指的是“一種更靈活、響應式的生活方式——享受多種職業生涯和休息以及過渡期的多階段人生。事實上,我們相信,這是讓長壽成為天賜大禮的唯一途徑”。
安德魯·斯科特認為傳統的三段式生活需要規劃和反思,因為它具有很強的确定性和可預測性,但當下社會是不停變動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會經曆很大的不确定性:會有什麼樣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的目标是什麼?
是以,他建議年輕人多去探索,去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這樣工作60年才不會那麼無聊。“人們雲遊四方,發現世上的一些事情,也發現自己。”
格林尼治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奧利弗·羅賓森持有類似的看法。他專門研究25歲到30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會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
而随着壽命的延長,人們擁有更多時間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做更多的選擇和嘗試。
“人們總把自己框在時間裡,什麼時間該結婚,什麼時間該找工作,可真正應該做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不僅僅是年輕人要去探索如何适應百歲人生,成年人和老年人亦然。在多階段人生中,不同年齡段的人會一起工作。“當你把越多不同年齡的人擱在一起時,就越會發現,人就是人,一些聰明,一些愚蠢(不以年齡區分)。”安德魯·斯科特說。
無形資産
“中年危機”這一話題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人到中年,知識儲備、健康狀況、親友關系亮起紅燈,卻發現很多事都沒有完成。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切若放在百歲人生中,你還擁有改變的可能。
而亮起紅燈的知識儲備、健康狀況、親友關系在安德魯·斯科特看來都屬于無價的無形資産,對百歲人生來說,這些更加重要,“因為這些都将陪伴你更久”。
安德魯·斯科特和琳達·格拉頓把無形資産分為生産資産和活力資産。生産資産包括技能和知識儲備。“在百歲人生中,大量的知識習得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用職業生涯早期學到的專業知識維持一個人長期的工作生活,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無論是出于無聊還是技術淘汰,獲得新技能和新專長将成為人們要終生努力的事情。”
以前,人們常常說“一萬小時定律”,在百歲人生中你有87.6萬小時,成為專家的可能性更高了。
活力資産包括健康和關系。“這是一段很長的人生,如果是一段病着的長壽人生,那該多糟。如果是一段充滿愛和健康的人生,那百歲人生會可愛很多。”安德魯·斯科特說。
另一方面,婚姻和伴侶關系也将經受更多的考驗。安德魯·斯科特和琳達·格拉頓預測,在百歲人生中,人們分手、離婚的可能性更大。
資料顯示,随着壽命延長,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離婚。原因很簡單,70歲的時候若覺得婚姻生活不快樂,當預計自己能活到100歲時,做出的決定肯定跟預計自己能活到75歲時不同。可另一方面離婚成本也會很高。“好好和你的家人、朋友相處,他們會陪伴你更久。”安德魯·斯科特說。
安德魯·斯科特今年53歲,他開始嘗試“多階段人生”,不斷探索新的領域。他說:“在這百歲人生中,如果你不選擇改變,生活終将改變你。”
摘自:《看天下》2019年第29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