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松花江上曆來有“放排”的行為,它是一項危險而又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放排之時,頭棹往往要善待一種名為“水老鸹”的鳥類。該種行為看似是一種迷信,實則卻蘊含着極為深刻的道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鴨綠江流域群山疊嶂、林海莽莽,其自然生長的樹種多達160餘種。紅松、落葉松、油松等優質木材占森林面積的1/3,其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在清朝入主中原後,統治者認為東北為“龍興之地”,禁止關内百姓前往關外,故此關外地區的森林植被得到了保護,至清末年間,其森林面積竟然達到358.6萬畝,儲材量高達12億立方米。如此豐富的木材資源,也催生了一個行業的誕生——東北木幫。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東北木幫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在深山老林裡伐木的伐木者,另一種則是于江水之上放排的運輸者,二者之間互相合作,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木材開采運輸産業鍊。讀者們對于伐木相當熟悉,無非就是将參天大樹砍倒,但對于放排卻不甚了解。衆所周知,木材在被砍伐之後,需要被運輸到全國各地,如此才能獲得利潤。但木材本身沉重且山林裡無路可走,是以人們隻能利用松花江江水的沖擊力運輸木排,放排者正是水力運輸木材的護航之人。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自然環境中也充滿着許多未知的危險,木排在被江水運輸時,往往會遇到險灘激流,一旦發生事故,不僅木排會被沖散,連放排者也會性命不保。放排的掌櫃叫頭棹,還有二棹和小棹,他們都是整次放排的重要負責人,俗話說“頭棹忙,二棹穩,幫棹尾棹要拿準”,就是指排上人員的分工和職責規範。三個人必須要密切配合,掌握好木排在江中行進的方向,盡量讓其避開激流險灘。當然,多年的放排經驗也讓放排者們掌握了一套放排的方式與方法,其中尤為神奇的放排方式之一,就是——跟着水老鸹走。

​​​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水老鸹”是一種鳥類,它們的外形類似于水鴨子,既能在水上遊泳也可以展翅飛翔。“水老鸹”被放排者譽為“救星”,他們都稱水老鸹是“老把頭”,其背後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傳說放排的祖師爺是一位外号叫“謝老鸹”的人,此人是山東人,後闖關東來到東北地區,專門在長白山一帶放排為生,但是在一次放排時,他為了能夠保證木排順利通過險灘,不惜年老的身體毅然跳入水中,終于将起跺的木排順利開跺,但自己卻精疲力盡被江水卷走。後來,放排人便養成了豢養水老鸹的規矩,認為水老鸹就是謝老鸹的化身,會帶着他們避開危險的江域,順利到達目的地。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放排者以水老鸹領路,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其實我們也能通過推測的方式得到答案。在宣布結果之前,我們可以談一談水老鸹的生活習性。水老鸹栖息于山澗河谷溪流露出的岩石上,飛行的時候常常會沿着水流并貼近水面飛行。水老鸹是兇猛的肉食性鳥類,專門喜歡吃江裡的小魚,松花江裡的魚類都喜歡生活在水流平穩且微生物衆多的江心,而暗礁附近,水流呈現渦流狀态,魚兒和微生物,不會在暗礁附近生活,故此,魚兒聚集的地方水老鸹捕魚的天堂。正是水老鸹有如此天性,放排者們才會放心的讓它為自己帶路,避開江水下所有的暗石,讓木排得以順利通過湍急的水域。

松花江上放排,為何頭棹要善待“水老鸹”,因為藏着深刻道理

迷信與科學是對立的,但在許多看似迷信的現象中,卻隐藏着某些科學規律,是以在研究民俗時,對于一些迷信現象,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對其深掘深挖,尋找其科學的本質。

參考資料:《東北匪事》黃彬著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