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香港主題電影展首站北京,終于有幸在大銀幕上看到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之一,《半邊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發轫于年輕一代的香港電視台導演之中。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湧現出大批優秀導演和優秀電影作品,風格各異,有商業如徐克,亦有文藝如許鞍華;個人認為其中最特立獨行的,當屬方育平。

不同于正常認知中的電影拍攝,方育平一貫堅持以紀錄手法拍攝現實題材,演員上也多選擇非專業演員,拍攝中也多即興為之。“因為我始終是讀新聞與傳播出身,多少受了新聞工作是社會的良心、要公正客觀地揭露社會黑暗面等理想的影響”。
電影于他而言,更像是試探 “真實與藝術”界限的試驗記錄,每一部作品都來源于導演本人對現實的有感而發,《父子情》、《野孩子》是,《半邊人》亦是。
《半邊人》的誕生是為了紀念方育平導演的好友,戈武(張松柏原型);飾演女主阿瑩的許素瑩也正是原型本人。
影片《半邊人》的主人公賣魚女阿瑩終日在魚檔忙碌,感情生活也不順利。為了更好的生活,阿瑩前往電影文化中心做工讀生,在課上認識了由美國返港的戲劇老師、導演張松柏,二人由此發生種種故事。最後,張松柏為了治療腿疾傳回美國,阿瑩也因為這一段經曆開啟了新的生活。
故事其實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劇情轉折起伏,好像所有事情都這樣簡簡單單就發生了,平常如一日三餐。要讨論故事背後的深刻含義,似乎也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夢想、愛情、生活、家庭。
實際上,本片的最大意義,在于影片處理手法和内容在真實感上的高度統一,影片很多場景人物都不做事先安排,而是依照原貌而行,讓故事自己走出來。除了是導演一貫的藝術堅持外,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再現生活細節,接近生活原貌,也就保證了影片的真實感。當沒有了演的痕迹,故事自然就真了。
張松柏(戈武)在堅持藝術與平衡商業間來回撕扯是真,阿瑩在現時的困頓與未來的憧憬間掙紮是真;環顧今時今日華語電影,最真的還是那句“中國電影給你們搞成這個樣子,連個片子都不規規矩矩放”。恐怕導演本人也沒料到,二十多年之後,竟然一語成谶。
第一次看時還是學生,當時隻是感歎藝術的道路果然艱難;時隔近兩年,第二次看,終于有機會坐在影院認認真真再看一次,終于可以稍稍領悟到一些導演對影片傾注的良苦用心,更加佩服導演本人對藝術的一貫堅持;不知第三次看時,又會有怎樣的感受。
(作者:禧福道小lu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