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間之書》:中國古人把曆史叫作“春秋”,因為莊稼春生秋熟

↑↑關注我們

每天看書摘

《時間之書》:中國古人把曆史叫作“春秋”,因為莊稼春生秋熟

《時間之書》作者:餘世存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走獸飛禽均按照季節活動,是以它們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标志。生物界調時、定時的能力是其存在的先天本領,定時是生物調節自身生命活動使之按照一定的時序起動、進行和終止的過程。

書中把每一個節氣都詳盡的道來,節氣的由來,節氣相對應的物候,關于每個節氣的詩歌,人文曆史都有描述。同時,在每個節氣,對身體的影響,和人類應注意的事情都有概述,稱得上是時間的一部自傳。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貢獻。農民借助于節氣,将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将時間和生産、生活定格到人與天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态。

精選書摘

1.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2.中國古人把“曆史”叫作“春秋”,因為莊稼春生秋熟,春生相當于曆史之因,秋熟相當于曆史之果,春來秋去的循環就是時間,而時間的循環就是曆史。

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4.中醫認為,在雨水節氣之後,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着脾髒。春寒料峭,濕氣一般夾“寒”而來,是以雨水前後必須注意保暖,切勿受涼,要少食生冷之物,以顧護脾胃陽氣。同時,還要預防“倒春寒”。

5.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蘊,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鮮。相對應的,春天(東方)的本味是酸,秋天(西方)的本味是辛辣,冬天(北方)的本味是鹹;生命在時空坐标裡要深味當下的本質。這是時空的邏輯,是生命的邏輯。

6.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是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周禮》是中國最早關于制度安排和設計的著作,書中把掌管刑罰的司寇稱為“秋官”。

7.氣象資料證明,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

8.寒露時節中,有一個節日,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九”在易經中是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是以又稱“重陽”或者“重九”。九九之說,在中國文化中極有意義,九九歸一,有歸根到底之意;九九八十一,象征終極。物極必反,九是陽盛到極點,再往下便要回到一,九九重陽相逢在這樣的意義上既是大吉又是大不吉。

9.夏天衆多的食材中,姜可能是最為重要的。“飯不香,吃生姜”“冬吃蘿蔔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男子不可百日無姜”。孔子即有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

10.乾隆皇帝有一天早朝,無意中跟大臣閑聊,問起他們早飯時都吃了些什麼,其中一位大臣回答說自家家境不怎麼富裕,隻随便吃了幾枚雞蛋。乾隆聽了卻是大吃一驚,倒吸一口涼氣:“天哪,一枚雞蛋要十兩銀子,朕都不敢多吃,你還哭窮!”到光緒帝時期,宮廷的雞蛋進價已變成三十兩銀子一枚,其實市場上才賣三四個銅闆。

11.在古人眼裡,如果大雪節氣裡寒号鳥還在啼叫,國内就有妖言惑衆;如果老虎此時仍不交配,那說明軍隊裡的将帥不和睦;如果馬蔺草不長出來,那麼就有官員專權的現象發生,還有人認為,“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