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座人橋,築起了一個民族精神

周六的晚上,跟老婆一起去電影院看了電影《金剛川》,看完之後,老婆哭的稀裡嘩啦的,出來說了一句:“我們一定要對軍人好”。

那座人橋,築起了一個民族精神

抗美援朝金城大戰前夕,收到上級指令工兵連快速修建浮橋,讓主力部隊快速通過金剛川河流,務必在次日早上六點到達戰役前線。

影片就圍繞金剛川河流上這座浮橋開展,用交叉蒙太奇方法從三個分視角講述同一件事,剛開始看可能有點看不明白,但是随着影片的持續講述,你就會恍然大悟,三個導演運用的手法很巧妙,也很有新鮮感。

那座人橋,築起了一個民族精神

全片給我的感覺是第一部分相對輕松愉快(暴風雨前的甯靜祥和),第二部分很壓抑,充滿憤怒;第三部分熱血沸騰,視死如歸,充滿悲情色彩,最後一部分則是充滿敬意,最崇高的敬意。

其中有幾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旁白說都是十七八歲的小年輕,讓我觸動很大,這個年紀的我們還在父母的翅膀下成長呢,可他們卻冒着生死沖在前線,保家衛國。

第二個:高炮兵為了掩護工兵連修橋,主動點火暴露自己吸引火力,與敵人決一死戰。他們知道點火意味着什麼,但是那一群人絲毫沒有半點猶豫,毅然決然的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那座人橋,築起了一個民族精神

第三個:就是最後看到燒焦的場景,從小胡身後跑出一群人,用自己的身軀搭建橋梁。看着戰友燒焦的屍體,他們來不及悲痛,用盡生命繼續去完成任務。就像電影中說的“你們從不相信神,但是你們創造了神迹”。

那座人橋,築起了一個民族精神

總的來說,《金剛川》用多視點的手法展現了有血有肉的志願軍戰士們的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融世代血肉,換山河無恙。

正是這些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年代。他們可能不會被寫入國文教材,但同樣值得我們緻以崇高的敬意,因為有他們,才有今天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