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選關注“跟随曆史去旅行”,和一明一起玩轉世界!

198 蘭州·中山橋與白塔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一明的旅行日記 198:蘭州·中山橋與白塔山</h1>
跟随曆史去旅行,我是一明!
衆所周知,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提起這座城市,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牛肉拉面,但其實蘭州必須打卡的地标,是黃河之上的中山橋和北岸的白塔山。本期,就跟着一明來一起逛一逛吧!
首先是這座中山鐵橋,它建于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最開始叫做蘭州黃河鐵橋。
鐵橋的前身是明代洪武5年(1372年)修建的鎮遠橋,曆經多次遷址,終于在13年後遷到此處。但當時的鎮遠橋隻是一座浮橋,并不安全,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
直到清末民初,現代工藝興起,清政府在蘭州道台和甘肅總督的建議下,動用國庫30多萬兩白銀,由德國公司承建,美國人和德國人做技術指導,建起了這座黃河上的第一座鐵橋。
不僅如此,中山橋的全部建橋材料都是從德國進口的,先走海運到天津,再從天津轉運至蘭州,施勞工員也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的。
總共曆時3年,才建成了這座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中山橋。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橋上飛架了5座弧形鋼架拱梁。
在當時的中國,蘭州鐵橋與濟南道口鐵橋、鄭州鐵橋并稱為黃河三大橋梁。1928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才被改稱為了中山橋。
作為黃河上修建最早且唯一儲存至今的鋼架梁橋,中山橋在蘭州乃至全國的城市建築中都産生了重要影響,如今它已變為了一座步行橋,成為蘭州最重要的文物和城市名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白塔山</h1>
而在中山橋的最北端,就是蘭州的另一處城市地标白塔山,因為山上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元代,現存的白塔為明代景泰年間在舊址上重建的。
到了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甘肅巡撫又補舊增新,擴建寺院,改寺名為慈恩寺,但是蘭州人仍是習慣稱它為白塔寺。
白塔山不算很高,很快就可以爬到山頂,山腰上有法雨寺、喜雨亭,坐在亭子内就可以遠眺黃河,中山橋,還有整座蘭州城。真沒想到,位于西部的蘭州,竟然也如此繁華,完全改變了我對大西北的印象。
穿過亭子,再往上爬一段馬上就到了山頂的白塔寺,這座古寺,平面呈長方形,中間有一座白塔,為實心磚塔,塔身八面七級,高17米,各級每面都有佛像。
角檐還有銅馬,微風吹過,清脆動聽,塔上有綠頂,塔下有圓基,通體潔白,挺拔秀麗,不愧是蘭州城的地标建築。
白塔之南是三大寺樓,北面是準提菩薩殿,東西還有幾座配殿。寺院内的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在古代時被人們稱為“鎮山三寶”,可惜紫荊樹現在已經枯死。
站在白塔山頂,整座蘭州城的高樓大廈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實在是難得的天然觀景平台,而且還是免費開放的。
如今在蘭州人每天都要使用的公交地鐵卡上,C位就是這座白塔山,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
山上除了白塔寺之外,還有浮雕牆、法雨寺、鳳林香袅牌坊、五角亭、三星殿、文昌宮、雲月寺、春雨亭、又一村、飛翔滑索等等景觀,也都值得一看。
好了!以上就是蘭州中山橋和白塔山的簡要介紹了,螢幕前的你!有沒有去過呢?覺得怎麼樣?我們在評論區裡聊一聊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和視訊,千萬别忘記給一明來一波點贊和關注哦!跟随曆史去旅行,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