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愛讀曆史的星空浪客。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關于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的意大利戰争的相關知識。

自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意大利半島便深陷各方勢力的角逐之中,從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種分裂的蠻族政權,到逐漸統一的法蘭克王國,再到遷至東方的拜占庭帝國,(以前文章均有提及)等等,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但他們的統治都不曾長久。這片曾經是帝國核心的土地經曆數百年戰争的蹂躏,當地的貴族與人民為求自保,一方面在舊日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一個個小邦國,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其他更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帝國之間搖擺周旋,以謀求脆弱的和平。
但這種脆弱的和平注定無法長久。這些分裂自治的邦國之間本就存在諸多沖突,比如威尼斯和弗羅倫薩是類似古羅馬甚至古希臘時代的貴族共和國,而米蘭公國、薩伏依公國等則是由大國冊封的封建君主國,此外還有一些僭主國和更為特殊的教皇國(由法蘭克國王贈土而形成),因為政體、資源乃至信仰等原因,這些勢力常常彼此攻伐,更給了外敵可趁之機。
一,戰火醞釀
公元十四世紀末,英法百年戰争已經落下帷幕,好不容易趕走不列颠人的法蘭西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生息,逐漸恢複了國力。此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在國家穩定之後,便開始了擴張之路。首先,他聯絡新崛起的瑞士雇傭兵,擊敗并吞并了勃艮第帝國,之後又吞并了安茹、普羅旺斯等國家,将國土推至地中海沿岸。在路易十一死後,他繼位的兒子查理八世則有更大的的野心——将意大利收入囊中。
在法蘭西密謀的同時,西班牙王國也有自己的野心。此時,西班牙處于阿拉貢王國時期,國力愈發強盛,更是控制了當年法國曾統治過的意大利土地——那不列斯和西西裡。對于擴張的渴望使得西班牙對意大利的土地充滿觊觎,同時又對法國很是忌憚。
而此時,神聖羅馬帝國也對意大利充滿興趣,同時對老對手法蘭西的重新崛起十分擔憂,于是聯合西班牙,在保障自己利益的同時,共同抵禦法國對意大利的侵襲。
于是,富饒而分裂的意大利便這樣淪為列強争霸的犧牲品。
二,戰争開幕
□導火索
關于意大利戰争的開始,來源于米蘭公國的内部沖突:當時的米蘭公爵喬萬擔心其叔父、即公國的攝政洛德維科企圖篡位,向自己的嶽父那不勒斯國王(受西班牙王國所控制)求援。洛德維科也找了法國人當靠山,請求查理八世出兵協助。得到消息的查理八世自然是欣然出兵,揭開了意大利戰争的序幕。
□法國鏖兵意大利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萬人,包括精銳騎士和瑞士雇傭兵,翻過阿爾卑斯山進軍意大利,兵鋒直指那不列斯。作為法國傳統盟友的薩伏伊公國也出兵2.3萬予以支援。由于意大利中北部各國不敢得罪法國人,法軍順利抵達那不勒斯境内,并在次年二月占領了那不勒斯。
法國的擴張引起意大利各邦國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的警覺。他們很快在1495年3月組建了“神聖同盟”共同進攻法國。在7月6日的福爾諾沃戰役中,聯軍擊敗了法軍,之後經過一年的征戰,法軍完全退出了意大利。(在前文《染血的長戟——瑞士雇傭兵的崛起》有所提及)1498年,查理八世逝世,由他的堂叔路易繼位。
□法國再起争端
查理八世的繼任者路易十二繼承了他的堂侄未完成的戰争,于1499年再度入侵意大利。這一次威尼斯等國站在法國一邊助戰,而原來的親法政權米蘭公國選擇了與法國對抗。法國很快擊敗了米蘭等國,再次踏上那不勒斯的領土。但是西班牙馬上提出了對那不勒斯的聲索權。為了避免與西班牙直接沖突,路易十二與伊莎貝拉女王的丈夫斐迪南二世簽訂協定瓜分了那不勒斯。但雙方小沖突不斷,最終在三年後重新開機戰端。這一次,西班牙名将貢薩洛以其發明的“西班牙大方陣”在1503年的切裡尼奧拉戰役中大敗法軍。之後法軍連續戰敗,不得已退出了那不勒斯。而西班牙則趁機而入,由斐迪南二世兼任那不勒斯國王,開始了對那不勒斯的直接統治。
□康布雷同盟戰争
1508年,為了遏制威尼斯共和國,時任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組織了康布雷同盟。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都加入進來,試圖在這場戰事中分一杯羹。動作最麻利的路易十二在1509年擊敗威尼斯軍隊主力,開始試圖單獨控制威尼斯,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于是威尼斯乘機與原來的敵人們聯合,另外拉攏了法國宿敵英格蘭,打算将法軍逐出意大利。但是聯軍卻在1511年拉文納一戰中被法軍擊敗,并導緻威尼斯直接叛變投向法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派兵進攻法國和威尼斯,最後法國在諾瓦拉之戰中失敗,并在第二年退出了意大利。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第三階段告終。
□弗朗索瓦與查理五世的戰争
1519年,神聖羅馬帝國新皇帝查理五世繼位。由于他的母親是西班牙公主胡安娜,是以他也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卡洛斯是查理在西班牙語中的發音)。西班牙成為帝國的一部分繼續對抗法國。而路易十二的繼任者弗朗索瓦一世也是路易十二的堂侄,同樣繼承了前任們對意大利的野心。雙方于1521年在意大利重燃戰火。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親自率軍攻打米蘭,卻在帕維亞戰役中被查理五世打得大敗,自己都當了俘虜。查理五世強迫弗朗索瓦簽訂條約割讓法國在北意大利獲得的領土,但是弗朗索瓦卻在獲釋後翻臉不認人。于是雙方繼續開戰,戰争規模越打越大,英格蘭與丹麥、瑞典、奧斯曼土耳其這些域外國家也卷入了戰争,分别協助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最終在1544年,法軍再次失利,宣布放棄對意大利的争奪。
□法國與以西班牙為主聯軍的戰争
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逝世。他的兒子亨利二世難以忘記父親被俘的屈辱,于1552年再次入侵意大利,與查理五世進行争霸。他效法父親當年的做法,勾結天主教共同的敵人——穆斯林政權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開戰,把戰場擴大到整個地中海沿岸。亨利二世的行為引起了基督教世界共同的反感,神聖羅馬帝國與英格蘭、曼圖亞、佛羅倫薩組成了反法同盟,就連法國的傳統盟友薩伏伊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與法國開戰。最終,亨利二世的這次争霸再次以失敗而告終。
三,戰争結束及評價
意大利戰争是歐洲曆史的一個轉折點。它揭開了近代歐洲第一輪霸權戰争的序幕,标志着此後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之間長達300年之久的争鬥的開始。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相繼卷入這場歐洲範圍的争奪,在客觀上促成歐洲政治經濟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歐洲國家體系初步形成,為1648年最終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亞國家體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感謝您的閱讀,撰稿不易,請關注我每日擷取更多有趣的曆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