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祖父楊志春[1]和高抟九[2]二位老先生北京求學期間,得遇形意拳大師尚雲祥老先生,有幸拜其門下,學習形意拳,大學畢業後,高抟九老先生即離開京城。因祖父楊志春勤奮好學,悟性高,深得尚雲祥老先生賞識,應尚雲祥老先生挽留,又留京3年,與尚雲祥老先生同吃同住,日夜苦練。期間一邊習武,一邊在其師叔薛颠所開國術館教拳,是以祖父形意拳中既得尚雲祥老先生真傳,又有薛颠形意拳的影子。在京期間,祖父楊志春應中國道德會會長孔德成老先生的邀請,加入中國道德會,曆任道德會理事、副會長、會長之職。
1924年,祖父學成返鄉,專心從事教育、赈災等道德會慈善事業,将其在安東(今丹東)和煙台的祖業變賣,所獲白銀十餘萬兩全部用于赈濟災民和興辦教育,後又将所住四合院捐給村裡興辦學校,村委見其居住無所,将一閑置的三間破草房給予祖父居住,祖父一住就是幾十年,直至終老。祖父一生清貧如洗,秉持“誠、孝、勤、儉”的楊氏家訓[3]。

高抟九老先生大學畢業後入職張宗昌所屬直魯聯軍第三軍[4]任軍法處處長,上世紀20年代末,直魯聯軍敗北,高老先生離開部隊回鄉興辦教育,應政府邀請舉辦萊州(掖縣)第七國小并出任校長,招募了鄭耀南等一批熱血青年擔任教師,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這些人後來多數成了膠東革命先驅。“1946年,他以社會賢達當選民國國民代表并出席國民代表大會,40年代師從中華醫學會長蔣維喬先生學習氣功,深得氣功精髓,著有《炁功撮要》一書傳世,并與師兄楊象離先生合著《尚派形意拳》。”[5]高老先生“積十餘年之努力,撰寫百萬餘言《詩航》,述中華詩學之源流”。[6]
為不使其武學失傳,70年代起開始與其師弟高抟九老先生收徒教授形意拳,所授弟子有王倩一、王倩民、王倩君、李培一、劉聚福、程紹登、綦建淞、劉兆福、高克東等。文革後高抟九老先生移居青島,再傳孫明星、姚俊保二人。
得益于楊志春和高抟九兩位老先生的言傳身教,在二代尚派形意拳傳人王倩君、劉聚福、綦建松、孫明星、姚俊保及三代尚派形意傳人馬家賢、劉原尊、王朝輝、劉克勤、劉朝陽、陳居偉等人的辛勤耕耘下,尚派形意在膠東得以發揚光大,目前其習練者逾百人之多,弟子遍布全國多個省市,在膠東國術界占有重要地位。二老也被尊稱為膠東尚派形意之雙祖。
此文得到師傅王倩君老師的大力支援,文中部分資料由王倩一和王倩君老師提供,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楊志春,字,象離,為離卦之象,寓意把握中正,明照四方,世人訛傳其相離、向籬、象籬。山東省萊州市程郭鎮東程村人,生于1894年,卒于1981年,享年87歲。中國大學法律系畢業,為膠東尚派形意拳雙祖之一。
[2]高抟九,字,聖民。抟九取之莊周《逍遙遊》:“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原名:高鵬程、高章夫,世間也有博九或博久之名,是為誤傳。山東省萊州市驿道人,生于1894年,卒于2002年,享年108歲,中國大學經濟系畢業,為膠東尚派形意拳雙祖之一。
[3]楊氏家訓:“誠:誠以待人,信以立身,誠信不欺,屹立天下;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複如是;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運,勤勞為本;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開銷如常,衣食樸素。”
[4]第三軍軍長程國瑞(1884年—約1940年),族名善策,字競武,山東掖縣(今萊州)柳林頭村人。
[5]《中華國術》2016年第12期,作者:王倩一 王倩君。
[6]《中華國術》2016年第12期,作者:王倩一 王倩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文章原題目《膠東尚派形意拳淵源與發展》(楊愛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