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
●10-19歲人群占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所有精神衛生疾患中有半數始于14歲,但大多數病例未被發現,也沒有得到治療。
●在全球範圍内,抑郁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殺是15-19歲兒童的第三大死因。
●研究顯示,青少年群體中符合抑郁症标準的比率高達11%,遠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約為2%,所有抑郁的患病率約為6%)

這些讓人心痛的資料,和一樁樁家庭悲劇的輪番上演,應該足以敦促我們去直面與反思,而不僅僅是指責與忽視。
這是長期存在于我們的青少年教養理念中的一大誤區,“年輕人隻不過是小叛逆,長大了慢慢就好了,這隻是成長的煩惱,或者是長大必要的代價”。然而就是因為這樣的教養觀念,讓多少孩子抑郁的孩子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
是以,如何區分“成長的煩惱”和“抑郁”,就成了目前父母最大的困惑,隻有清楚了兩者的差別,才能讓父母能夠更客觀地認識問題,給予孩子們及時的幫助與幹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青少年常見“越軌”問題行為</h1>
在十幾歲的青少年中,不時心情低落或者行為逾矩是常見的,但是抑郁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與精神障礙與此不同。青少年的情緒問題的負面影響遠不止情緒波動和問題行為,也會影響孩子人格的核心特質。多逆反和不健康的行為與态度,隻是一種表象,實際上,他們是在試圖以此應對一些強烈的痛苦情緒和内心沖突,同時他們的生活學習也是以陷入了困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8">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青少年“越軌”問題行為:</h1>
●學業問題:在學校,出現出勤問題,拖欠學習任務,難以完成作業,乃至留級或辍學。
●沉迷網絡:青少年可能會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的壓力和問題,尋找認同和情感訴求,但是過度的使用智能手機和網際網路隻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孤立和迷失。
●冒險行為:被抑郁症困擾的青少年可能會有危險或高風險的行為,比如危險駕駛、物質濫用(吸毒或酗酒)、沒有保護的性行為。
●暴力行為:一些青少年可能産生暴力傾向,霸淩、偷竊、蓄意破壞等違規違法行為。
●其他:青少年抑郁也與一系列其他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包括進食障礙和自殘行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青少年抑郁VS成長階段問題</h1>
父母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了抑郁症還是隻是遇到了青春期的成長困難,考慮一下以上症狀持續了多久,孩子的性格的變化多大,孩子的生活學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響。成長激素和壓力可能會讓青少年偶爾感到情緒變動和焦躁不安,但如果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或易激惹易怒,出現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的問題行為,需要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和幹預。
父母在第一時間能了解孩子們的情緒困擾,識别抑郁症的信号,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及時需求幫助。青少年抑郁的信号和症狀:
◎悲傷或無望感,容易哭泣或時常哭泣
◎容易激惹、憤怒或總有敵意
◎煩躁和躁動不安
◎飲食或睡眠習慣的改變,暴飲暴食或沒有胃口
◎失眠或早醒
◎經常抱怨身體不适或疼痛
◎注意力難以集中
◎精力缺乏,被動消極
◎在學校表現不佳,不想上學,拖欠作業
◎對曾經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與家人、朋友交流減少或中斷
◎無價值感或無用感
◎自我傷害行為,比如經常性的割傷
◎自殺的想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青少年抑郁容易被誤解或忽視</h1>
在青少年中,易激惹比悲傷情緒更為常見,一個抑郁的青少年有可能是愛發脾氣、有敵意、情緒波動大,易受挫,易暴怒。
抑郁的青少年經常抱怨身體的不适,比如失眠,頭疼或胃疼。經過身體檢查并沒有發現醫學誘因,這些隐痛和疼痛可能暗示着抑郁症。
抑郁的青少年對挫敗和批評高度敏感,被“無用感”所困擾,容易因為被父母或老師批評、與朋友争執或沖突、考試失利、而感到很強的受傷或挫敗感。
是以,父母一定要重視青少年抑郁症,如果出現孩子出現異常的行為和表現,一定要要認清二者之間的差別,及時讓孩子進行自我調試,如果調節沒有好轉,應及時找專業的心理醫療機構進行治療。